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電視作為電影的姊妹藝術,已經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憑借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得到迅猛的發(fā)展。電視作為社會生活展示平臺,同時作為藝術的分支,我們有必要對其包含的美學方面內容進行梳理,以發(fā)揮電視對人們的生活的積極指導作用。
關鍵詞:影視藝術;電視;美學
作者簡介:宋欣(1993-),女,漢族,山東濰坊市人,本科,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 J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1
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視的陪伴,人們花費在電視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在我國,每天已經大約有十億人次收看電視節(jié)目,美國的電視已經完全普及。為什么電視能夠這么快的吸引到大眾,還要從電視獨特的美學特性說起。
眾所周知,影視藝術是綜合了戲劇、文學、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攝影等各門藝術中的多種元素,實現(xiàn)了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綜合。電視藝術創(chuàng)造出多樣的電視節(jié)目,并傳送到世界各地的千家萬戶。我們可以收看新聞、電視劇、電影、文藝娛樂等節(jié)目,各類節(jié)目給人多樣的選擇,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人的不同選擇。
人們通過逼真的二維畫面得到了三維的體驗,也就是立體的真實感,同時,思想意蘊與情感內涵也盡量貼近生活,達到內在真實和外貌逼真的辯證統(tǒng)一,即本質真實。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可以充分理解“身臨其境”這個成語的內涵。
同時,不管電視有多么逼真,都具有假定性。首先,任何電視藝術都帶有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的滲入。其次,影視的時空、故事結構、角色、語言和拍攝手段等都具有假定性因為不管再怎么還原現(xiàn)實,這始終是一個在專業(yè)條件下拍出的虛構的畫面。所以,就算是紀實性電視節(jié)目,人們也會本著旁觀的視角去解讀。
在影視藝術中,造型性與運動性是分不開的。造型美主要是空間結構的美;運動美主要是時間進程之美。由之引出的節(jié)奏實質上是影視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給觀眾的一種“力的圖式”,這正是節(jié)奏的本質。①訪談節(jié)目需要主持人調節(jié)現(xiàn)場氣氛、進展行程,電視劇也要注重把握劇情的跌宕起伏,情緒的大起大落等方面。
電視劇比電影更通俗易懂,更加注重故事性,而不是與多種美學流派和方法論發(fā)生過多的聯(lián)系。新聞、訪談等也更加貼合實際,對最新鮮、最熱點的時事進行及時性報道分析。
電視除了有其獨特的美學特性外,還有作為影視藝術所必備的美育功能,而這一點的實現(xiàn)與觀眾的審美接受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下面先具體看看觀眾審美接受的兩個方面。
首先,影視藝術做出來最終要面對的是觀眾,是人,所以一直有要以人為本,充分凸顯人的主體意識的觀點。影視也是這樣,當電視節(jié)目被構思創(chuàng)作出來,需要觀影者直接接觸流動多變的畫面,由感性認識進入感情交流的境地,再上升到理性層面,與之前的審美經驗做出比較,確定對這部作品的理性評價。
由于觀影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也影響了影視藝術的分類。對于層次低的觀眾大家更喜歡熱鬧直白的劇情,例如武俠片,倫理片,人物性格、道德立場分明,劇情模式化;而知識分子可能更喜歡看知識性強,科普類節(jié)目。大家有的單純抱著娛樂的目的觀賞,有的則認真咀嚼。不同的人群的興趣點不同,更加促進了影視藝術的多樣化發(fā)展。
我國電視的興起是在八十年代后,大部分80后從小就接觸電視,同時大人的審美理念,價值觀也會被電視所引導,因此,影視藝術的美育功能不可小覷。
電視以其獨特的畫面感的流動方式,很容易向群眾灌輸節(jié)目中所重復的價值觀念。當大家看綜藝娛樂節(jié)目時,明星的行為舉止和衣著打扮可能是影響時尚的風向標。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家造成影響。此外,當觀眾的審美接收完成后,最終會落腳到自身的生命體悟中。電視劇中一般都會有善惡的沖突,還會有各種巧合的偶然與矛盾,我們可能一輩子也沒遇到過的場景,可以通過電視展示后引起聯(lián)想與回味,延伸了生命的內涵,實現(xiàn)對人生的超越
雖然東西方文化都強調真、善、美的統(tǒng)一,但是相對而言,西方美學更強調美與真的統(tǒng)一;中國美學則更強調美與善的統(tǒng)一。中國影視的內核就是倫理教化,注重教化功能忽視娛樂功能,這是中國影視美學的原則和傾向。因此,我國的電視一定有一個明確的價值觀在里面,分清是非善惡,而不太關注人性的矛盾與模糊點。像早期的電視劇《渴望》,劉慧芳是一個完美的東方傳統(tǒng)女性形象,賢良孝順、美麗溫柔、大度堅強,這是一個好媳婦、好母親、好妻子的模范。
影視藝術對于現(xiàn)代人的影響已經深入到方方面面,雖然科技的發(fā)展會對帶來部分消極影響,但是正如葉朗先生說的那樣:“我們完全可以努力克服這些消極影響,使科技發(fā)展對于審美的消極影響盡可能地向積極方面轉化。這將促使我們更快地超越當代社會和當代藝術的這個‘特殊階段’”。②
注釋:
[1] 彭吉象《影視美學》(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頁。
[2]葉朗《現(xiàn)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頁。
參考文獻:
[1] 曾耀農. 現(xiàn)代影視美學[M].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5.
[2] 彭吉象. 影視美學(修訂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3] 金丹元. 電視與審美——電視審美文化新論[M]. 學林出版社, 2005.
[4] 金丹元. 影視美學導論[M].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1.
[5] 高鑫. 電視藝術美學[M].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5.
[6] 顧琴. 論現(xiàn)代電視的美育功能[D]. 揚州:揚州大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