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房者普遍預計房價將大幅下調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對房企的未來打上了問號。房企融資成本大幅增加,加劇了房企資金鏈的緊張程度。在多個因素的合力下,不難預料,房企“以價換量”的力度將進一步加深。截至8月23日數據顯示,按照申銀萬國房地產行業(yè)分類,滬深兩市已經有71家房企(近三年財務指標齊全的公司)公布2014年中報業(yè)績,占142家房企的50%,其財務費用暴漲近10億元,而2013年同期同比僅增加了3億元。
數據顯示,上述71家上市房企今年上半年的財務費用合計為43.50億元,同比上漲幅度為28%;而2013年上半年這71家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合計為33.99億元,2012年同期則為31.23億元。
從具體房企上半年所花財務費用的表現(xiàn)來看,中華企業(yè)力壓萬科居于榜首,金額高達4.5億元;萬科以3.96億元位于第二位;而首開股份和招商地產緊隨其后。
泛海控股今年上半年財務費用為5030.98萬元,2013年同期為7626.65萬元,同比下滑幅度約為34%;金融街今年上半年財務費用則為1.73億元,上年同期則為0.9億元,同比增長幅度超過90%。相對于財務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房企數量來說,財務成本同比上升的房企數量則更多。
房企的負債額度和其財務費用是成正比的,在房地產開發(fā)中,以項目竣工期備案為時點來看,若在項目竣工之際仍未償還完當初開發(fā)項目的有息借款,尚未銷售的現(xiàn)房越多,則將給企業(yè)財務成本指標帶來的壓力越大。
縱觀今年上半年樓市庫存量和成交量,多數房企銷售目標完成率不如年初預期,項目銷售周期加長,周轉速度減慢,催生了房地產企業(yè)財務費用大漲的現(xiàn)象。多數房企已意識到財務成本在房地產項目開發(fā)中成本攀升的現(xiàn)象,鑒于此,多數房企都在走高周轉戰(zhàn)略,憑借加快項目周轉速度,減少利息支出。大型標桿房企幾乎都在大力推行標準化產品線的復制開發(fā),原因就是產品線開發(fā)可實現(xiàn)快速定位、快速設計、快速招采、快速施工、快速銷售和快速現(xiàn)金流平衡,同時也可以提高項目周轉速度,降低財務壓力。
個別有實力的房企為了能借到利率更低的錢,都力爭搭建A+H股上市融資平臺,國內外融資成本接近7%的差額空間讓房企爭相打通中國香港上市平臺。從萬科、綠地等標桿房企到力圖轉型改變的泛海控股等開發(fā)商,都完成了打通國內加海外資本市場的雙融資平臺戰(zhàn)略,其目的不外乎擴大融資渠道,在高杠桿運營的背景下,力爭減少高額負債所帶來的財務成本,進而提升企業(yè)利潤。
此外,大多數開發(fā)商通過信托渠道融資,其融資成本基本都在10%以上,甚至個別房企要向民間借高利貸維持生存。鑒于此,不少房企出海融資,但在中國內地樓市成交量的不斷下滑,樓市投資回報不高的背景下,海外投資者也不買房企低成本融資的賬,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房企在海外融資的成本甚至上升到7%以上。顯然,高昂的利息支出加重了企業(yè)的財務壓力,同時也更考驗房地產企業(yè)的資金承壓能力。
2013年,大多數房企都買了不少地,其負債增加不少,這顯然也進一步提升了其有息負債的比重,加重了其財務費用負擔。若大多數城市商業(yè)銀行信貸下半年仍然偏緊,甚至還繼續(xù)上浮首套房貸利率,房地產市場交易量仍然會維持當前比較低迷的狀態(tài),企業(yè)“去庫存”壓力仍然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