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課需要兼有自由式發(fā)言及限制式發(fā)言。前者指教師鼓勵全員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與發(fā)言,目的旨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后者指教師主動提問某一類學生要求其發(fā)言,目的旨在造成一定課堂壓力,集中學生注意力。兩者有效地結合方能使得課堂既活潑又不顯花哨,既輕松又不失緊張。
當前,在新課改于全國被普遍推廣的大背景下,在課堂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少教師為了達到課堂熱鬧,使課堂氣氛活躍的目的,幾乎都是讓學生自有發(fā)言而忽略了限制性發(fā)言。這就讓那些學習動機不足,意志薄弱的學生有了混水摸魚,自娛自樂的機會。表面上他們也參與了課堂,實際上已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了。與此同時,上述做法也忽視了對部分學習基礎薄弱但學習動機較強的學生(以下簡稱希望生)的重視與關愛。教師的冷落往往讓他們因體驗不到成功的經驗與喜悅而逐漸沉默下去,并最終可能喪失學習興趣。簡言之:當前不少教師存在走極端的傾向,他們重視了活躍課堂氣氛,卻忽略了課堂的有效性與實用性;重視了鼓勵學生全員參與課堂,卻忽視了對少數閑生的監(jiān)控與對希望生的關愛。所以一堂活潑而又有效的課需要兼顧自由式發(fā)言與限制式發(fā)言,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教師要求學生發(fā)言,就必須有相應的問題,本文主要就與兩種發(fā)言相關問題的設計與實施做了如下探討:
一、與自由式發(fā)言相關問題應具有的性質。此類問題主要應具有層次性,全面性及靈活性。層次性指教師設計的問題應難易不等,盡量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唯此方能使中下等生也積極地動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認真?zhèn)浣滩模乙獋鋵W生,要精心設計問題的角度、深度、坡度及廣度,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性指教師所提問題應涵蓋本節(jié)所講的主要內容,同時能突出重點及學生易錯點。
案例一:
在講完某Reading的重要語言點后,我出了如下練習題:
注:A組題易,B組題中,C組題難,且較好地含蓋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及重點。
靈活性指教師所設問題應具有可變性,包括縱變與橫變,縱變指問題可向深度與淺度擴展,橫變指同一問題可向其不同表現形式轉變。
案例二:
縱變:I swam in the river last year
This is the river where I swam last year
Is this the river where you swam last year?
It is in this river that I swam last year
Is it in this river that you swam last year?
注:指問題向淺度延伸指問題向深度拓展。
橫變:“眾所周知,月亮繞著地球轉”的不同表現形式
1、As is known to all,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2、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3、That 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is known to all
4、What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the moon travels around the earth
當然:如果教師所設計的此類問題能含有情感教育價值會更好,如此可使整堂課顯得情理并重,使學生有如沐春風之感。如案例一中的寓樂于學及對失敗的看法就蘊含了情感教育價值。
二、與自由式發(fā)言相關問題的類型。教師所設計的相關問題最好含有限制性及開放性兩種類型。前者指所提問題往往只有一種答案,主要考察學生的識記與理解力。后者指所提問題往往只給出提示,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各抒己見,自由發(fā)揮,只要所答合理即可。此類問題主要考察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
案例三:
在講完由if引導的條件虛擬句后,我給出了條件從句,讓學生補充主句,自由發(fā)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If I were a boy/girl,……
2、If I had one million dollars,……
3、If I had taken your advice,……
4、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
三、與限制式發(fā)言相關問題應具有的性質。此類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層次性及爭對性。層次性指問題要難易不等,難易適當。爭對性指此類問題主要爭對以下兩類學生:一是上課或不專心聽講;或與人竊竊私語,或昏昏欲睡的學生;二是那些基礎薄弱但學習動機較強的希望生。爭對這兩類學生的目的旨在監(jiān)控閑生,關注希望生,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四、與限制式發(fā)言相關問題的三個實施階段。此類問題的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課頭,課中及課尾。課頭主要是關于復習的問題,適合選取中下等生,以檢查他們課后鞏固的效果。課中提問時主要爭對上文提及的閑生,以使他們及時回歸課堂,無神可走。也可將問題拋向希望生,讓他們有被重視和關愛的感覺。課尾所提問題主要是檢查當堂課學生的聽課效果。此類問題應以總結式提問和重點式提問為好,以起到總結內容,強調重點的作用。前者應爭對中下等生,后者應爭對中上等生,以起到檢驗不同層次學生聽課效果的作用。
我認為新課改的課堂應兼具限制式與自由式發(fā)言,應在批評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繼承,絕不能走極端,否則將過猶不及。與此同時,設計的相關問題也應具有良好的性質,并能于施問時靈活地操作。兩者有效地結合方能讓閑生產生壓力,不再偷閑;讓希望生產生動力,不再自卑迷惘;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不再死氣沉沉。唯此,方能使整堂課既活潑又不顯花哨,既輕松又不失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