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將“言語”這一概念進行語用梳理,并結(jié)合相關(guān)語料來舉例分析,以求探究“言語”這一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獨特含義,從而指出“言語”概念的語用特征。
關(guān)鍵詞:言語語言語用分析一、引言
“言語”這一個概念可謂由來已久。19世紀30年代,德國語言學家方#8226;洪堡爾特就已提出了“言語”這一概念。說到“言語”,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聯(lián)想到“語言”。那么,究竟如何區(qū)分“言語”與“語言”這一對近義詞呢?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言語”的解釋是:說的話、說話。“語言”則是指話語,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由此可見,言語的近義詞就是語言,但是“言語”與“語言”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諸多的不同。
英國語言學家哈特曼與斯托克合著的《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中對它們的區(qū)分是:“語言可以說有兩個方面:語言和言語。前者指的是從一代傳到另一代人的語言系統(tǒng),包括語法、句法和詞匯,而后者則是指說話者可能說或理解的全部內(nèi)容?!边@一表述非常有效地詮釋了語言與言語之間既區(qū)別對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此外,他們對于言語還做了進一步地探究。他們認為:言語,是產(chǎn)生某一語言的一連串有意義的語言過程或結(jié)果,也指和手勢語或書面語相對的口語,有時候也用來作言語或言語行為的統(tǒng)稱。與此觀點相近的,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希杰闡述到:“語言是語言世界中的潛在物,而言語則是語言世界中的顯性的經(jīng)驗的事實?!?/p>
到21世紀初期,瑞士語言學家、現(xiàn)代語言學之父費迪南#8226;德#8226;索緒爾在由他的學生根據(jù)聽課筆記為他編撰出版的著作《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全面系統(tǒng)地通過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別來研究“言語”這一概念。
在索緒爾看來,言語包括“說話者賴以運用語言規(guī)則表達他個人思想的各種組合”和“使他可能把這些組合表露出來的心理和生理機制”兩個方面??偠灾Z言是潛在的系統(tǒng),而言語則是潛在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雖然索緒爾區(qū)分“語言”與“言語”的目的是把“言語”從語言學的研究領(lǐng)域中分離出去,但他的“語言”與“言語”分立的學說卻為言語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
二、“言語”概念的語用梳理
除了之前提到的“說話”“說的話”這兩種解釋外,“言語”一詞還有多種日常用法:
(一)“言語”指“說話”
在北方方言中,“言語”有時指“說話、回答、招呼”。
老舍《駱駝祥子》中的人物對話非常具有京味兒。比如虎妞與祥子的以下對話:
“上哪兒啦,你!”她一邊盛白菜,一邊問。
“洗澡去了?!彼验L袍脫下來。
“??!以后出去,言語一聲!別這么大咧咧地甩手一走!”
他沒言語。
“會哼一聲不會?不會,我教給你!”
他哼了一聲,沒法子!
同樣地,當我們與人交談時,若對方?jīng)]有及時應(yīng)答或做出反應(yīng),我們可能就會說:“怎么不言語?!边€有,當你想要對方在離開時告知你,你也許會說:“你走的時候言語一聲?!?/p>
(二)“言語”指“言辭”
言語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對語言的運用。因此,“言語”還可以解釋為“言辭,說出來的話?!?/p>
高名凱、石安石主編的《語言學概論》也對“言語”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言語就是說話(寫作)或所說的話(包括寫下來的話)。換句話說,言語也就是指我們?nèi)粘I钪羞\用漢語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字、詞、句、段、篇。
試想,當生活中,有人說不堪入耳的臟話時,我們會作何評價?一般會說:這個人言語粗俗。另外,如果他人在我們窘困之際,伸出援手,為了表示對他人的萬分感謝,我們常說:我真的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對你的感激之情。這里的“言語”就是指“話語、言辭”。
“言語”的這一定義,不僅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曾出現(xiàn)在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文中寫到“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贝颂幍摹把哉Z”指的就是集市上人們說的話語。
此外,魯迅在1926年3月30日發(fā)表于《國民新報副刊》上的《華蓋集續(xù)編#8226;“死地”》一文里也提到: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慘殺徒手請愿的市民和學生的事,本已言語道斷,只使我們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把哉Z斷道”原為佛家語,出自《纓珞經(jīng)》“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這個詞原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在這里引申為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同樣地,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提到:“他們的言語、文字、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應(yīng)被尊重。”“他們的言語”中的“言語”也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口頭語言。
(三)“言語”指“善于辭令”
此外,“言語”亦可指“善于辭令者”?!妒勒f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誕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該小說是由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由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其中,上卷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卷九門——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guī)箴、捷悟、夙慧、豪爽,這十三門都是正面的褒揚。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行,這不僅要求言談寓意深刻,見解絕妙精辟,而且言辭要做到簡潔得當,聲調(diào)也需抑揚頓挫,舉止更是必須揮灑自如。受這股風氣影響,士大夫們在待人接物中都特別注重言辭風度的修養(yǎng),悉心磨煉語言技巧,使自己能具備高超的言談本領(lǐng),從而保持自己的高貴身份。
其中,第二門“言語”所記載的是在各種語言環(huán)境中,士大夫們?yōu)榱烁鞣N目的而說的佳句名言,大多為一兩句話,十分簡潔??墒潜磉_卻都非常得體、巧妙,有的藏而不露,或者意境高遠,或者抓住事物本質(zhì),或者一語點破要害,很是值得回味。由此可見,“言語”在第二門中指的是在待人處事中會說話,善于言談應(yīng)對。
假使有個朋友非常地能言善辯,我們就能夸對方“你真會言語”。
(四)“言語”指“文字材料”
除了以上幾點,“言語”更可以表示詞章、文辭著作。從語言學角度,“言語”這一術(shù)語有時也兼指語言活動的產(chǎn)物,比如人們所寫的文學作品。
“言語理解與表達”是公務(wù)員筆試中行測的一類題型。這道題著重考查的是考生對所給文字材料中語言文字的綜合分析能力。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能理解句子的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還要對比較復(fù)雜的概念和觀點加以準確把握,更要對語句隱含信息進行深入、合理的推斷。并且要在干擾因素較多的情況下,能比較準確地辨明主旨,篩選信息。簡而言之,這道公務(wù)員考試題就是對考生文字材料梳理能力的考察。
三、“言語”概念的語用特征
(一)交際性
何為“交際”?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提供的解釋:交際是人與人之間往來接觸的社交活動。交際是我們在社會活動中與他人溝通接觸的一種方式。通過上述語用梳理,我們也可以看到,當“言語”表示“說話”“善于辭令”時,言語便體現(xiàn)為一種交際。這是由話語雙方進行的一種雙向溝通活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曹日昌在其主編的《普通心理學》中,把言語定義為:言語是人運用語言材料和語言規(guī)則所進行的交際活動的過程。言語作為一種心理現(xiàn)象,具有個體性和多變性,帶有一定個體主觀地反映和表述客觀現(xiàn)實的印記。
(二)行為性
與交際相對,行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xiàn)出來的活動。朱曼殊在其主編的《心理語言學》中將言語解釋為:言語是個體運用語言產(chǎn)生話語的行為及其產(chǎn)生的話語。無獨有偶,李維鼎也曾特別指出:“‘言語’作為‘行為’,是‘言’與‘意’的轉(zhuǎn)換。在之前的語用梳理中,當“言語”解釋為“言辭”“文字材料”時,我們就可以把言語看成是一種行為。
從人的行為的角度來看,言語作為一種行為,是說給人聽或?qū)懡o人讀的。同時,我也參照了李海林教授在其編著的《言語教學論(第二版)》中提出以下觀點:“語文=口頭語+書面語=語言運用=言語=言語行為=言語交際”。根據(jù)這樣的推論過程,我們可以把語文理解成言語。不過,這種看法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行為并不完全等同于交際,同樣地,語文也不可以與言語劃等號。言語的確有一個思維過程,這屬于心理學的范疇,但是心理學只是語文的一個內(nèi)在的維度,并非全部。言語實踐只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jié)語
盡管諸多學者對“言語”這一概念的界定有所區(qū)別,但是都一致肯定言語是一種行為、交際。這也正是語用學的最基本的觀點。我們目前還不能完全肯定地回答“言語”到底是什么,但根據(jù)以上分析,“言語”主要具有“說話、善于辭令、言辭、文字材料”這四種含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正確運用“言語”這一概念,同時盡力挖掘“言語”更多、更廣的含義。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
務(wù)印書館,1978.
[2][英]哈特曼(R.R.K.Hartmann),斯托克(F.C.Stork).語言與
語言學詞典[M].黃長著,林書武等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
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4]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曹日昌.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朱曼殊.心理語言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7]李海林.言語教學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