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改革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產(chǎn)生著深遠影響?!拔幕g”的出現(xiàn)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分析了四、六級翻譯改革動向,并以此提出大學英語教學調(diào)整的方向。
關(guān)鍵詞:大學英語四六級;文化翻譯;教學
作者簡介:馬倫(1984-),男,陜西榆林人,碩士,陜西中醫(yī)學院英語系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1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12月四、六級考試中,一道新型的考題讓考生苦不堪言。經(jīng)過改革的四、六級考試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考試將之前的單純句子翻譯擴展為段落漢譯英,翻譯的內(nèi)容涉及廣泛,主要包括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等。其中,四級翻譯段落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為180~200個漢字。這一部分占整個試題分值的15%。面對如此大幅調(diào)整,考生在翻譯過程中只能“靈活”處理難點。以下為筆者從網(wǎng)絡(luò)上搜集到的一些“獨創(chuàng)”翻譯:
例1. 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指南針”被翻譯成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tǒng))”。
例2. “絲綢之路”被譯作“Sichou Road”
例3. “皇帝”被翻譯成了“The Chinese NO. 1”或者“Chinese Big Boss”
例4. “月餅”被譯作“moon cookies”
例5. “火藥”被譯作“TNT”
不難看出,考生由于缺乏對于此類文化詞的積累,導致譯文讓人哭笑不得。語言畢竟以交流為目的,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準確傳遞信息,交流也就失去了載體。因此,筆者認為在以后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應(yīng)該做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以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應(yīng)用能力。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CET)始于1987年,用來檢驗學生對于英語的掌握程度。其定位在于為大學英語教學服務(wù),同時用來反映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通過近三十年的發(fā)展與改革,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規(guī)模空前壯大,考生人數(shù)多達千萬。因為也被稱為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單科考試”。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四、六級適應(yīng)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
1. 四、六級翻譯改革的目的
改革之前,翻譯部分為單句漢譯英,主要考核學生對于語法的掌握。包括虛擬語氣、倒裝結(jié)構(gòu)、各種從句以及被動語態(tài)。
例如,(1)The victim would have had a chance to survive(本來有機會活下來)if 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in time.
(2)Only when I reached my thirties did I realize that reading cannot be neglected(我才意識到讀書是不能被忽視的).
(3) They requested that the book which I borrowed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library(我借的書還回圖書館) by next Friday.
(4) What many people haven’t realized(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is that Simon is a lover of sports,and football in particular.
(5) The famous novel is said to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已經(jīng)被譯成多種語言).
以上均為筆者從歷年四、六級真題中挑選。不難看出,翻譯基本是從語法層面出發(fā),考核對于單個語法單位的掌握。筆者認為此次改革將我國的外語教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即文化交流層面。它以四、六級翻譯題型指引考生外語學習方向。另一方面,也提醒了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重視,以及對外宣傳意識。
2. 翻譯改革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外語教學與外語學習相輔相成。早期的英語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英語國家先進技術(shù)及理念,以此來影響和促進國內(nèi)方方面面的提升。當前局面有所改變,外語學習目的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們也需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因此,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語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語法的“灌輸”。實踐證明,語法的掌握是學習外語的必要途徑,但絕不是最終目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在教授學生語法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引導學生能夠正確使用語法來表達意思。
(2)基本翻譯技巧的講授。改革前單純的句子翻譯,很少考核學生的翻譯能力。換句話說,它只是一種語法單位的簡單對等。然而,對于現(xiàn)在的段落翻譯而言考生所掌握的不只是簡單的語法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翻譯技巧,保證譯文能夠“忠實、通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補充一些翻譯技巧,以便于學生能夠勝任一些資料翻譯。
(3)本土文化翻譯的植入。之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完全建立在英語國家這個大背景下,鏡頭里只有國外的場景。然而,新型翻譯題型將視角轉(zhuǎn)向本國。如2013年12月份的翻譯中提及了“剪紙(paper cutting)”,“元宵節(jié)(the Lantern Festival)”,“絲綢之路(Silk Road)”, “指南針(compass)”, “皇帝(Emperor)”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本土文化翻譯的講解。例如一些基本文化知識的英文表達。同時,教師也應(yīng)該有意識去引導學生關(guān)注本國文化的表達,使其能夠簡單地“講出”一些中國文化。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改革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化翻譯的出現(xiàn)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yīng)不斷調(diào)整,跟上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另一方面,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文化傳播者”。
參考文獻:
[1]龔隆勤.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導向意義淺議[J]. 瓊州學院學報,2007,14
[2]金艷.改革中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J].中國外語,2004,(1)
[3]萬敏.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后的反思[J]. 科教文匯,200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