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女作家薇拉·凱瑟寫了許多大地上的故事,其中長篇小說《啊,拓荒者》借助帶有靈性的大自然來審視社會文明,審視人的內心,希望以此來恢復人與大地交流的體驗和享受。在自然生態(tài)遭到破壞,人的精神出現(xiàn)危機的現(xiàn)代社會,凱瑟的《啊,拓荒者》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對書中女主人公對待大地,對待自然以及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進行挖掘分析。
關鍵詞:土地;敬畏;回歸自然;生態(tài)意識
作者簡介:馬玲,1983年2月生,女,新疆人,碩士,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02
1、引言
作為一名移民后裔,薇拉·凱瑟身居歐洲移民當中,在她身上,廣袤的美國西部大地培植了她強烈的道德感,澄澈深藍的天空又賜予她對美的極度敏感,這種來自大地和天空的清新氣息使得她在美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壇獨樹一幟。
在薇拉的長篇小說中,一九一三年發(fā)表的《啊,拓荒者》是美國中西部邊疆開拓史的高度濃縮,是薇拉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薇拉·凱瑟是置身在拓荒者的社會中成長的,她通過自己筆下的人物,表達人類精神和自然欲望,反映人們在創(chuàng)造和積累財富過程中,價值觀、道德觀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與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之間的種種關系和變化,有比較,也有褒貶地表現(xiàn)了人性中最具本質意義的內涵。
2、亞歷山德拉從大自然中獲取的力量
《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熱愛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知道怎樣在艱難中付出愛并持守住做人的原則,她的這些高貴品質是從大草原來,土地給了她無窮的力量,凱瑟不斷從土地汲取不竭的熱情和信念,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為了刻畫出大地對人的重要意義,薇拉·凱瑟在這部作品中通過亞歷山德拉的感觸把給人帶來靈魂之美的大地描寫得淋漓盡致:
當爬上“分水嶺”的第一道長坡時,亞歷山德拉哼起了一首古老的瑞典贊美詩……或許,自從這塊土地從地質紀元前的洪水中涌現(xiàn)出來后,還是第一次有人用愛和渴望面對它。對于它,這塊土地是美麗,富饒,強盛和榮耀的。她癡情的飽覽著寬廣的土地,直到淚水模糊了視線。于是,“分水嶺”之神——那偉大的,自由的,彌漫于此間的靈魂——也從沒有俯首于一個人的意志。每一個國家的歷史就是從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的心里開始的?!?〕(P31)亞歷山德拉對土地的熱愛和感知令人耳目一新,在眾多的拓荒者中,唯有亞歷山德拉對這土地有遠見,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她屬于這片土地,她不但對土地有信心,而且熱愛,尊重這片土地。亞歷山德拉之所以能有效地應對生活對她的歷練,這種潛在的力量就來自于對大地和自然的敬畏與感悟。
在表面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有些日子是亞歷山德拉感到特別幸福而無法忘懷的——那是她覺得自己和周圍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別親近的日子。令她感到她的體內似乎融進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機?!捎谝恢睕]有下雨,小河清澈見底,河水流過閃亮的沙子,激起層層漣漪。河對岸的垂柳下有一潭水灣,那里的水要深得多,水流的如此緩慢似乎在太陽底下睡著了?!?〕(P89)這種對自然的感悟類似于美國超驗主義大師愛默生(R.W. Emerson,1803-1882)所倡導的憑直覺認識永恒真理,超越感覺去獲得知識相符合。在愛默生眼中,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超靈的外衣,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神的力量和靈魂的隱現(xiàn)。人可以從自然界中認識真理,了解物質發(fā)展規(guī)律,得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啟示。在這樣的自然觀下,愛默生倡導遠離城市的喧囂,抵制物質的誘惑,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傾聽自然的聲音,在自然中尋找萬物的本質,在自然中使心靈凈化。他在《論自然》中寫到,“今晨我看到這片迷人的風景……米勒擁有這片土地,洛克擁有這片土地……但誰也不能擁有這片風景。在這片視野中,有一份那種能把各部分整合為一體的人才能擁有那份財產,這個人是詩人?!薄?〕毫無疑問,《啊,拓荒者》的亞歷山德拉就是擁有這份財產的人,她通過自然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諦,雖未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寫下過宏偉的詩篇,但仍可以稱她為生活中的詩人。
3、對待大地的不同態(tài)度:敬畏或忽視
薇拉·凱瑟對那些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平民百姓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她以細膩的筆觸,從各個生活側面描寫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從凡人俗事中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追求生活的真諦。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凱瑟深有感觸地寫下了這樣的話:“像我們這樣浮躁不安,像我們這樣急功近利,像我們這樣苦苦鉆營,是無法造就美的境界的。”〔2〕P8對于藝術,凱瑟有自覺的追求。藝術不單是美的,也是和人類一切莊嚴神圣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對精神的尊重和對藝術的自覺追求,使她的作品有一種深邃之美,讀過之后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這在《啊,拓荒者》中也有所體現(xiàn)。面對的是同一片土地,亞歷山德拉扎根于此,以滿腔的熱情來感受土地與自然的美,并從中汲取頑強,勇敢,自信的力量,用同樣博大的胸懷和眼界來面對生活,最終贏得了土地豐厚的回報,而她的兩個弟弟則表現(xiàn)得十分浮躁,自私,冷酷,只顧眼前的利益。薇拉·凱瑟在作品中很巧妙地根據(jù)大家對土地的感情進行褒貶:只想利用土地的兩個大弟弟受到了譴責,不能扎根大地只為自己著想的小弟弟和瑪利亞受到了委婉的批評,那些熱愛土地,犧牲了自己的前途供養(yǎng)弟弟妹妹們乃至下一代們出去受教育長見識的人們,受到推崇。這些人質樸而偉大,只是他們供養(yǎng)出來的一代卻丟失了這種偉大的素質,反而在流行思潮中迷失了自我。
4、自然與文明的關系
在人與土地的關系中,亞歷山德拉逐漸意識到,人永遠是匆匆過客,而土地是永恒長存的。因此她盡管熱愛土地,但激勵卡爾和埃米爾走出草原,在未知世界里尋求新的自由。這不能不說是亞歷山德拉的遠見卓識,并正確處理了無垠的土地和新的文明的關系。而對于早早離開家園,去城市“尋找人生方向”的卡爾,在回到“分水嶺”時也會感嘆“在這里你是一個個別的人,有自己的身世,會被人想念,但在城市里,有成千上萬個像我這樣滾動的石頭。我們都差不多,沒有任何聯(lián)系,不認識任何人,一無所有。一旦我們中的某一個人死了,大家都不知道該把他葬在哪里”〔2〕(P54)這就像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久住城市,偶爾來到僻靜的山谷湖畔,面對一望無際的土地,會感到一種解脫的自由。在現(xiàn)代都市里,覓得一粒新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凈,人會由衷地快樂。在杳無人煙的荒野上,發(fā)現(xiàn)一星燈光,一縷炊煙,一點人跡,人也會由衷地快樂。自然與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文明開端于人從自然的分離和人對自然的改造,在廣袤的自然世界中開辟出一個令自己愜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這個人造世界里,與廣袤的自然界斷了聯(lián)系,被鋼筋、水泥、混凝土、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包圍起來,久而久之,會讓人們總是忙綠于眼前,忘掉了永恒和無限。在大地上,在大自然中,遠離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終日被建筑物,商店和水泥路面包圍著,定會活得很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也就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賞土地的悲壯和美麗,那么,人們必定會像小說中的卡爾一樣,思念被現(xiàn)代文明覆蓋著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鄉(xiāng)。
5、結語
《啊,拓荒者》是一個人類歷史發(fā)展史上會不斷重復的故事,古老又年輕,平凡卻扣人心弦。薇拉·凱瑟以深情的筆觸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生機盎然,人與大地互蘊共榮的生態(tài)世界。她所倡導的回歸大地,融入自然,強調人與土地的永恒關系,是對人類永久發(fā)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關懷,也是對自然家園和精神家園重建的期望。在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當今社會,重讀《啊,拓荒者》, 重溫回歸大地,敬畏自然的世界觀,對于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齊宏偉 心有靈犀 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tǒng) 北京大學出版社
[2]朱炯強 薇拉·凱瑟精選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3]陳妙齡 薇拉·凱瑟的生態(tài)情結 綏化學院學報 2008.(4)
[4]李莉 紅色的草原 綠色的思想 菏澤學院學報 2007.(2)
[5]邱紅革 理性地追尋自然的精神價值和人的自身力量 時代文學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