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廢品材料應用在公共藝術中的背景、應用的可行性與地位以及在創(chuàng)作中應用探索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本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尋找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理念,將這些廢品材料元素進行重新定位,挖掘廢品材料的再利用價值,將其創(chuàng)新應用到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去。
關鍵詞:公共藝術;廢品材料;應用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1
公共藝術中廢品材料應用的背景: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產生許多工業(yè)、生活廢品材料,這些材料由于回收與利用不當,對環(huán)境造成重大的影響。利用廢品材料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在強調作品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一方面,它具備一定的審美形式,給人一種審美的感受;另一方面它具有生態(tài)效應,對廢品材料重新詮釋與利用,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保護起到積極的提示作用。
通過對廢品材料的分析研究,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廢品材料的再利用價值。確立與公共藝術材料研究有關的命題。將廢棄的材料重新利用,提高物體再次利用的價值,獲得一種更高的上升空間,從而也獲得一種更好的追求,在與環(huán)境的融合中獲得二次成長的空間,這種空間的模式需要不斷積淀和擴大,最終形成一個拿得出去的優(yōu)秀的作品。
對廢品材料利用的分析與研究證明,發(fā)現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可行性,它本身具備獨特的材料特性與美的屬性,具有社會發(fā)展的時代魅力特征。一個社會時代的特征需要與它的文化相吻合,和背景接壤,和人群聯姻,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公共藝術家也需要這樣的空間來填補這樣的空缺,讓作品獲得長生和共鳴。
分析廢品材料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成功案例,總結出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思路與方法,提供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設計中創(chuàng)新應用的解決途徑。這種解決途徑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需要對材料特性的熟練掌握,對周圍環(huán)境的熟悉,對文化背景因素的綜合衡量,而這些都需要做足功課,并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努力,最終達到目標。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與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導致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的出現 , 藝術家紛紛通過藝術來傳遞生態(tài)保護的主題。許多研究者試圖通過對材料的研究,用各種方法去緩和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已研究的課題主要包括:
1、廢品材料的循環(huán)利用;
2、廢品材料的再生性;
3、減少能量消耗;
4、廢棄物的最少化;
5、綠色生產技術;
但這些對于廢品材料利用的研究多運用于工業(yè)產品設計方面,而在公共藝術設計方面的應用研究非常的缺乏。廢品材料雖然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看似已無任何利用價值,但其本身仍具潛在美的屬性,這需要我們從看似無用的材料中挖掘美的元素與可利用的方面。在不同的領域和空間中設計與創(chuàng)作廢品材料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喚醒人們愛護地球、珍惜環(huán)境的意識,傳播人類同屬于一個地球村的生活體驗。中國的經濟增長由之前的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到現在以科技和文化為軟實力的經濟增長模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對中國的經濟提出一定的要求,對藝術提出一定的要求,也對我們的奮斗方向指明了方向。公共藝術也需要在一個綠色的環(huán)境中生長、發(fā)芽、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抓緊時代的脈搏,將節(jié)約型經濟融入到新的藝術經濟增長模式中去,在這種模式中我們發(fā)現自己的方向并獲得長足的進步。
“拾來材料”的提出對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應用的啟示:在“拼貼”式的創(chuàng)作中畢加索明確提出了“拾來的材料”的概念,也就是對廢舊物品的使用。1941年以后,畢加索產生了多才多藝的新的靈感,他經常有幸地拿起他撿的骨頭或石頭從而獲得啟發(fā),把這些材料做成一個小雕塑。他把一個奇妙的沒用的東西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盟軍生物。不管是彎曲的線,或瓶蓋,還是老香煙盒,已經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形象,如舞蹈形式,雞,魚,或者是鴿子拍打的翅膀。即使是骯臟和皺巴巴的紙,一旦被他的香煙燃燒殆盡后出現兩個洞,這種形象也會讓人聯想到一個人的臉部,這種對現成材料的再次加工獲得了一種新的視覺形象,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藝術作品。
而在所有這些新成果中,以極大的簡化而著名的畢加索,他的作品表現的是一頭造型簡潔的牛,其實就是一個廢棄自行車的鞍座,并與把手放在一起成為一個出名的作品。這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但也非常有趣,如果要使他們有意義的,必須以對象的形式來創(chuàng)建各種微妙的含義,并使它們極具意義。對它們有極好的了解,這對于一個西班牙藝術家來說,牛作為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
有些人往往會帶來一些奇石,給予各種不同的解釋,“但是”,他說,“他們經常被解釋錯了, 有兩個孩子昨天帶來了一塊巨石,說這是狗的頭部,后來我指出,這其實是一臺打字機?!备鶕目捶?,對象的性質是經常變動的,這可能促使畢加索探索周圍事物的形狀,他借這些東西的形狀,這些方法的應用,以發(fā)現各種形狀。畢加索的創(chuàng)造力以他獨特的一種及時和適當的靈敏度結合在一起發(fā)揮作用,從而使最平凡的材料進入一個新的雕塑藝術。廢棄的物件在人們的眼中顯然是毫無生氣的地方,畢加索卻不需要任何技能,只給出了一個神奇的生命,將這些物件變成了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
雕塑牛頭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品。 “牛頭”所用的材料都是現成的對象,也就是說,一個馬鞍和一個車把。這些現成的物件落入他的手中,激發(fā)了他的想象力,他巧妙地構思這個作品。他的朋友邁克爾·利斯看后半開玩笑地對他說:“那是不夠的,你應該能夠拿起一個大木頭發(fā)現那是一只鳥”,而為這個新的作品,是向畢加索表示祝賀的,這是后來有廣泛影響的“READY MAKE”現成品雕塑,畢加索是這個領域中的藝術先驅。
“集合藝術”的產生對廢品材料在公共藝術應用的啟示:20世紀50年代西方出現的集合藝術是廢品藝術和垃圾藝術的史學稱謂,指以實物拼湊而成,以人們非認定的藝術材料,未經加工的工業(yè)材料和現成實物裝配的藝術。這種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藝術的范疇,使藝術以新的形式呈現在受眾的眼前,就是這樣的形式也讓很多藝術家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符號的藝術作品。
廢品材料應用于公共藝術具有審美價值的體現,文化價值的體現和社會價值的體現,這些特點都是在作品本身的性情上流露出來的,也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去發(fā)掘和創(chuàng)造的。
參考文獻:
[1]黃浩. 淺析玻璃材料語言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及前景.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論文 [J],2010
[2] 曾桂生.公共藝術[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