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積三十年的經驗,使我確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習慣?!薄墩Z文課程標準》第三階段(小學五、六年級)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相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庇纱丝梢婇喿x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后,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尤其在新課改的引領下,小學閱讀教學研究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情況,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些教師對新課改并沒有深刻認識和準確判斷,將重點完全放在求新求變上,在教學上急于轉變,而忽視了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緊密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的階段目標,針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希望小學高年級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得到方法借鑒,還希望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閱讀興趣,真正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達到能進行更高階段學習的閱讀能力。
現代社會小學生閱讀途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都廣泛,他們可以很方便地在實體店、在網店買書,在圖書館借書,也可以閱讀電子書籍。但現在小學生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傳統(tǒng)的電視、電影、新興的網絡娛樂形式,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對閱讀的關注。高年級的學生又面臨著小升初的考試壓力,往往忙于題海,忽略了對經典的誦讀,即使誦讀,也是走馬觀花,浮躁之風盛行。
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的優(yōu)秀素質代替了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匱乏。而應該是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為了群眾演員。在課堂教學中,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容量過大、形式多樣、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濫用多媒體課件,課件變化快、形式華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用視覺畫面刺激代替了文本閱讀。雖然有朗朗的讀書聲,但缺乏默讀思考的時間。鬧哄哄的課堂缺乏真正的語言訓練點上下功夫,閱讀變得內涵空泛,華而不實。用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使得學生不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閱讀有效性低下。
教師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用力,把以“組”為單位設計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用統(tǒng)一的模式運用到不同的課型中。因為目標不清晰,教師在教學中不敢放手,牽引的痕跡過重。導致教學模式單一,無論什么類型的課文,總是按照“課題分析—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介紹—分段—小段分析—歸納中心思想—總結—作業(yè)”這一模式進行,這種灌輸的方式扼殺了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教師的教學視野狹小,只局限于課內教學,教學空間封閉。沒有樹立大語文觀,不重視課外閱讀,封閉的教學空間降低了學生的閱讀熱情。沒有給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閱讀環(huán)境,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聽之任之,隨意性大,缺乏方法的指導。合作閱讀、展示、相互交流的分組討論流于形式。教學空間的封閉導致學生視野狹窄,在讀寫結合時不能釋放自己的積累,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教師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研究了許多有關精讀、略讀、瀏覽的方法。教學一篇課文,首先給它歸類,這是精讀課文,馬上歸到精讀“科”,照課文內容抓“藥”(閱讀方法),看似有的放矢,結果日復一日地教下來,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了,活潑、生動的語文課堂變成了肢解教學內容冷冰冰的手術臺。實際上小學高年級語文教科書的編排在形式上都是以“專題”為單位的,教師要明確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教師首先要認真閱讀整組教材,確定專題總目標,制定切合本專題的三維目標。接著緊扣本專題的目標,制定不同課型的教學目標,這樣專題學形成一個整體。
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表達,是運用語言文字把觀察到的內容加以表現的過程,讀寫遷移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后歸宿,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善于捕捉契機,把讀寫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開發(fā)、尋找閱讀教材的讀寫結合點。以六年級上冊為例,如第一單元是描寫大自然優(yōu)美風景的美文,有 2 篇略讀課文《山雨》和《索溪峪的“野”》,是品味優(yōu)美語言、培養(yǎng)學生進行觀察、如何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范例。雖然沒有要求背誦,但仍要求學生背出精彩段落把其中的好詞佳句運用到“寫一處優(yōu)美景物”的小練筆中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豐富了語言的積累;第二單元是以“熱愛祖國”為專題,《詹天佑》這篇課文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較遠,教學時讓學生查找清朝末年的時代背景和詹天佑的資料,體會到當時詹天佑面臨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忍受著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蔑視,經受著修筑京張鐵路的極其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考驗,因為詹天佑心中有一個堅定地信念: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在課后,我安排了學生進行小練筆,續(xù)寫“我站在詹天佑的銅像前……”,學生在寫作中進一步理解到了詹天佑頂著重重壓力,不怕種種困難,為國家爭一口氣的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第三單元以《窮人》為例,學習其環(huán)境、人物心理描寫,為寫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的事例積累寫法,引導完成“發(fā)生在同學之間一件有趣的事”的小練筆;第四單元在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時,我考慮到這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著名演說,語言優(yōu)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全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便要求學生背誦精彩段落,并設計小練筆“談談你對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保護”,學生巧妙地運用上了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小學高年級語文每周就 6節(jié),再加上一節(jié)閱讀課和一節(jié)書法課,才8節(jié)。學生僅僅依靠在學校內的時間閱讀,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而《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 60 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100 萬字。”閱讀學習是個長期知識儲備的過程,是個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內化所學知識的過程。我認為好的閱讀教學先要做到廣泛閱讀,學生只有豐富的閱讀、積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下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