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林格雷的畫像》是唯美主義代言人奧斯卡·王爾德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美貌青年道林·格雷從天真純潔到自我毀滅的蛻變故事。本文以拉康主體理論中的三界觀為理論基礎,追尋道林·格雷的蛻變歷程,探討其主體構建。
關鍵詞:《道林格雷》;拉康;三界觀;主體構建
作者簡介:孫勇(1989-),女,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F(xiàn)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2012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1
一、引言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奧斯卡王爾德留下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道林格雷許下讓自己的畫像代替自己老去而自己永葆青春的心愿,一語成讖的故事。小說展示了男主人公道林格雷從純真到墮落最后自我毀滅的人生歷程。這是道林格雷墮落毀滅的過程,也是他努力完成自我主體建構的過程。自我建構也是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中重點關注的內容,他把主體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本文即以拉康主體理論中的“三界觀”為理論基礎,探討道林格雷追尋自我的主體構建之路。
二、拉康的“三界觀”與道林·格雷的主體構建
針對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拉康提出了“主體心理結構”的三種構成:想象界、象征界和實在界。想象秩序執(zhí)行幻想和誤認的功能并創(chuàng)造主體的自我;象征秩序受語言的支配,促使主體人性化和社會化;實在秩序是現(xiàn)實經驗的代替。它們一起作用于主體影響其構建。道林·格雷的人生蛻變正是三界的作用結果。
1.想象之虛妄
想象界或想象秩序既是一個對自我的影像或某種原始意象自戀性認同的特定階段,也是一個主體對任何對象的理想化認同想象關系的不斷發(fā)展過程。
這種想象關系既發(fā)生與主體內部,也發(fā)生在主體之間。在主體內部表現(xiàn)為主體對自我的自戀關系;在主體之間表現(xiàn)為主體間的相似關系。道林格雷的自我建構始于那幅絕美的畫像讓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美貌。畫像是道林格雷的自我影像,第一次映射出他完整的形象,使他第一次認清了自己。道林格雷與畫像中的自己進行認同后,開始了他與畫像的自戀式認同的過程。然而,自我沿虛構的方向發(fā)展起來,在想象界自我不過是一種意象。嬰兒在鏡前將自己和自己的鏡像同一起來,最終確立了自己的同一性身份。嬰兒認同的鏡像卻只是他身體的一個影像,因而嬰兒的自我只是理想的自我,他是在想象的或者是誤認的基礎上建立的。道林格雷努力與之認同的畫中形象不過是一種自我影像,畫像中的絕美青年不過是他理想中的自我。
這種誤認影響著道林格雷的自我建構和其與周圍真實世界的相處,為日后他的墮落和毀滅埋下了伏筆。對畫像這一鏡中形象的自戀幻想式認同及畫像本身與真實自我的誤認和偏差使道林格雷陷入了想象界的虛妄之中。
2.象征之迷狂
在拉康的“主體心理結構”中,象征界是占主導地位的一種。象征界即符號世界,它是支配者主體生活規(guī)律的一種秩序,主體在其間通過語言同現(xiàn)有的文化體系相聯(lián)系,同他者建立關系。
象征界或象征秩序是想象的主體向真實主體的過渡。隨著語言的獲得,意識到自我、他者與外界的區(qū)別,進入象征界或象征秩序,并在象征秩序中獲得主體性。拉康認為“俄狄浦斯情節(jié)”主體從想象界進入象征界的入口。然而,道林格雷自幼失去父母,無法通過俄狄浦斯情節(jié)從想象界順利進入象征界。這說明道林格雷從進入象征界開始向真實自我過渡的開始就預示了其與真實世界的脫節(jié),這無疑影響自我主體構建的成功進行。
語言的掌握將兒童引進社會文化關系之中。語言創(chuàng)造了人的主體性,同時也異化了個體自身。因為語言的介入,實際上消滅了自身和自身之間的直接關系,而在語言中建立了一個理想的“我”。文中道林格雷追尋著亨利言語中那個放蕩享樂的自我形象,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亨利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道林格雷的主體性。亨利可以說是影響道林格雷主體構建的最重要的他者,然而,他卻一直只是把道林格雷當做自己的“研究課題”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種偏執(zhí)的態(tài)度和其宣揚享樂主義的言論道林格雷在主體構建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逐步在自我放縱中迷失了自我。
從想象界到象征界的畸形轉換和重要他者言語的影響,使道林格雷陷入了象征界的迷狂。
3.實在之離殤
在拉康關于三種秩序的理論中,實在界是最模糊和最難理解的一種秩序。它是一種原始的無序和無知,主體無以接近和支配的領域。它不是客觀現(xiàn)實,而是脫離語言的一種主觀現(xiàn)實。
但它有一種特殊作用,即產生欲望對象。然而,主體欲望是他人的欲望。欲望主體與欲望對象的關系是主體自我與他人的一種自戀式想象認同關系,而消滅是想象認同的真正含義。從最初畫像中的純真美麗的青年到最后恐怖可憎的嘴臉,眼前的畫像不再是當初自己努力想要與之認同的美好自我,而成了他齷齪罪行的罪證,為了確保自身的存在,道林格雷拿刀刺向了畫像。實在界中的欲望才是道林格雷苦苦追求的,但它從未也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
追求欲望而不可得,一直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間,存在與虛無何處是歸處,也許只有死亡才是他實在界中最美的離殤。至此,道林格雷的自我主體建構宣告失敗。
三、結語
道林·格雷在想象界對自己完美的畫像進行了自戀式認同,陷入了虛妄的想象世界;進入象征界在亨利語言教唆下陷入自我墮落的迷狂;在實在界又生發(fā)了不可滿足的欲望。道林·格雷在想象、象征、欲望三界的自我主體建構過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留給我們更多關于實現(xiàn)自我主體構建的啟發(fā)和思考。
參考文獻:
[1]王爾德·奧斯卡.《道林·格雷的畫像》[M]. 黃源深,譯.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2]黃作. 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黃漢平.拉康的主體理論和欲望學說[J].文學評論,2010, (3): 194-199.
[4]秦紅麗.他者對道林·格雷自我的塑造—從拉康的鏡像理論解讀《道林·格雷的畫像》[J].文學理論與批評,2011,(6 ):25-27.
[5]楊倪.《道林·格雷的畫像》:自我建構的訴求[J]. 文學探究.,2010,(12): 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