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道教上承東漢下啟隋唐的蓬勃發(fā)展時期,道教文化中有關(guān)飲食的論述在此期間也逐步成熟,并對世俗飲食文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道教興起于民間,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chǔ),后來又與士紳貴族關(guān)系密切,因其為身處于動蕩之中的人們提供了精神支柱,也因其養(yǎng)性延命的理論和對岐黃之術(shù)的精研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信任與依賴。由是,道教與日常生活關(guān)聯(lián)最密切的飲食文化隨之深入到人們的思想認識,節(jié)日習俗和飲食醫(yī)療等方方面面當中,它以飲食文化為連接點,促進了宗教、民俗和醫(yī)學的交融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道教; 世俗生活; 飲食 ;本草
作者簡介:蔣湘慧(1993-),女,廣西全州人,本科生,歷史學,2011級。
[中圖分類號]: K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3
包括本草、食療在內(nèi)的道教飲食文化是中國道教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道教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中雖然沒有形成整套的定型化的教餐,但它追求內(nèi)心澄凈的境界,通達天理,協(xié)調(diào)五行陰陽,推崇醫(yī)食同源,藥食一如的攝生精神,以飲食涵養(yǎng)人生,完善人生,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影響至深。
一 道教飲食理論的形成與實踐
道教飲食理論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服餌與日常飲食養(yǎng)生兩個方面。
服餌術(shù),又稱服食,最早起源于戰(zhàn)國神仙家,意在通過服食特別制作的丹藥來達到祛除病痛、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的目的。服食術(shù)往往與辟谷術(shù)配合進行,丹藥實際上起到食物替代品的作用。秦漢時期服食術(shù)也有一定發(fā)展,《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雜子芝菌》、《太乙雜子黃冶》,就是當時服食著作的代表。而飲食養(yǎng)生的思想,則源出于辟谷之術(shù)。辟谷并非不進食,而是不食五谷,改用一些現(xiàn)在看來具有高營養(yǎng)或者是消化慢乃至難以消化的植物譬如靈芝、柏木等制成的丹藥作為食物,最早的史料記載見于《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性多病,即導引、不食谷”。
服餌術(shù)的理論及方法總結(jié)集中體現(xiàn)在東晉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的金丹、仙藥篇。主要涉及丹藥的煉制方法和效用,稱服食最起碼可以達到“不饑不病”的效果。此外,他在極言篇中總結(jié)了自己的養(yǎng)生思想,說人體“易傷難養(yǎng)”,養(yǎng)生的總原則就是“以不傷為本”。其手段之一就是服食天然植物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仙藥篇中記載了眾多如菊花、菖蒲、茯苓、菌類等等被認為有保健作用食物,并結(jié)合陰陽五行和干支學說確定了服食的具體時間。[1]
蕭梁陶弘景一方面繼承了葛洪在服餌術(shù)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養(yǎng)性延命錄·食戒篇第二》專門論述了有飲食養(yǎng)生的理論,其中很多觀點流傳至今,婦孺皆知。書中強調(diào)“飲食有節(jié)”,譬如“養(yǎng)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人欲小勞,但莫至疲及強所不能堪勝耳。人食畢,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為快也。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數(shù)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畢但當行中庭,如數(shù)里可佳。飽食即臥生百病,不消成積聚也。食欲少而數(shù),不欲頓多難銷。常如飽中饑、饑中飽。故養(yǎng)性者,先饑乃食,先渴而飲??钟X饑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飲,飲必過。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shù)百過,大益也”。[2]
又如“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饑而食也。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食畢行數(shù)百步,中益也。暮食畢,行五里許乃臥,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食熱暖食訖,如無冷食者,即吃冷水一兩嚥,甚妙。若能恒記,即是養(yǎng)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嚥一兩嚥,乃食,主無病?!盵2]
還有“熱食傷骨,冷食傷藏,熱物灼膚,冷物痛齒。食訖踟躇,長生。飽食勿大語。大飲則血脈閉,大醉則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氣,辟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過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猶順天理。燕不可食,入水為蛟蛇所吞,亦不宜殺之。飽食訖即臥,成病,背痛。飲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臥不可當風,亦不可用扇,皆損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傷五內(nèi)?!盵2] 這些觀點都被后來的孫思邈所繼承。并且經(jīng)過不斷的流傳發(fā)展,在唐宋世俗生活尤其是士人階層中深入人心。譬如唐代張皋在《清波雜志》中說“神慮淡則血氣和,嗜欲盛則疾疹作”;郭印說“夜氣若要長存,晚食尤宜減些”;宋代蘇軾也認為“自今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而不可益……寬胃以養(yǎng)神”。 [3]
此時道門飲食養(yǎng)生的理念已經(jīng)涵蓋了包括食物的選擇、飲食的分量、時間與禁忌等方方面面的規(guī)范,客觀上符合當時社會貧寒百姓的基本維生需要,也能滿足士大夫們修身養(yǎng)性的精神追求,這也是道教之所以能誕生于民間又流行于士紳階層的原由,可以想見,此時道教的飲食理論對各階層群眾日常飲食習慣都頗有影響。
二.與道教有關(guān)的飲食風氣與節(jié)令食物
道教的影響不斷擴大之時,一言一行都能引起社會風潮?!侗阕觾?nèi)篇》中提到有服食松脂、菖蒲、茯苓等“仙草靈藥”者能夠童顏長生,民眾紛紛效仿的事例不勝枚舉。適逢亂世,百姓流離失所,衣食無著,或許服食并非出于精神需求而僅僅是生理需要,但由于道教服食術(shù)中提到的眾多草藥并不罕見,足以滿足下層民眾“填滿肚子”的謀生需求,因此備受推崇。就連葛洪自己也說,“是以歷覽在昔,得仙道者,多貧賤之士,非勢位之人?!盵1]可見道門飲食對世俗生活,尤其是歷來被歷史忽視的普通百姓的人生影響之深刻。
流行于江浙一帶的小吃烏飯,一名青團,其淵源出自道教齋食青精飯。陶弘景《登真隱決》載:“太極真人青精干石飯法,用南燭草木葉,雜莖皮煑,取汁浸米蒸之,令飯作青色,高格曝干,當三蒸曝,每蒸輒以葉汁溲令浥浥,日可服二升,勿服血食,填胃補髓,消減三蠱?!边@是青精飯首次出現(xiàn)在文獻之中。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染青飯”條引《歲零總記》記載:“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又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干石飠凡飯?!笨芍鄨F逐步變?yōu)榱撕彻?jié)的一種時令食物,但其養(yǎng)生滋補之功效依然被認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逐步成型的茶文化。盡管早在西漢宣帝年間王褒所立的《僮約》中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但直到唐代,我國第—部有關(guān)茶的專著《茶經(jīng)》才誕生,這說明魏晉南北朝正是由漢到唐飲茶風氣逐步形成的時期。而在這期間,道教與飲茶風氣的形成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晉道士王浮《神異記》中記載“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邱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余,不相遺也?!蛄⒓漓搿:罅罴胰巳肷?,獲大茗焉?!碧蘸刖啊缎落洝酚浱岬健翱噍陛p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庇钟腥鐗鼐邮吭凇妒持尽分蟹Q“苦茶久食羽化”。
丹丘子、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另外,茶本性清淡、虛靜,又具有提神療病的功能,自然也會受到意圖修身養(yǎng)性的士紳的青睞,宗教的需求和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得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進一步推動了飲茶風氣的形成。
不僅如此,許多民間習俗中的節(jié)令食物也都和道教有關(guān)。
蕭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提到“元日,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按四民月令云。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讀作耐老。柏是仙藥?!蓖捞K酒的配方?jīng)]有詳細記載,而東晉的著名道士葛洪以細辛、干姜等泡酒,認為食之可使人去除瘟氣。椒、柏,桃等也都是道教推崇的所謂有“仙氣”的食物。而五辛盤則是出于《抱樸子內(nèi)篇·煉化》“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干姜、附子等分為散,并華水服之。”[4]而豚酒則與《抱樸子》所載“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狀。”的灶神崇拜相關(guān)。百姓為了不讓灶神說自家的壞話,就于“臘日……以豚酒祭灶神”。反映了道教和民間食俗之間的生動關(guān)系。
《歲時記》中還記載了重陽節(jié)的來歷:“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費長房,桓景,均為東漢道士?!边@一事件流傳開來之后,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4]而早在東晉,葛洪就在續(xù)《西京雜記》中寫道“九月九日配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蕭梁吳均《續(xù)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當然,道教與民間習俗擦出火花的例子并不止于此,端午節(jié)飲用菖蒲酒、雄黃酒的習俗也與道教丹藥服食術(sh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從上可見,由其宗教追求而產(chǎn)生的飲食觀念在世俗飲食的產(chǎn)生、傳承和發(fā)展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對本草與食療學的開發(fā)
道教自古注重養(yǎng)生,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羽化成仙的效果,而在養(yǎng)生家中,又以醫(yī)道最為相容,攝生尚玄、醫(yī)道同源,兩者相輔相通。自魏晉以來,名醫(yī)、藥師多出自道門。而通過醫(yī)藥,尤其是食療來達到養(yǎng)生目的,體現(xiàn)了道教飲食對世俗生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5]
葛洪《肘后備急方》(后又有陶弘景作《補闕肘后百一方》),欽定《四庫全書》作序說“其方簡要易得,針灸分寸易曉,必可以救人于死者。為肘后備急方,使有病者得之,雖無韓伯休、家自有藥,雖無封君達、人可以為醫(yī),其以備急固宜。華陽陶弘景曰:‘葛之此制,利世實多’”。他特地挑選了十分常見易得的草藥,如“救中熱暍死方”有“搗菖蒲汁,飲之一、二升”,“干姜、橘皮、甘草,末,少少內(nèi)熱湯中,令稍稍咽,勿頓多,亦可煮之。”[6]改變了以前的救急藥方不易懂、藥物難找、價錢昂貴的弊病,并且療效顯著,因此深受百姓歡迎。
陶弘景隱居山林,深知鄉(xiāng)民缺醫(yī)少藥之苦,因此撰寫《名醫(yī)別錄》,并與流傳已久的醫(yī)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原有本草合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一書,糾正和補充了《本草經(jīng)》的訛誤和不足。
《集注》中的許多藥物都是常見食物。譬如果菜類中有枸杞、菘、葵、李、棗、梨等等。[7]另有《名醫(yī)別錄》補證:“薏苡處處有,多生人家,交趾者,子最大……實重累者為良,用之取中仁,今小兒蛔蟲病,用根煮汁,糜食之甚香,而去蛔蟲大效?!盵8]便是一則食用與藥用價值充分結(jié)合的典例。
此外,《集注》和《別錄》中還記錄了很多六朝時流入中國的朝鮮藥物,陶弘景也對其藥性進行了研究記錄。
唐代著名醫(yī)師、道士孫思邈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以前醫(yī)藥學成就的系統(tǒng)總結(jié),從內(nèi)容和分類方面體現(xiàn)了對六朝醫(yī)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首先,食療內(nèi)容獨立成卷?!肚Ы鹨骄矶な持巍芬黄獜墓麑崱⒉耸?、谷米、鳥獸、蟲魚五類記載了各種動植物的屬性功用,如谷米類第一條記載“薏苡仁 味甘溫,性無毒。主筋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力。其根生下三蟲。名醫(yī)云:薏苡仁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一名(艸贛),一名感米,蜀人多種食之?!薄懊t(yī)”即《名醫(yī)別錄》。[9]之后,唐代孟詵、張鼎在《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篇的基礎(chǔ)上增訂寫成《食療本草》這部食療專著,以類似菜譜的形式記述可供食用、又能療病的本草。其記載仍然保留了道教養(yǎng)生修仙之思想,譬如“黃精”一條記載黃精“能老不饑……餌必升天”,“青蒿”一條記載“益氣長發(fā),能輕身補中,不老明目” [10]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繼承了本草分類法?!都ⅰ返闹饕删驮谟趯ⅰ侗静萁?jīng)》原本把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改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共六品(不包括有名無實的條目),進一步開發(fā)和驗證了藥物的屬性。而《千金翼方》的本草卷,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并按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分類,明顯承襲《集注》。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道教逐步將用于修煉養(yǎng)生的動植物引入到日常飲食范疇之中,為唐宋食療著述的成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反映出道教對醫(yī)學尤其是本草和食療方面的深遠作用。
四.總結(jié)
總體而言,道教飲食不僅僅局限于士紳貴族服食養(yǎng)性,也不單單只為修煉成仙。道教對自然的鉆研和對生命的熱愛,在民間習俗和飲食醫(yī)療之中有著方方面面的體現(xiàn)??梢哉f中國沒有哪個學派或宗教對個人的生命和日常的生活有如此熱切而積極的關(guān)注。它一方面超脫塵世欲念,另一方面又留戀生命,這種以出世之身行入世之事的態(tài)度和特點,使道門孕育了眾多杰出的醫(yī)者藥師,并在這個“以食為天”的國度中以親民的形式蔓延。尤其在魏晉南北朝這個分裂動蕩的時代,它的存在似乎能讓每一個人擁有生存的希望,更讓道教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變得深刻而久遠。
參考文獻:
[1]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6.196-226,24
[2]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21
[3]張凱.孫思邈的飲食養(yǎng)生觀[J].中國道.2006.8.45-46
[4]宋金龍.荊楚歲時記[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0-12,55-56
[5]王曉.道教服食藥與中醫(yī)食療[J] 修真養(yǎng)性.2003.1.41-44
[6]葛洪.肘后備急方[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1.57
[7]尚志鈞.本草經(jīng)集注(輯校本) [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82
[8]尚志鈞.名醫(yī)別錄(輯校本)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63
[9]李景容等.急備千金藥方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556
[10]鄭金生 張同君.食療本草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2
[11]李景容等.千金翼方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