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說新語》一書口語性較強,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語言面貌,因此被稱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時間上,《世說新語》上承上古漢語,下接近古漢語,是古代漢語被動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本文對于《世說新語》中所有有被動標志的被動句進行了統(tǒng)計調查,研究《世說新語》中被動句的語法特點,并從歷時的角度加以對比分析,找出中古漢語初期漢語被動句式的發(fā)展脈絡。
關鍵詞:《世說新語》有標志被動句對比分析《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的一部遺聞逸事小說。全書基本上是用當時流傳的口語寫成,是研究中古漢語非常珍貴的材料。本文對《世說新語》中具有被動標志的所有被動句做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并從漢語被動句發(fā)展史的角度,比較研究《世說新語》被動句的語法特點,從而窺見中古漢語初期漢語被動句式的一些共同的語法特點。
在《世說新語》中具有被動結構標志的被動句,即在謂語動詞前后借助虛詞表示被動意義的被動句,一共出現(xiàn)了66例,可以分為以下四類:1.“于”字式;2.“見”字式;3.“為……所”式;4.“被”字式,現(xiàn)分說如下。
(一)“于”字式
僅出現(xiàn)如下兩例:
(1)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讎,何不用隨時之宜、而坐待其弊邪?(《世說新語·方正 第五》)
(2)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世說新語·識鑒 第七》)
“于”字被動句出現(xiàn)得很早。但因為介詞“于”本身不能表示被動,在被動式中,它只能放在用于表被動意義的謂語動詞之后引出施事者或處所,而且“于”字被動句還不易與表示處所、時間的“于”字相區(qū)別,所以,用“于”字來作為被動句的結構標志是有很多缺陷的。因此,在“見”字式、“為……所”和“被”字式以其語法功能完備而普遍用于漢語中以后,“于”字式就大大地減少了。因此同屬中古時期作品的《百喻經》和《顏氏家訓》兩書中一個“于”字被動句也沒有,《搜神記》僅見1例,《世說新語》也僅見2例。可見,《世說新語》等中古初期的作品對“于”字被動句的使用是很有選擇的,而且這種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少用或者不用。
(二)“見”字式
共有5例。這5例中的“見”字都是直接放在動詞之前幫助表示被動,其特點都是不能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
(3)陳述為大將軍掾,甚見愛重。(《世說新語·術解 第二十》)
(4)既下,說司馬孝文王,大見親待,幾亂機軸,俄而見誅。(《世說新語·讒險 第三十二》)
(5)欲會,恐見執(zhí),進退無計。(《世說新語·假譎第二十七》)
(6)我自是天下男子,厭,何預卿事而見喚邪?(《世說新語·假譎 第二十七》)
(7)“……亡,無心至此,今日若能見殺,乃是本懷?!敝鲬M而退。(《世說新語·賢媛 第十九》)
用“見”字作為助動詞和“為”字句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為”字和被動詞的中間可以插進一個關系位名詞(即施事者),而“見”字和被動詞的中間不能插進一個關系位名詞。
在《世說新語》中沒有“為”字式,而出現(xiàn)的是有“為”字式發(fā)展而來的“為……所”的形式。雖然“為”字被動句是先秦常見的被動式之一,但由于這類“為”字式表被動的語法功能不如“為……所”式完備,所以,當“為……所”式被動句在戰(zhàn)國末年產生以后,這類被動句就逐漸被“為……所”式取代了,因而這類“為”字被動句在兩漢以后就比較少用了。
(三)“為……所”式
共有29例。例如:
(8)王仆射在江州,為殷、桓所逐,奔竄豫章,存亡未測。(《世說新語·德行 第一》)
(9)卿知見有余,何故為苻堅所制?(《世說新語·言語 第二》)
(10)蘇峻時,孔群在橫塘,為匡術所逼。(《世說新語·方正 第五》)
(11)劉慶孫在太傅府,于時人士多為所構,唯庾子嵩縱心事外,無跡可間。(《世說新語·雅量 第六》)
(12)庾太尉少為王眉子所知,庾過江,嘆王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保ā妒勒f新語·識鑒 第七》)
(13)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曰:“少為王敦所嘆?!保ā妒勒f新語·賞譽 第八》)
(14)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世說新語·傷逝 第十七》)
(15)諸葛宏在西朝,少有清譽,為王夷甫所重。(《世說新語·黜免 第二十八》)
(16)高柔在東,甚為謝仁祖所重。(《世說新語·輕詆 第二十六》)
(17)和嶠為武帝所親重,語嶠曰:“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保ā妒勒f新語·方正 第五》)
(18)張?zhí)戾a為涼州刺史,稱制四隅。既為苻堅所禽,用為侍中。(《世說新語·言語 第二》)
此式中的介詞“為”引出了施事者,助詞“所”置于被動詞之前,強化動詞的被動意義。這樣,“為……所”式表被動的語法功能就十分完備了。所以,此式自戰(zhàn)國末年產生以來,經過兩漢的發(fā)展,到中古初期,使用就更加廣泛了?!栋儆鹘洝啡珪灿?3例被動句,“為……所”式有26例,約占總數(shù)的41%;《搜神記》全書共計66例被動句,“為……所”式有36例,約占全書被動句總數(shù)的54.5%;“為……所”式在《世說新語》中,也占到了全書被動句總數(shù)的43.9%。由此可見,中古初期用得最多的被動句是“為……所”式。
(四)“被”字式
共有30例,占全書被動句總數(shù)的45.4%,細加區(qū)別,可分為兩小類。例如:
A類:
(19)孔融被收,中外惶怖。(《世說新語·言語 第二》)
(20)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世說新語·文學 第四》)
(21)夏侯玄既被桎梏,時鐘毓為廷尉,鐘會先不與玄相知,因便狎之。(《世說新語·方正 第五》)
(22)裴叔則被收,神氣無變,舉止自若。(《世說新語·雅量 第六》)
(23)桓石虔,司空豁之長庶也,小字鎮(zhèn)惡,年十七八,未被舉,而童隸已呼為鎮(zhèn)惡郎。(《世說新語·豪爽 第十三》)
(24)許侍中、顧司空俱作丞相從事,爾時已被遇,游宴集聚,略無不同。(《世說新語·雅量 第六》)
(25)賈充前婦,是李豐女。豐被誅,離婚徙邊。(《世說新語·賢媛 第十九》)
(26)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嘆曰:“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世說新語·尤悔 第三十三》)
(27)袁悅有口才,能短長說,亦有精理。始作謝玄參軍,頗被禮遇。(《世說新語·讒險 第三十二》)
(28)為尚書,助魏,不忠于晉,被收,涕泣辭母曰:“不從母敕,以至今日”母都無戚容,語之曰:“為子則孝,為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邪?”(《世說新語·賢媛 第十九》)
以上諸例都是助詞“被”直接放在被動句之前幫助表示被動,未出現(xiàn)施事者。這類“被”字句在《世說新語》中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30例被動句中就占了28例。
B類:
(29)亮子被蘇峻害,改適江□(彪下幾為林)。(《世說新語·方正 第五》)
(30)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木包)為漁陽摻撾,淵淵有金石聲,四坐為之改容。(《世說新語·言語 第二》)
如果說A類諸例的“被”是由動詞虛化為助詞,放在被動詞之前幫助表示被動,其表被動的語法功能還不是很完備的話,那么,B類諸例的“被”字則發(fā)展為介詞,可以引介施事者放在被動詞之前幫助表示被動了。這說明“被”字式發(fā)展到中古初期,已經能夠充分地滿足人們用“被”字式來表達語義的需要了。
“被”字式是中古以后漢語被動句的主要句式。但在上古漢語被動式中,它又是出現(xiàn)得最晚的一種被動句式。在其最早出現(xiàn)的戰(zhàn)國末期及其繼續(xù)發(fā)展的兩漢時期,“被”字還不能引介動詞行為的施事者,只能作為助詞放在被動詞之前幫助表示被動。例如:
(31)今兄弟被侵,……知友被辱。(《韓非子·五蠹》)
(32)萬乘之國,被圍于趙。(《戰(zhàn)國策·齊策》)
(33)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zhàn)國策·齊策》)
(34)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賈列傳》)
(35)錯卒以被戮。(《史記·酷吏列傳》)
(36)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37)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論衡·感虛篇》)
直到漢末,才偶有能引出施事者的“被”字句出現(xiàn)。蔡邕《被收時表》:“五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边@是后世人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個例句。發(fā)展到中古初期,能引出施事者的“被”字句產生了質的飛躍。除了以上所舉的《世說新語》的例子外,中古初期許多作品都出現(xiàn)了引介施事者的“被”字句。例如:
(38)(劉)焉被大火燒城。(《三國志·蜀志·二牧傳》)
(39)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為。(《三國志·高貴鄉(xiāng)公傳》)
(40)亭長大怒曰:“昨忽被縣召來,……?!保ā端焉裼洝ぞ矶罚?/p>
(41)此女意在于君,被父母凌逼,嫁與劉祥。(《搜神記·卷十五》)
(42)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氣沖入鼻中。(《搜神記·卷二十》)
(43)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百喻經·債半錢喻》)
(44)如彼愚人,被他打頭。(《百喻經·以梨打破頭》)
(45)父子并有琴書之藝,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顏氏家訓·雜藝》)
(46)若官未通顯,每被公私使令。(《顏氏家訓·雜藝》)
(47)舉體如被刀刺。(《顏氏家訓·歸心》)
由此可見,漢語中出現(xiàn)得最早的被動句式——“被”字句,在中古漢語初期已經發(fā)展完善了?!度龂尽贰端焉裼洝贰妒勒f新語》《百喻經》《顏氏家訓》等著作中的用例,便是最有力的佐證。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馮春田.近代漢語語法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5]蔣紹愚,江藍生.近代漢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柳士鎮(zhèn).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7]蔣冀騁,吳福祥.近代漢語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8]柳士鎮(zhèn).《百喻經》中的被動句[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85,(2).
[9]唐鈺明.漢魏六朝被動式略論[J].中國語文,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