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視網(wǎng)絡的發(fā)展,視覺文化大有取代印刷文化的趨勢。從這種意義上講,圖像和語言文字作為呈現(xiàn)世界的兩種手段,圖像似乎已經(jīng)占據(jù)了更為有利的位置。語-圖關系問題是如何產生,在歷史上又是如何發(fā)展的?這需要我們的探究。
關鍵詞:萊辛;《拉奧孔》;詩畫異質;語圖關系;縫合
作者簡介:張明珠,女(1992.11-),籍貫:山東棗莊,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1
“文學遭遇圖像時代”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語-圖關系問題,而這一問題早在萊辛的《拉奧孔》中就已涉及。但需要指出的是萊辛并未遭遇圖像時代,所以在論詩與畫的界限時,《拉奧孔》“常用藝術專指造型藝術,特別指繪畫,用詩指一般文學”。[1]
繪畫與我們所說的視覺文化下的圖像其實有所區(qū)別,與圖像學所研究的也有所不同?!爱嬎幚淼氖俏矬w,即全部或部分在空間中并列存在的靜態(tài)事物”[2]當今的圖像則更多指電影、電視、廣告、動漫等利用新科技完成的影像作品,它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利用快轉的鏡頭、不停地切換場景,展現(xiàn)更多地是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動作。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相似之處。
一、詩與畫的界限
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提出“詩畫異質”的觀點,甚至隱藏著“詩高畫低”的傾向。他指出,“生活高出圖畫有多么遠,詩人在這里也就高出畫家多么遠?!盵3]并以荷馬描寫阿波羅神把瘟疫降到希臘大軍的詩為例,給出解釋。他認為“詩人的語言讓我們歷覽從頭到尾的一系列畫面,而畫家根據(jù)詩人去作畫,只能畫出其中最后的一個畫面”[4]。
這就指出詩人和畫家使用的符號不同。語言是詩人表現(xiàn)的符號,圖像是畫家使用的符號。“繪畫由于所使用的符號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間配合,就必然要完全的拋開時間,所以持續(xù)的動作,正因為它是持續(xù)的,就不能成為繪畫的題材。繪畫只能滿足于在空間中并列的動作或單純的物體。而語言符號在時間上有先后的承續(xù)性,所以詩可以描繪時間里的動作”[5]。萊辛把前者稱為自然的符號,后者稱人為的符號。趙憲章在《語圖互訪的順勢與逆勢》一文中,対萊辛將語言和圖像符號規(guī)定為“人為的”和“自然的”做法提出了疑義,認為無論是文學符號(語言)還是繪畫符號(圖像),稱之為“符號”就都是“人為”的[6]。但他解釋的是符號的屬性——“符號是人創(chuàng)造的”,而萊辛卻是從符號所描繪的對象的角度得出,所以不免存在偏頗。
緊接著,萊辛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拉奧孔在雕像里不哀號,而在詩里哀號”?他給出以下解釋,“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則,任何與美不相容的必須讓位于美”[7],所以在繪畫中是不允許描繪使人反感和惡心的畫面。而詩不然,如果“個別詩句不是直接訴諸視覺時,讀者是不會從視覺的觀點來考慮他的”[8]。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同樣的哀號通過圖像表現(xiàn)出來就使人驚恐,而通過語言表現(xiàn)卻不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因為圖像符號具有“以形表意”、直觀的、感性的、具體的、即時的特點。在圖像符號中首先關注的是圖像事物,而文字僅僅是個符號,不能直接立意,只有靠想象來激活它,或者說通過與日常生活世界聯(lián)系轉化為形象,才能有意義。相比起語言符號的系統(tǒng)性和能指的延異,“圖像更獲得了一種自主的生命,不需要一旁的圖像在那里不停的佐證和提醒”[9]。但圖像沒法像文字一樣善于敘事、適合抽象,基于此,一些學者堅信文學在遭遇圖像時語言會驅逐圖像,“現(xiàn)代影像不過是充當了文學的載體和工具”[10]。
二、語言對于圖像的解構
《語圖互訪的順勢與逆勢》一文通過對瑪格麗特畫的解析證明了語言符號和圖像符號的實、虛之別。不管是所占空間還是觀看時間,“煙斗”的圖像必然先進入我們的視線。但我們決不會相信畫家如此淺薄和無聊,僅僅摹寫煙斗,所以那行和畫面相悖的“這不是一只煙斗”就迎合了我們要求看到更深寓意的心理。
試想,如果那行字換成了“這是一只煙斗”或“煙斗”、“吸煙的工具”等,還會有這種效果嗎?我們還會因為語言而不相信圖像嗎?索緒爾說,對于語言符號,只有差異才使它有意義?!耙舱窃趦煞N符號的所指發(fā)生矛盾時,語言的權威性便凸顯出來。這就涉及語言和
圖像兩種符號的不同功能:語言是實指性符號,圖像是虛指性符號。正因為語言的實指性,決定了它的可信性。”[11]
語言對圖像的“強勢”在中國題畫詩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尤其是在寫意畫中,詩文由可有可無到成為圖畫的布局補充再到最后變成畫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發(fā)展過程正是“語言這一實指性符號對圖像這一虛指性符號的驅逐和遺忘過程”[12]。但圖像作為一種表意符號,是否具有獨立于語言系統(tǒng)的功能?難道離開語言符號,圖像就只能是虛像嗎?
趙憲章在和曾軍的《文學理論的現(xiàn)實關懷——關于21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未來走向的對話》訪談錄中提到圖像可以表達非存在的世界,他舉了一個永遠向上的梯子的例子。當我們用語言說我們見過一個沒有止境的梯子時沒人會相信,但用圖畫表現(xiàn)時卻沒人會懷疑,他稱之為“不可能圖像”,認為這就是圖像符號不同于語言符號的獨特的表意功能。
參考文獻:
[1][2][3][4][5][7][8]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4-84.
[6][10][11][12]趙憲章.語圖互仿的順勢與逆勢——文學與圖像關系新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70-184.
[9]包兆會.“圖文”體中圖像的敘述與功用——以傳統(tǒng)文學和攝影文學中的圖像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06,(4):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