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清官始終作為一個受到民眾贊揚的形象出場,清官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但小說《老殘游記》卻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描寫書中玉賢和剛弼這兩個主要“清官”形象來表達作者對于“清官 ”的批判,揭示出有時候清官比貪官更可怕,“揭清官之惡”并反映出晚清復雜的政治態(tài)勢。
關鍵詞: 清官之惡;“清官”;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01
引 言
《老殘游記》是一部內容復雜、藝術上頗有特色的作品。這部小說為清末劉鶚的代表作,被魯迅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書中描述一個被稱為老殘的江湖醫(yī)生的所見所聞,其不少批判切中時弊,尤其在書中斥責清官誤國,清官害民,令人深思。《老殘游記》中作者自評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我不要錢,何所不可 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睹,不知凡幾矣?!睂τ谇骞傥幕臏蚀_理解,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老殘游記》中作者對于所謂“清官”的態(tài)度。
一、清官文化流變
“清官”一詞出現(xiàn)并不太早,最初是指政事不繁雜但地位顯赫的官員。如“在吳歷清官,入晉,除河間相,王素聞聳名,厚敬禮之”。(《三國志》卷五十七《虞翻傳》)。而到了宋金元時期,人們逐漸拋棄了其最初的含義,專指清廉自律的官員。例如金詩人元好問在《薛明府去思口號》的詩“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只從明府到,人信有清官”(《辭?!罚摹扒骞佟币辉~的出現(xiàn)和流變的時間來看,它受到包拯故事很大的影響,是隨著包拯公案故事的流傳而在民間迅速普及的。包拯,在民間也被稱為“包青天”,無論是歷史人物形象還是文學形象,都為民眾所認同,是中國民間特有的清官文化的代表人物。元朝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民眾壓迫極其嚴重,貪贓枉法之事不可勝計冤情得不到申訴,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能同貪官污吏進行斗爭、為民請命的清官身上。在元朝“諸妄撰詞曲,誣人以犯上惡言者,處死”(《元史》卷一百四《刑法志》)的嚴酷刑律規(guī)定下,為了避免觸犯這種嚴刑峻法,便采取借古喻今的手法,利用歷史題材來反映百姓的心愿,并抒發(fā)心中的抑郁憤懣以及對于貪官的痛恨,在這樣的背景下包公戲便應運而生,繼而廣泛流傳。不僅如此,明代《龍圖公案》等小說出現(xiàn)以后,人們往往把許多離奇古怪案件的故事和傳說,統(tǒng)統(tǒng)加在包公身上,使包拯被逐步夸大乃至神化。
在研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清官意識雖然在官方正史中有一定的反映,但是更為主要的是民間清官文學的興盛,至今為止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了,是民間的文人和普通民眾塑造并推廣了清官形象,因為不論話本、小說還是戲曲,都具有很強的通俗性與娛樂性,并在其中賦予了一定的教化與期望,在當時的民間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是百姓大眾塑造了清官的形象,維持了清官的信仰,這樣講也不為過。
二、小說揭清官之惡源流及本質探究
劉鶚在《老殘游記》這部小說中自述:“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老殘游記》第十六回原評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它“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喜”。小說始終認定一個衷心地主張,那就是要指出“清官”的可怕。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清官始終作為一個受到民眾贊揚的形象出場,是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所謂的“清”,則主要集中在是否貪贓這一問題上,毫無疑問這對于中國古代官員的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要求。但是首先要明確的是,小說中與贓官相對應的“清官”,其區(qū)別只在于是否要錢。貪錢的叫做贓官,那與此相對,不貪錢的稱為清官也是沒有問題的。而對于真正的清官,清廉只是為官的一個方面而已。
小說中以玉賢、 剛弼為代表的這些官吏雖然不貪圖錢財,但是任意殺伐百姓,致使百姓人人自危。玉賢在文中自己說道:“這人無論冤枉不冤枉, 若放下他,將來一定不能甘心,將來連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話說得好, 斬草要除根, 就是這個道理?!彼麄內绱藙傘棺杂谩埧岜┡?、草菅人命的全部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的上司看到自己的表面功績,為自己贏得官聲,為加官晉爵鋪平道路。就如玉賢得到宮保的賞識,是因為他的治下強盜銷聲匿跡,而真相確實是大量的良民被殘殺,被活生生地站死。在他們這樣的酷吏看來,民眾的命不重要,是不是真的辦好案子也不是最重要,最重要也最可怕的是寧可錯殺,也不可放過,百姓的命只是他們加官晉爵的籌碼。這些“清而酷”的官吏,在所謂的不要錢的掩蓋下,大肆殺戮百姓,甚至比一些貪官更可怕?!独蠚堄斡洝愤@部小說,不只是為了告訴人民“清官”可恨,而是希望表達有些不要錢的官吏更可怕可恨,這些剛愎自用的官吏,所作所為的全部目的,就是用百姓的命來為自己的取得政績。
結 語
中國明清公案小說傳統(tǒng)模式中清官文學形象始終是正面的,但是劉鶚有意突破這個傳統(tǒng)模式,打破人們對于清官的贊揚心理,在《老殘游記》中對所謂的“清官”進行了無情地揭露批判,揭露了官場虛偽殘酷的本質,甚至觸及到了中國傳統(tǒng)官場文化的靈魂,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
[1](清)劉鶚. 老殘游記. 濟南: 齊魯書社, 1981.
[2] 劉德隆, 朱禧, 劉德平. 劉鶚及老殘游記資料[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3] 曹亦冰. 俠義公案小說史[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4] 王學鈞. 劉鶚與老殘游記[M]. 沈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