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孩子興趣、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隨著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育不斷得到重視,如果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小學教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提出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 語文 有效性
有效教學,指的是利用課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得以應有、預期的提高與發(fā)展。首先,課堂教學是學生得以發(fā)展的基礎,不但包括課堂上的空間與時間,更包括了教師對其的組織與指導;其次,衡量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是學生的發(fā)展。另外,“預期的”發(fā)展具體是教師從課程的標準出發(fā),充分結合學生與教材的實際,預設任務和目標,并努力將其實現(xiàn);最后,“應有的”發(fā)展,指的是從不同學生的特長、能力等基本條件出發(fā),具體制定不同的發(fā)展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大多數(shù)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的不明確,致使在教學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教學目標不明確,并且有很嚴重的隨意性,講課的內容、進度完全不依照標準,隨心所欲。更有一些教師教學目標設置不當,教學內容寬泛,但無重點,課堂結構不合理,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也十分粗糙。
2解決有效性教學問題的途徑
要有能夠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從而保障語文課堂整體的有效性,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2.1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1)目標要明確,對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必須要做到明確。
(2)目標要有依據,明確的教學目標定位,要建立在對教材價值的了解與把握的基礎上。
(3)目標要具有科學性,教學目標的明確,應該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科學合理的制定目標。
(4)目標要做到適量,不能寬泛的設定目標,要有重點、有選擇進行設定。
2. 2教學手段的有效性
在有效性方面,語文教學與教學方法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是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方法。
(1)教師通過對課堂閱讀教學的充分利用,積極培養(yǎng)并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這就是說,要做到課堂內外的充分結合。首先,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使學生在學到課外知識的同時,更掌握一些探索與學習的能力。此外,還在于學生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攝取,養(yǎng)成閱讀和學習的興趣:①學習前提前預習,設置懸念。②在課中設置疑問,展示教學成果。③課后進行總結,對知識進行延伸。
(2)設置有效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更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開放性思維,對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使學生對文章有更高的探究及理解能力。由此可見,課堂有效性的提升,在于教師進行能夠引導學生思維、有效的問題的設置。
(3)取長補短,組織學生實行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時,一般都會有遇見問題的情況,學生在對問題思考后沒有進展,該怎樣進行取舍,是退縮不前。向教師進行求助,還有與其他學習伙伴進行討論,在合作的前提下,實現(xiàn)共同提高。這一點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昂献鲗W習”的理念能夠使學生把心中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到解決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工作正是對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行培養(yǎng)。學生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要勇敢發(fā)言,更要學會聽取其他同學的思路,這有這樣,學生的參與過程才能得到質與量的雙重提高。才更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課堂上,事實上存在著很多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習新知識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舊知識是學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學生通過對以往知識的挖掘,自主學習,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自行解決,要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展示的空間,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引導、點撥,使學生在練習中發(fā)展、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一些有較強實踐性的課題,應注重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互相幫助、提醒、提高。
(4)運用策略,達成目標。小學課堂中經常用到的是活動性策略。具體方法為:利用動手、制作、試驗等活動,使學生初嘗成功與失敗,然后完成學習的任務;引導并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創(chuàng)新活動、認知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特個性與特長。
3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3.1探究實施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僅體現(xiàn)在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多體現(xiàn)在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調控和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新上。如何將教師的課堂激情激發(fā)為學生的全面參與熱情,如何處理一節(jié)課堂的“起、承、轉、合”,則要求我們教師要根據實際,靈活地對教材進行處理,設計富有情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全面的語文實踐,即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興趣的培養(yǎng)。運用講授引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與教材、教師、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的主角;輔以教師藝術的提問、恰當?shù)狞c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當然根據不同類型的教材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善于抓住關鍵:識字與寫字重在美育的熏陶和習慣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重在情感的激發(fā)和拓展延伸、寫作教學重在生活的積累和準確的表述??傊Z文教學既要注重知識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對學生思想的教育;既不能使工具性萎縮,又不能使人文教育空洞。
3.2過程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目標。
讓有效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滿足心理認知需要的過程;成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考,主動探究,自主發(fā)現(xiàn),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建構,感悟數(shù)學,個性發(fā)展和生命意義的過程。
3.3對素材進行挖掘,設置生動問題。
作為思維起源的情境問題,課堂學習一般都是一定懂得問題而進行的,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上要保證學生一定的主動性,引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探索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同時,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實驗操作、激發(fā)矛盾、做游戲等。
3.4把活動作為載體,積極開展活動化有效教學。
利用參與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高度活躍,這說明,學生獲得能力與知識,應在老師的輔導與激勵下,從自身的內化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但是如果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學習過程的內化,就必須實現(xiàn)教學活動化的主動獲取與發(fā)展。由此可見,活動化教學是教學有效性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李翠玲.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J]新課程研究 ( 基礎教育 ).2010(7)
[2]劉海燕.對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分析 [J] 理論學習 - 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