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語言的開始,小學教師是否能教好小學語文,對學生學習語言,順利進入語言學習的大課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鼓勵學生質疑
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舉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進一步說,疑是創(chuàng)新的開始,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創(chuàng)新素質中最基本的態(tài)度之一就是質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質疑是兒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搖籃。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要系統(tǒng)訓練,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勵他們敢想、敢問,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潛能。但是,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只關注問題的解決過程,把“解決問題”當做教學的首要任務,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為“小學生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樣做,既不利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要充分認識質疑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消除“小學生提不出有質量的問題”等不正確的認識。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小學生還真會提問呢!如,學生在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提出“明明是用計‘騙’來的,為什么偏用一個‘借’字呢?”,在學五年級下冊選讀課文《豐碑》一文時,提出“課文主要寫的是‘軍需處長’,為什么要以‘豐碑’當課題呢?”等質量較高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問題的解決過程,還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更加濃厚,解決問題的欲望也就更加強烈。
二、注意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fā)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xiàn)自身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機制。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fā)展方向。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
三、注意課堂的組織形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chuàng)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fā),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現(xiàn)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jù)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后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伙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fā)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后,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jié)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fā)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xiàn),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后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于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yōu)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四、對學生的評價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改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如《畫楊桃》這篇課文寫到一個學生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起來,教師沒有馬上指出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是錯的,而是走到學生的座位上審視了一下,從這個角度觀察的“楊桃”確實像個“五角星”,從而悟出這樣的道理:同一個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當我們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時,不要忙著發(fā)笑,要看看別人是從哪個角度看的。如果這個教師沒有了解得出這個結果的過程就簡單的加以否定,那學生創(chuàng)新思想的萌芽就因為教師只注重結果的評價而被抹殺了。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教學中,我們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即使學生的回答或解決問題的結果與正確答案不符,也要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然后再做評價。對于那些在探索過程中專心致志、樂此不疲的學生和善于動腦筋、勇于創(chuàng)新的學生,即使最終的探究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要充分地肯定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和喜歡自己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婉轉地提出他們存在的不足,以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