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電傳動控制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一門課程,是學生學習和掌握機械設備、電氣傳動與控制知識的主要課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偏重于理論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偏少,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闡述了拋錨式教學模式,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將拋錨式教學方法應用于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機電傳動控制;拋錨式教學;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潘春榮(1973-),男,廣東龍川人,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黎良(1989-),男,江西樟樹人,江西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江西 贛州 341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基于CDIO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XJG-2012-16)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5-0119-02
機電傳動控制課程已由全國高等學校機械工程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定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yè)的主干技術基礎課,[1]融合了電機與拖動基礎、自動控制原理、傳感器技術、電力電子等相關技術。目前全國各大高校已經陸續(xù)開設了機電傳動控制這門課程,對于這門課程便有了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可謂“百花齊放”。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基礎和能力的不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因此,尋求更有效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針對教學問題和學習誤區(qū)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了拋錨式教學。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在多元化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中運用情境化教學技術,促進學生反思,提高遷移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2]拋錨式教學是一種學習框架,學生在基于知識整合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會解決問題。將拋錨式教學應用于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的教學中,提升教學效果。
一、拋錨式教學模式
1.拋錨式教學模式起源與發(fā)展
拋錨式教學由美國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CTGV構建的教學模式。CTGV小組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先后開展了惰性知識項目、LOGO項目和動態(tài)評估項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拋錨式教學模式。[2]該教學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基礎上,它的核心要素是“錨”,確定這些真實事件或問題就叫“拋錨”。[3]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拋錨式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征:教學情境的真實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的開放性,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2.拋錨式教學基本環(huán)節(jié)
拋錨式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如圖1所示。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多媒體和仿真軟件等工具使學生在模擬現(xiàn)實情況的情境中學習。第二,確定問題。根據(jù)情境選出與當前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第三,自主學習。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第四,協(xié)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加深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第五,效果評價。教師起引導評價的作用,在學習中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
3.拋錨式教學模式目的
拋錨式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其挖掘問題,促進組員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主動學習、實踐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個過程,具體表現(xiàn)如圖2所示:
二、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的難點和教學目標
1.課程的難點
電機是機電一體化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好機電傳動控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本課程主要的難點如下:
(1)各類電機的工作原理及其機械特性、啟動特性、調速特性和制動特性。
(2)在熟悉常用低壓電器的功能運用、工作原理和電器符號的基礎上,了解生產機械電氣控制線路的繪制方法,重點掌握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線路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tǒng)的功能。
2.課程的教學目標
針對本課程的難點,應給學生提供與專業(yè)環(huán)境相似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明確問題和目標,以便更好地利用拋錨式教學模式進行施教。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分為如下兩部分:
一是通過掌握電機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使學生熟悉各類電機的基本方程、能量轉換關系以及應用場合,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和能力,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好基礎。
二是通過學生熟悉常用的控制電器機構、原理、用途及型號,并能準確選用;掌握電氣控制線路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及對其獨立分析的能力;學會分析典型生產機械的控制線路并設計簡單的控制線路,具有從事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運行和維護保養(yǎng)等應用能力。
三、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
1.教師“灌輸”模式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活動中,教師處于一種教育者的位置,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授課形式,這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無疑是事倍功半。機電傳動控制這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面之廣、公式之多,純粹的理論教學已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學生對于作業(yè)的完成度不理想。部分學生存在抄襲現(xiàn)象,不利于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拋錨式教學中,要求教師要充當“教練”甚至“學習者”的角色。教師鼓勵并指導學生查詢相關資料,提倡學生相互學習。同時作為學習者,指導學生如何操作,發(fā)現(xiàn)新問題與其共同探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4,5]
2.學生學習情緒不高,思維得不到拓展
學好機電傳動控制必須要有扎實的機械傳動、電工電子基礎,而有些學生的基礎并不好,且該課程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很多學生把大量精力花在考研和找工作上,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本課程專業(yè)性較強,會直接引起學生的情緒變化。例如,在學習機電傳動系統(tǒng)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特性時,學生能理解和掌握,但對于學習交流電動機的啟動、調速和制動特性時,情緒便開始急躁,造成學習效率低,影響教學質量。
3.教學資源有限,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鑒于學校資源有限且受高校擴招的影響,實驗設備受限,實踐教學安排不足,造成教學側重于理論教學。例如在學習繼電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時間繼電器的原理及線圈符號、觸頭符號的含義沒有清晰的理解,分不清“失電延時”和“得電延時”功能及符號表示,導致設計中出現(xiàn)誤用。而在以后的設計工作中,與各種電器接觸的機會很多,如果在學校沒有得到動手能力的訓練,將使以后的實踐受到限制。[6]因此,針對容易混淆的內容,采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類似電機控制的情境,以此來彌補實踐教學的不足。
四、拋錨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1.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拋錨定題
拋錨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是情境認知,情境是認知的基礎。針對機電傳動控制有簡明易懂的內容和復雜難懂的原理及過程,采用不同的創(chuàng)設情境的教學方法。
(1)對于簡單的內容,可采取多媒體教學工具,將機電傳動系統(tǒng)做成動畫形式展示出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7]例如,機電傳動系統(tǒng)是一個由電動機拖動,通過傳動機構帶動生產機械運動的整體,它的運動規(guī)律可以用運動方程式來描述,[8]比如單軸機電傳動系統(tǒng)的運動方程為:
式中:T為電動機產生的電磁轉矩(N·m);TL為生產機械產生的負載轉矩(N·m);J為單軸機電傳動系統(tǒng)的角速度(rad/s);t為時間(s)。這對于有機械傳動基礎的同學來說容易掌握,然后,引入典型生產機械的負載特性以及負載轉矩、轉動慣量和飛輪轉矩的折算原則和方法。最后,再討論機電傳動系統(tǒng)穩(wěn)定運行的條件,讓學生學會分析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平衡點。
(2)對于課程的難點,以學生的基礎和現(xiàn)實情況為根本,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一致的情境,養(yǎng)成獨立思考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機床的自動間歇潤滑系統(tǒng)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機床工作的視頻,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自由討論并提出觀點,選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目標,即如何設計相關的控制線路圖來實現(xiàn)機床的自動間歇潤滑和點動控制其潤滑。確定問題后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教材或電子資源等途徑來設計所需功能的控制線路圖,如圖3所示。按鈕SB1為控制電路總開關,開關S的作用是控制潤滑油泵電動機有規(guī)律地間歇工作,按鈕SB2能實現(xiàn)點動控制潤滑油泵電動機的工作。
2.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相結合
拋錨式教學強調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它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教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解決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注重發(fā)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動機和目標。特別是對于繼電器-接觸器這類知識面較廣、實用性較強的內容,應加強實際素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中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比如將車床的控制線路做成動畫形式展示出來,對車床的每一個控制環(huán)節(jié)進行詳細分析。對于有多種方式控制的電路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軟件等工具,例如MATLAB的Simulink仿真功能,將線繞式異步電動機的轉子回路串頻敏變阻器啟動過程中的參數(shù)形象直觀、動態(tài)地顯示出來,[9]進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電動機的啟動特性,結合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3.實驗研究及評價
因課時有限,且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為了加強實踐教學,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多購置實驗臺套數(shù)或與企業(yè)相聯(lián)合,切實加強實踐教學。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交替進行,避免“先理論后實踐”的現(xiàn)象。[10]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教學效果。另一方面,當本課程理論講授結束后,需安排課程設計,以組為單位,各自擬一個題目,讓學生根據(jù)題目要求,主動進行實驗研究,遇問題相互協(xié)商,相互討論,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拋錨式教學使學生學習解決問題能力,且該過程能直接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效果,所以,教師需及時地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并評價。課程設計考核時,每組可采用PPT展示學習的成果,然后由學生代表和教師進行綜合打分評估。
五、結束語
本文針對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提出了拋錨式教學方法。針對網絡化及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通過引導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通過拋錨式教學方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提升教學質量,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同時促進工科類專業(yè)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清秀,鄧星鐘,等.機電傳動控制[M].第五版.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洋,鐘志賢.論拋錨式教學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3]張甲秋.“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高職“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8):57-58.
[4]王香紅.談拋錨式教學法在電氣專業(yè)專業(yè)課中的運用[J].職業(yè)教育,2012,(6):128.
[5]郝昕玉,張廣冬,王福元.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的教學方法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11,(32):102-103.
[6]王才東,楊文建,王輝.“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10):73-74.
[7]吳濤,尹志宏.“機電傳動控制”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1):105-107.
[8]郝用興,苗滿香,羅小燕.機電傳動控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9]顧永玉.MATLAB在《機電傳動控制》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32):217.
[10]尹久.“機電傳動控制”理實一體化教學探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1):49-50.
(責任編輯: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