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社會語言學、傳播學的角度,結合地名詞語的語法結構和內(nèi)涵。對地名的社會發(fā)展歷史、文化和名稱的由來進行具體解析。
關鍵詞:地名;社會;傳播 ;語言;文化
作者簡介:譚潞(1988-),女,蒙古族,籍貫:河南三門峽,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中圖分類號]: 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1
一、研究背景
研究語言本體和它同社會的關系的學科稱為語言學。而地名是人類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它與語言學聯(lián)系緊密,地名詞音、形、義等方面的特征中包含著許多語言學知識。同時,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它研究的重點是人與人之間信息傳播的過程、手段、媒介。立足點即是人與社會。
二、研究內(nèi)容:
1.地名的定義和內(nèi)涵
地名是專門指代不同地域的語言符號,它指稱的對象非地理實體,而是個體地域。地名的屬性有:(1)語言屬性。(2)地理屬性。(3)社會屬性。地名的功能可分為:(1)社會活動的基礎。(2)國家行政管理的工具。(3)記錄歷史發(fā)展的化石(4)反映文化內(nèi)涵。因此,具有語言屬性的地名與社會文化形成了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2.漢語地名的要素和分類
地名是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形成的一種語音符號,屬于語言范疇。它包括三個要素:地名的含義、記載地名詞語的字形及它的讀音和意義。其中,地名詞語的含義包括,指稱意義、命名意義和附加意義。其次,地名詞語從結構成分的指稱特點來看可分為通名和專名。從造詞的性質(zhì)來看,可分為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從語法結構來看,可分為單純詞地名和復合詞地名。在語音方面,漢語的地名中保存著較多的古音古字,同時,地名中也多方言用字和讀音。
3.地名詞語結構的社會語言學、傳播學解析。
從結構成分和造詞性質(zhì)看,如“黃河”,從通名“河”知道,它代表一條河流,專名“黃”把它與別的河流相區(qū)別,從而確立“黃河”這個地理實體的方位和范圍。從歷時看,早期的地名沒有通名,只有專名,但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通名。如,“河”和“江”在古代是黃河和長江的專名,后來則變成了通名,北方的河流多用“河”,如“海河”等,而南方的河流多用“江”,如“珠江”。又如貴州省“六盤水”市,這個地名就是由原生地名派生出的派生地名,它取六枝、盤縣和水城三地的首字而得名。還有異地移用而派生的地名,如成都的“陜西街”等。
從語法結構上看(1)單純詞地名多因歷史造成。古漢語是單音節(jié)為主的語言,因而最早產(chǎn)生的漢語地名多由單音節(jié)構成,如“秦、魯”。這些地名,有的成了某些省的簡稱,如山東省稱“魯”。有的加通名沿用下來,如,河南的“杞縣”。(2)復合詞地名是漢語地名的主體,主要合成方式有:偏正式、附加式和聯(lián)合式。其中,偏正式是其最主要的方式,如“渭河、南京、萬泉河”等。附加式的如,“河南、河北”等。聯(lián)合式主要由幾個較小的地名縮略組成,如“江浙(江蘇、浙江)、川渝(四川、重慶)”等。詞組地名是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播,而出現(xiàn)的大量的層層套疊限制的詞組地名詞語。如“九寨溝自然保護區(qū)”,其中“九寨溝”是專名,“自然保護區(qū)”是通名?!熬耪瘻稀毕拗啤白匀槐Wo區(qū)”,把它與別的“自然保護區(qū)”分開?!熬耪瘻稀北旧碛质且粋€偏正結構,“九寨”是縮略的專名,“溝”是通名,進一步限制了所指的地域范圍。這個名稱不僅指明了地域范圍,還指明了這個范圍的性質(zhì),給人們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三、以河南的具體地名為例進行社會語言學、傳播學解析。
河南位于中原地帶,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蘊深厚。因此,它的大量地名也與歷史文化息息相關。下面舉例分析:
(1)與地理有關的命名。根據(jù)“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以“水北為陽”得名的縣市有:洛陽,在洛水之北。汝南縣,因縣城在汝水之南得名。有些縣市由于治所遷移,地理環(huán)境已經(jīng)改變,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原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qū)卻在沁河之南。這也表明地名自身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2)與交通有關的命名 。如,陜縣,因四面環(huán)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陜原為界,分陜而治得名。駐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設置驛站故名。三門峽市,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孟津、延津二縣因水陸交通的渡口得名。
(3)與行政區(qū)劃有關的命名。如鄭州和新鄭,均源于春秋之鄭國。上蔡和新蔡,均源于蔡國。它們均以古國命名。以古城邑命名的有:寧陵縣,漢置,戰(zhàn)國魏公子無咎封寧陵君在此,秦為寧陵城,故名。
(4)與人名有關的命名。如:太康縣,隋代以夏啟之子太康在此筑城,改陽夏縣為太康縣。信陽市,因宋代避太宗趙匡義之諱,改義陽縣為信陽縣,后改市。
(5)與歷史事件有關的命名。河南因為戰(zhàn)略位置重要,發(fā)生過諸多歷史事件,有一些就是縣市名稱命名的來源之一。如:偃師縣,漢置,取武王伐紂,于此“息偃戎師”之意,現(xiàn)為偃師市。武陟縣,隋置,“陟”意為興起,取周武王興起之意。
(6)以良好祝愿和吉祥之詞命名。歷代統(tǒng)治者為了祈求政權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往往縣市取有祥瑞平安之意的詞語為名。如:許昌縣,三國時因為魏的基業(yè)昌盛于許,將許縣更名許昌縣。洛寧縣,隋代稱永寧縣,1914年改今名,均寓太平安寧之含義。新安縣,含義中也有祈求新的安寧之意。社旗縣,以諧音取“高舉社會主義旗幟”之意,后改賒旗為社旗。鞏義市,1991年縣改市命名時,含義也有“鞏固社會主義”意。
可見,無論是傳播的內(nèi)容,如祝愿、傳統(tǒng)等因素,還是社會語言學的歷史、文化因素都對地名的形成和演變有著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于根元著,應用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
[2]齊滬揚,陳昌來.應用語言學綱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戴慶夏主編,社會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