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上半葉開始,人們認為《圣經(jīng)》就是一本男權(quán)主義的書籍,也有一些人認為《圣經(jīng)》的翻譯帶有一定的男權(quán)色彩開始以女性主義的視角解釋《圣經(jīng)》、翻譯《圣經(jīng)》。本文主要針對女性主義者翻譯《圣經(jīng)》來談?wù)勛g者的主體性。
關(guān)鍵詞:女性主義;《圣經(jīng)》翻譯;譯者主體性
作者簡介:祝海燕,女,就讀于蘭州大學(xué)研究生院英語筆譯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1
一、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翻譯圣經(jīng)的出現(xiàn)
1895和1898年出版了《婦女圣經(jīng)》;波伏娃的《第二性》里面也談到了,女性被認為是次性、或者是第二性,地位并不能和男性相比;不僅如此,很多圣經(jīng)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認為《圣經(jīng)》就是一本處處展現(xiàn)男權(quán)的書籍,因此,女性主義者在翻譯圣經(jīng)時,使用了很多的辦法來改變這種情況。那么究竟應(yīng)該怎么去看待這種現(xiàn)象呢?
二、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翻譯圣經(jīng)的原因
1、斷章取義
想要說明《圣經(jīng)》里的男權(quán)思想的人,總是會斷章取義地引用一些經(jīng)文來證明自己的立場。引用最多的就是《圣經(jīng)》第一卷書《創(chuàng)世紀》里的,神創(chuàng)造男女的話: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chuàng)世紀2:18),很多人從神的創(chuàng)造順序來看,認為上帝先造的是男人,所以,更看重的是男人;而且,女人是來幫助男人的,那一定是因為能力比男人差,或者至少在上帝的眼中是沒有男人的地位高。其實,若是能力差,怎么可能可以起到幫助者的作用呢?能力比你強的人,還需要你的幫助嗎?“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成為一體?!保▌?chuàng)世紀2:24),《圣經(jīng)》里面多次提到,男人和女人是一體的,那么,既是一體的,怎么會是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呢?
2、拋開背景
波伏娃完全認同斯丹頓對《圣經(jīng)》父權(quán)制意識形態(tài)的抨擊:再沒有什么比《圣經(jīng)》女名人傳記更乏味了:與偉大的男人相比,她們不過是些蒼白無力的人物。(梁工,2010)還有一些讀者或者譯者認為連提到上帝的時候,都是用的“他”或者英文的“He”,那就說明神本身就是喜歡男性的,男性就是一種優(yōu)于女性的性別。
《圣經(jīng)》中提到的女性不多,但是,還是會有很多出色的女性人物,她們的行為以及所處的角色,也令人不得不佩服。比如:舊約里面出現(xiàn)的路得和以斯帖,書中不僅對她們的事跡有描述,還單獨將有關(guān)她們的描述列為一卷書,并且以她們的名字命名。大家都熟悉的瑪利亞,上帝藉著她來使自己的兒子耶穌降生,這是何等的看重。如果這樣還是說神不喜歡她們,她們屬于“第二性”,真的難以解釋;《圣經(jīng)》是不同時期的人寫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不明性別的時候就用男性來代替呢?這和我們的社會有關(guān),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人們習(xí)慣于在第三人稱不明性別或者同時有兩性的時候,使用的是“帶有男性色彩”的詞:他或者他們。但是,這與神是否認為女性是“次性”,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人們還忽略了一點,《圣經(jīng)》的作者全都是男性的,這就更不難看出,為什么描述的更多的是男性,且運用更多的是“他,他們”這樣的詞匯。因此,漢語里面,就有人專門造了一個部分性別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專指神:祂。
三、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翻譯圣經(jīng),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當(dāng)中會帶著很多自己的目的、見識等,因此,不同的譯者會作出不同版本的譯文?!懊總€讀者都是帶著先有、先在、先識所構(gòu)成的‘前理解’去介入一個新的文本的,這種先行結(jié)構(gòu)來自于文化傳統(tǒng)、社會歷史的積淀及個人的經(jīng)驗、記憶、動機、情感、直覺,甚至于潛意識這些主體性十分強的因素構(gòu)成,自然體現(xiàn)著不同譯者或讀者的主體性。”(呂俊,2005:238)。也正是因為這樣,男性作者會寫出很多女權(quán)主義者不贊同的一些話語,并因此給出女權(quán)主義者自己的譯文,以此改變?nèi)藗儗τ凇妒ソ?jīng)》的看法,更是改變?nèi)藗冋J為女性是次性、不受上帝眷顧的思想。
四、如何正確把握譯者主體性
盡管,翻譯的過程一定受到譯者主體性的影響,即便對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譯者也一定會作出不一樣的譯文。但是,作為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需要結(jié)合整個寫作年代的背景知識,以及作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其他狀況;并且也需要閱讀全文來去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而不是憑著篇幅的長短來看作者的意圖,或者整篇文章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譯者兼有原文讀者和譯文作者的雙重身份,更是有必要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盡可能地重現(xiàn)原文的意思,并且以目的語文本讀者所能期待的相當(dāng)?shù)男Ч麃砣ブ噩F(xiàn)原文,而不是根據(jù)自身的需求去解釋原文。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些邏輯性的錯誤,所譯的文本也會出現(xiàn)一些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比如前文所提的:如果認為上帝造女性的目的就是幫助男人,那就證明女性是次性,那為什么后來又說他們是一體的呢?郭沫若所談譯法的先決條件,就包括這兩點:對于原書要有理解,對于作者要有研究。(羅新璋,2008:402)
既然,在使用不明主語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或者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的時候,默認的就是使用“他”或者“he”,那么,就沒有必要像女性主義翻譯者那樣,在每一個地方都要把“她”或者“she”這樣的詞加上;或者在所有的“弟兄們\brothers”后面都加上“姐妹們\sisters”。為避免性別上的誤導(dǎo)或者是歧視,譯者王元德造了一個字“祂” (謝天振, 2009),以此來表示對上帝的稱呼,這也未免不是一個好辦法。
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yīng)盡量地了解原文,選擇自己了解比較透徹的文章或者書籍進行翻譯比較恰當(dāng)。呂俊在論及翻譯中譯者主體性時提到:有些人對某一方面專業(yè)知識十分缺乏,他要譯一本與這方面專業(yè)知識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書,其結(jié)果必定是“對作者和譯文讀者都不負責(zé)任”。因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呂俊,2005:274)
參考文獻:
[1]Holy Bible NRSV . National TSPMCCC, 2000
[2]梁 工.(2005).女性主義文論與“圣經(jīng)”批評的互動關(guān)系.《文學(xué)評論》(2):19-24.
[3]羅新璋.(2008).翻譯論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402.
[4]呂 俊.(2005).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38、274.
[5]謝天振. 中西翻譯簡史.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