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遺事》前人多認為是宋人作品,書起于王安石變法,止于趙構定都臨安。敘述徽宗、宣宗年間的朝野遺事。書中的第四部分敘述宋江等三十六人被統(tǒng)治階級逼迫,上太行山落草,后被招安的始末。
這便是施耐庵先生筆下《水滸傳》的雛形,題材的巨大使《水滸傳》所表現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態(tài),生活場景雄渾闊大,揭露的矛盾沖突錯綜復雜,作者筆觸所急,上自朝庭里:“軍國大事”的策劃,戰(zhàn)場上千軍萬馬的廝殺,地主豪紳的強取豪奪,官僚權貴的貪贓枉法,下至獵戶漁人的含辛茹苦,市井細民的慘淡經營,無業(yè)游民的綠林生涯,無不被描摹得淋漓盡致,充分突出并表現了《水滸傳》的主題和思想內涵:“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并比《宣和遺事》“官逼民反”的主題進一步深化。
我們就從楊志這個人物開始說起。楊志在《水滸傳》中出場時自報家門說:
“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后,武侯楊令公之孫,姓楊名志。流落在此關西。年紀小時,曾應過武舉,做到殿司使官。道君因蓋萬歲山,差一般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崗石赴京繳納。不想灑家時乖命蹇,押著那花石綱來到黃河里,遭風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綱,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處避難。如今赦了俺們罪犯。灑家今來收得一擔財物,待回東京,去樞密院使用,再理會本身的勾當。(第十二回)
水滸的故事發(fā)生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徽宗以奢侈荒淫著名,他的主要政績就是在東京建筑艮岳,從江南搬運奇花怪石,即所謂“花石綱”。《水滸傳》沒有直接反映花石綱的擾民情狀,在楊志的自述歷史唯一提到的一次。它表明:楊志的蹉跎命運是和被人們痛恨的花石綱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關于十二制使去太湖押運花石綱,也見于《宣和遺事》。楊志等十二制使去押運花石綱,在潁州等結義兄弟孫立不著,被雪阻,因缺少盤纏賣刀,誤殺了人,發(fā)配途中受結義弟兄所救,殺了防送軍人,“同去太行山落草為寇也”?!缎瓦z事》故事簡單,楊志形象單純,僅表現出“義”的特點,表現了當時英雄好漢的肝膽相照,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品質,但是并沒有多少官逼民反的成分。而《水滸傳》對這一形象作了全新的塑造,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得到極大的豐富,而且把《宣和遺事》中“縣尉馬安國”押運的生辰綱,改在楊志名下,使楊志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轉變在押送生辰綱的過程中得以充分展現,也使官逼民反的思想進一步深化。
《水滸傳》中,楊志押運花石綱遇到翻船的意外事故,后又遇大赦收的一擔財物找高俅謀復職碰壁,又殺了沒毛牛二,被發(fā)配到天名府,意外的受到梁中書的賞識,隨后梁中書讓楊志押送生辰綱進京獻于岳父蔡太師。卻又不信任楊志,差兩虞候監(jiān)視,由于楊志不能按自己正確的方針行動,導致生辰綱被劫,也直落得上梁山的命運。
《水滸傳》中的楊志具備當時社會所推崇的優(yōu)秀人物的一切條件:社會重門望,他是“三代將門之后,武候楊令之孫”;國家多邊患,朝廷設武舉宣戰(zhàn)將,楊志十八般武藝在身,早年又曾應過武舉,算得上事武科班出身;特別是楊志有一顆為國捍邊的忠心,“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可以說楊志完全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設定的選人的德才標準,這正是國家——包括趙宋王朝所急需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楊志卻報國無門,處處碰壁,事事被逼。統(tǒng)治階級給他的充其量是為荒淫皇帝和貪贓官僚押送花石綱,生辰綱這類看家護院保鏢打手的差事。統(tǒng)治階級對人才的壓抑“異化”了楊志的性格。趙宋王朝已經腐朽沒落到了這種程度:他對自己的干臣,對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也采取斥拒、打擊的方法,逼他上了梁山。楊志同那些戰(zhàn)敗被俘后上梁山的降軍降將也有所不同。那些人其實并未受到朝廷的逼迫,讓他們帶兵剿梁山還是對他們的重用。而楊志連這樣的機會也沒有。他是有家難奔,有國難投,在自殺還是上梁山,二者只能選其一的情況下選擇后者的。
《宣和遺事》中并未對魯智深這個人物形象作過多的描述。但《水滸傳》中魯智深卻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他思想純真,愛憎分明,富有正義感。他為素不相識的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為了躲避官兵追捕去五臺山當了和尚,后又輾轉到東京大相國寺,為了救助結義兄弟林沖,殺了差撥,最后逼于無奈上梁山落草。魯智深的遭遇表現了善良、正義不容于當時社會,表現封建社會的黑暗,致使良民被逼迫為寇。
《水滸傳》中還有一個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的人物——林沖。在一百零八個上梁山的人物中,真正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一再退讓,卻又步步被逼,走投無路,最后只好拼死反抗,上梁山的,唯有林沖。林沖原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有固定滿意的職業(yè),有溫馨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卻是自己美貌的妻子被高太尉的干兒子高衙內看上,林沖被逼的故事就圍繞高俅一伙人施設種種陰謀毒計要害死林沖從而把林沖娘子弄到手而展開。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圈套,一層深于一層的威逼,林沖就是在求生存的斗爭中忍讓,忍讓,再忍讓,直到忍無可忍,最后才爆發(fā)處憤怒的吼聲。林沖殺死陸謙等三人,不僅是他對高俅的堅決反抗,而且也是他同原來為之盡忠效力的封建朝廷的徹底決裂。從此,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梁山。
如果說《宣和遺事》還是一部江湖義氣的鑒證史,那么《水滸傳》則是英雄們被逼上梁山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