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為止,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已有十多年。其中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是歷史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不管是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還是教材上,都發(fā)生了全面的更新,致力于與國際接軌,面向未來,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該改革的實現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必要,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zhàn),尤其是語文新課程的改革,關系到中國人民族性格的塑造。在改革的過程中,并非一番風順,會遇到很多困境,為了應對這些困境,需要我們隨時進行深刻反思。
【關鍵字】高中語文 新課程 困境 反思
在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教育改革也在快速的發(fā)展,其中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成敗就會對高中語文以后的發(fā)展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通過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讓高中語文教學效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提高,不管是在教學理念的革新、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重新編排教材、制定新的評價標準方面,還是在課堂學生組織和學生的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比較大的變化。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需要看到現在高中語文新課程面臨的困境,只有對這些困境進行深刻的反思才能夠讓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改革順利實施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語文教學的道德負荷與反思
我國的語文教學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和一些近代才出現的學科相比較,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不僅是一般的工具性學科,同時它也是涉及到思想文化領域的人文性學科。我國社會具有很強的道德傾向,這樣就使得語文教學在不自覺間就背負上了道德負荷,對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在語文新課程的改革中道德負荷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困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體會文章的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開始就確定了一個主題,然后想辦法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能夠接受教師確定的這個主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原本比較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將那些屬于文藝性質的問題變成道德問題,導致學生的體會和理解其實只是教師的體會和理解而已。比如在對契訶夫的《套中人》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一般都是通過文章先對沙皇統(tǒng)治的反對性進行探討,然后在通過文章內容來批判以套中人為代表的小人物,從而揭露出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無產階級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進行論證。在這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并沒有根據自己的體會去理解文章中小人物的特殊性,去感受作者在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帶有很深的同情。
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對文章以及文章中任務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時候,不能只是簡單的進行辨證分析,但是又怎么樣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體會和理解,成為了現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困境。
二、學生能力的評價滯后與反思
語文教師是造成語文教學道德負荷最直接的人,而造成這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是在對學生能力進行評價的時候相關的體系出現嚴重的滯后情況。在對高中語文進行新課程的改革中,建立一個對學生能力進行有效評價的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F在很多學校在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考核評價的時候主要的手段還是考核,考試分數就是對學生語文能力進行評價的標準。在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的時候采用考試的手段來進行具有非常明顯的效果,但是同時也不能夠忽視它存在的一些缺陷,特別是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它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同時它也會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產生影響,這樣就不能實現新課程的改革目標。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對于高中語文來說則主要表現出的是它的人文性,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再是對學生的字詞句的考察,主要是對文章、社會以及人物的鑒賞、判斷和評價。面對相同的問題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標準答案卻只有一個,語文的閱卷老師為了方便進行判斷和打分,基本上都是采用踩點打分的方式,甚至還有將錯就錯的情況發(fā)生,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所謂的公平。所以考試也就成為了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往往就會去猜測出題老師的意圖,并沒有發(fā)自內心的去鑒賞文章,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對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是很不利的,新課程實施也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
三、教學理念的資源缺失與反思
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讓學生能夠得到個性而又全面的發(fā)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因為受到道德負荷和評價體系滯后的影響,使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不能得到有效實現,同時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習資源比較缺失。
學習資源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課本和教師講解以外的獲取知識的途徑。語文是一門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的綜合學科,它不僅存在于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同時它也應該要投射到社會中,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具有個性特性的人才。所以學生在獲取語文知識的時候不能夠只是局限于課本和教師的講解。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非常有限,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不夠的,所以就需要在課堂外去補充自身的知識。但是現在面臨升學的壓力,學生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去補充課外知識,同時教師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這樣學生在面對很多文章的時候也就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更加不能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結束語:
在教育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對高中語文新課程進行改革是大勢所趨,但是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也面臨很多問題需要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這些存在的困境并不是不能夠克服,在西方教育以及我國古代的教育史當中都有很多比較成功的事例,關鍵的就是要將這些成功的經驗和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遵循教學規(guī)律,讓學生和教師能夠有一個比較開放和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以及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和教師能夠真正的從這些困境中走出來,從而促進我國高中語文的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貢如云.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研究[D].揚州大學,2007.
[2]貢如云.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研究綜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02:56-59.
[3]王紹林.語文新課標與高考改革[J].社會科學論壇,2010,21:183-188.
[4]潘涌.評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實施[J].浙江教育科學,2006,06:34-37.
[5]簡健.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方法[J].新課程學習(中),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