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幾千年歷史。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nèi)容并沒有太大變化,并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我的家鄉(xiāng)江蘇泗洪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喪葬習俗,如哭喪、喪服、埋葬、頭七隆重的祭祀儀式等。
關鍵詞: 泗洪;喪葬;喪服;土葬
作者簡介:張娜,女(1989.11-),江蘇人,中國傳媒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2
1、喪葬習俗研究
喪,在漢語中,本義是指“逃亡”后來表示“死”。葬,在漢語中,本義是指“藏”,后后來表示“埋葬死者”。喪葬習俗其實就是指人死后到埋葬以及之后要遵循的一些習慣,儀式等。
對喪葬習俗研究的人有很多,王夫子《喪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一書從宏觀上給我們介紹喪葬文化的起源,發(fā)展,給我們很多啟示,但是他只是從宏觀角度談喪葬,對各個地方的喪葬習俗比沒有提及。又如,李如森的《漢代喪葬制度》細致的給我們講解了漢代的喪葬制度。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漢代又提倡孝道,崇尚厚葬,所以漢代的喪葬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但是他只是以一個時間段為綱描寫一個朝代的喪葬制度,并沒有各個地方的喪葬習俗的描繪。而且筆者查閱很多資料并沒有看到有關泗洪地區(qū)的喪葬習俗的研究,而本文正式寫地方性的喪葬制度,應該有一定的意義。
自古以來各個民族的殯葬方式可以分為“保存遺體”和“毀滅遺體”兩種類型。前者可以分為:土葬、懸棺葬等,后者可以分為:水葬、天葬、火葬等。
2、泗洪喪葬儀式過程
2.1擦身、換壽衣
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在換壽衣之前要給死者擦身,泗洪地區(qū)的喪葬習俗里沒有擦身只是給死者示意性的擦擦臉、手腳等。壽衣大多是早就準備好的,有的老人在還沒去世前就會張羅著給自己買壽衣,有的老人壽衣都收了好幾年才派上用場。泗洪地區(qū)的壽衣一般為深藍色或黑色,總之就是顏色很重的色。若是老太太去世了,還會多一塊頭巾,黑色或深藍色的,裹在頭上。有些老人活著的時候也戴,但是去世的時候裹上就顯得比較正式,有地位,有面子。穿壽衣這個過程只是幾個人進行,其他的人到門外等著,等大家都可以進來時,死者已經(jīng)穿的整整齊齊,躺在地上鋪好的被褥上,而且身上也該著一層被,一直把頭蒙上。
2.2安置死者
死者一般是躺在鋪好被褥的地下,死者頭前要點上一個油燈(就是很故事的那種,也叫洋油燈,成為“長明燈”),據(jù)說是為死者指路用的,所以它必須一直亮著,知道死者被葬;還得放一個很大的棕黃色的盆,這個盆用來燒紙錢,家鄉(xiāng)用的就是那種很大很粗糙黃紙剪成的方形的紙片,而點這個紙錢的火就專門用“長明燈”的;除此之外還要放一碗米飯,米飯中間豎直地插著一雙筷子,這是給死者上黃泉路上吃的,所以家鄉(xiāng)很忌諱吃米飯時把筷子豎直插在碗里,因為只有死人吃飯時才會這么做。
死者的孫子、孫女就一直跪在死者的頭前,一是表明對死者的眷戀不舍,二是照看著不能讓“長明燈”熄滅,還得不停的燒紙錢。一般在死者安放的屋子的外面會搭起一個“奠堂”。
2.3喪服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里很重視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泗洪地區(qū)雖然沒有這種說法,但是喪服也是非常講究,按照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系,分別有不同的喪服。
兒子的喪服是白色的圓形孝帽、白布做的上衣,長過膝,腰間系麻繩,鞋上要用針線全部覆蓋式的縫上一層白布。
女兒的喪服是一條長長的白布,搭在脖子里后兩頭接近膝蓋,身上披著一整塊白布,一般會連頭一起蒙上,手里會有一條不太長的白布,俗稱“手巾”,基本是用來擦淚的,鞋子也是蒙上一層白布。
孫子輩的喪服是一個白色孝帽,帽子中間再縫上一小塊紅布,俗稱“花帽子”,鞋子上也只需縫上一小塊白布。
重孫輩的則是在孝帽上縫上一小塊綠布,鞋子上縫上一小塊白布。如果死者年齡很大90歲以上,視為很長壽,則孫子輩的孝帽整個都做成紅色的,中孫輩的孝帽都做成綠色的。
其他的親戚,若是男的則帶個白色孝帽,腳上縫一小塊白布;若是女的則有一條長的白布,掛在脖子里,腳上也縫上一小塊白布。
2.4 報喪
在前幾年電話還沒有普及時,死者主家確定好親戚名額和死者喪葬時間時,會找族里幾個健壯的穩(wěn)妥的青年,分為四個方向尋找親戚向其告知死訊,俗稱“跑信”。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向親戚告知死訊都是靠雙腿的,所以叫“跑信”。后來有了自行車,“跑信”的速度就快了很多,再后來有了電話,就直接打電話告知了。
2.5正吊過程(辦喪事當天)
泗洪地區(qū)喪葬習俗宴請親友這個儀式是很隆重的,它比結婚、孩子滿月時宴請親友的儀式多了很多,而且復雜很多。
2.5.1親友的吊唁
親戚接到“跑信”通知以后按照通知的時間來到死者主家,沒走到門口時就會哭死者,死者的兒媳婦們會一起迎著哭出去扶著來的親戚。迎親的兒媳婦們哭著去迎來吊唁的人,如果死者是公公的便哭“我可憐的爺啊”或“我可憐的嗒啊”之類的(需要說明一下泗洪地區(qū)的“爺”或“嗒”是爸爸的意思),如果死的是婆婆便哭“我可憐的娘啊”之類的,這俗稱“迎親戚”。
2.5.2迎“豬頭祭”儀式
所謂“豬頭祭”,是在宴請親友那天,已婚女兒和侄女要準備一個像擺祭臺一樣的物品,主家會提供一個桌子,兩個男子抬著,每個已婚的女兒和侄女要準備一個豬頭(豬頭是生的,但是被屠夫刮完毛、洗干凈的),豬的兩個鼻子里分別插上一根蔥,放在桌子的中央,再擺上四碟類似餅干的點心。這天早晨根據(jù)長幼次序,從村口把準備的這幾件東西放在主家準備好的桌子上,一直從村口哭到死者所在地,當然主家會有很長的迎“豬頭祭”的隊伍,這個隊伍都是女性,大多是同族的侄媳輩的,每個人頭上都頂著白布,哭著去迎“豬頭祭”,再跟著女兒或侄女的豬頭祭回來,無論死者有多少個“豬頭祭”,這些迎“豬頭祭”的隊伍都是這些人。如果死者的家族很大,這個儀式會進行很長時間,迎“豬頭祭”隊伍里的人大多要哭上大半天,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迎“豬頭祭”的。
2.5.3設宴請吊唁賓客()
泗洪地區(qū)喪事正吊俗稱“扒干飯”,“干飯”就是米飯,設宴時的餐具是全新的,一般都是比較小而精致的瓷碗(俗稱“花碗”),親朋賓客們吃完飯便直接把碗筷帶走。
2.5.4燒馬燒轎,出棺下葬。
出棺下葬多為天黑后,出棺時需要八個壯年抬著棺木(俗稱“舉重”)。在抬棺木下葬前會有一個儀式死叫“燒馬燒轎”。這個儀式很講究,是家屬親友們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別。
主持者在一個椅子上放上死者的牌位,椅子后面放有迎“豬頭祭”的那個祭桌,上面放著豬頭,雞 ,四或六碟點心。死者的兒子排成一豎行,頭上系著一個長手巾,手巾拖到膝蓋,手里拿著手臂粗、半臂長的柳樹木,用這個長手巾包著柳樹木的兩頭,弓腰,雙手與膝同高。死者孫子右手拎著馬燈(照明的工具,現(xiàn)在也有用手電筒的),左手拿柳樹枝,跟在放有牌位的椅子旁邊,后面便是兒媳婦,以及族里男女。剛出家門長子要把抱著的那個一直放在死者頭前燒紙的勞盆摔了(俗稱砸勞盆)。
把棺材下葬埋好后,兒子們手中的柳木要按順序插在墳頭,親友賓客送的花圈蓋在墳上。所以如果是新墳的話,從柳木上就可以判斷死者有幾個兒子。
3、結語
泗洪的喪葬習俗很大一部分繼承了古代的喪葬習俗,如確定人死后的哭喪、報喪、喪服按男女、長幼不同也有很多不同、土葬、“頭七”祭祀等。但是也有很多與中國古代喪葬不同的地方,如“豬頭祭”、“砸勞盆”、“柳木棒”等。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土葬”是因為我們漢族對土地的熱愛,也認為只有入土才能安息。而“豬頭祭”則代替了沿襲了古代祭祀中的“豬,牛,羊”,但是只取了其中的“豬”。所以研究泗洪地區(qū)的喪葬習俗是件很有趣也很有必要的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如森.漢代喪葬制度.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
[2]王夫子.殯葬文化學——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湖南: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