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接受美學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初從西方漂洋過海,進入了中國文學界的視野。在中國近30余年旅途中,它從西方的“舶來品”逐步演變成中國文藝學界獨具特色的理論批評話語,并與中國文學、教育交融與碰撞,直接參與了中國新時期語文教學實踐的改革。本文分析了分析了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并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關鍵詞】接受美學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1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
接受美學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對作者、作品中心論的消解,強調(diào)讀者的幵放性及感受,通過研究讀者、閱讀過程、反應、接受、交流等方面,重新調(diào)整文學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從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文學作品及意義,建立讀者反應批評范式。作家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是為讀者閱讀而創(chuàng)作的,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表現(xiàn)出來。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分別體現(xiàn)在以下四方面:“期待視野”理論、“召喚結構”理論、“反思性問答邏輯”理論和“文學作品的結構模式”理論。
2接受美學視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2. 1功利主義思想阻礙文本與讀者的對話
在高中語文教學一線工作的教師們發(fā)現(xiàn),在高考的強壓下,當前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功利性使語文教學偏離了其學科的初衷。正是這種功利主義思想阻礙了文本與讀者的對話過程。那么,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的對話是圍繞文本的內(nèi)容展開的。如果師生面對文本,只關注那些可能被考的內(nèi)容,閱讀教學就變成了揣摩命題者意圖的教學,對話的視野就受到了限制,于是,閱讀教學就彌漫了功利色彩。
功利主義思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屢見不鮮。首先表現(xiàn)在一部分學校領導的不重視。在學校中,一部分學校領導,包括其他學科的老師大都認為語文學科是一個耗時費力,不容易出成績的學科。尤其在高三階段,很多學校出現(xiàn)了語文學科給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讓路的情況。在課程時間分配上,很多學校把語文安排在下午第一節(jié),這是學生精神困頓的時候。這樣的課堂效果自然會低效。其次表現(xiàn)在語文教師本身的教學實際中。在調(diào)查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近些年來,高考閱讀理解考的是課外閱讀,這樣一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外閱讀的拓展,而忽視了課內(nèi)閱讀,從學生的語文書中的筆記、隨筆等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內(nèi)的閱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外的“題海”之中,高考一本通等書、卷子一大堆,對于閱讀的成果大多是抄上去的“參考答案”。許多學生說,答案抄多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就是那幾句話。在高考壓力下,許多教師、學生忘記了閱讀的真正目的,不自覺地以“這個知識點考不考”為標尺進行拓展閱讀,這樣學生越學越厭惡,因為這不是學生作為讀者的內(nèi)心需求。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高中學生學了語文十余載,但明顯發(fā)現(xiàn)高中生的知識面較窄,閱讀量
較少,知識積累不夠,寫文章感覺詞匯貧乏,甚至有的學生的識字量都不達標,作文中錯別字很多,病句很多。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喜歡語文,不喜歡閱讀,不喜歡寫作。在高考指揮棒影響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沉悶、機械,缺乏智慧,偏離了語文學科的生命底色。如何實現(xiàn)理念與實際的雙贏,分數(shù)與能力的雙贏,是解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矛盾的關鍵。
語文教學不僅要學習課內(nèi)知識,還要對課外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以求更全面的閱讀。高中語文閱讀課外拓展尤為重要,因為書本上的文章只是例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積累文學素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讓學生多閱讀來拓展閱讀視野,豐富閱讀體驗。但貪多而不求精導致閱讀的膚淺,像蜻挺點水一般,過兩天全然忘記。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后,列出一大堆相似文體、相似主體的文章讓學生去閱讀,從而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這個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這種明顯的功利主義給學生以閱讀是為了考試用,考試考這個考點的感覺,大大削弱了閱讀的本意。閱讀是一個逐步積累、融會貫通的過程,這樣急功近利無形中會降低閱讀效果。
2. 2忽視學生的期待視野,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內(nèi)海明威沒有課外精彩”,學生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教師在教學時忽視了學生的期待視野,從而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可以展幵想象的翅膀,無邊無際的遨游,沒有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想感情等條條框框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情感、經(jīng)歷重新構建文本的意義,處于自由閱讀狀態(tài)下的學生可以從閱讀中體驗愉悅感和滿足感,而一旦從自由閱讀進行到師生參與的閱讀教學,學生作為讀者及主體地位常常無形中被忽視甚至剝奪,學生會跟著教師的教學計劃走,即使在強調(diào)“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的新課程改革的課堂中,學生很多情況下還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被動地參與,被動地感知,更甚者,以至于使語文課不知不覺中成了教師的演講課或表演課?!盎ǘ嗌倌陼r間,多少課時,花樣不少,左分析、右分析,做大作文,小作文,口頭作文,書面作文等等,結果要寫寫不上來,要說說不上來,不是人人如此,但有相當比例?!?張志公先生面對語文教學感慨道,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也不發(fā)此種狀況。在教學中,教師的引導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需要,就會產(chǎn)生師生的共鳴,這樣教學就會有更高的效度。
2. 3忽視文本“召喚結構”,出現(xiàn)“假對話教學”現(xiàn)象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課堂評價也強調(diào)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至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形式多樣,出現(xiàn)虛假對話。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有時從文本內(nèi)容的某一點出發(fā),進行拓展與延伸,卻始終徘徊在文本的語言之外。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的教師把應掌握的知識點設計成幾個小問題,逐一向?qū)W生提問,閱讀教學就是在一問一答中將課文的重點、難點逐一解決,較難的問題問那些基礎較好的同學,較容易的問題問那些基礎較弱的同學,一節(jié)課從導語到作業(yè)布置都按教師預先安排的進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從接受美學角度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們要意識到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模式,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曹海明.語文教學解釋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2]顏亞名.接受美學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的反思[M].漳州:漳州師范學院,2011.
[3]周紅波.淺議接受美學對古典文學教學的啟示[J].湖北社會學,200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