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構式語法研究方法對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具有貶抑性否定意義的構式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釋具有理據(jù)性關聯(lián)意義的構式群的演化發(fā)展過程和生成機制。以“愛XX”為例的構式通過動詞的實例聯(lián)接、隱喻擴展和子部分的繼承性互相關聯(lián),形成了一個以表達說話人或聽話主觀化否定評價意義或貶抑性感情色彩的構式群?!稗D(zhuǎn)喻”作為內(nèi)部轉(zhuǎn)化機制,貫穿于整個群的演化過程中。在轉(zhuǎn)喻的作用下,一個構式從前一個構式的意義中“推導”出新的意義,并通過緊縮、剪切等手段實現(xiàn)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了新的構式。
關鍵詞:構式承繼性轉(zhuǎn)喻貶抑性否定意義一、引言
構式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轉(zhuǎn)化語法的早期階段,這時候的構式被認為是一種與規(guī)則相當?shù)囊?guī)范(Chomsky 1957,1959),但到了普遍原則出現(xiàn)后,構式被看作一種與普遍原則相排斥的附帶現(xiàn)象(Chomsky,1981、1982)。與此同時,Levin(1993)也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談到了構式,并運用詞條來詮釋他們的特征屬性。這些研究為構式理論的發(fā)展以及構式語法的出現(xiàn)提供了理論基礎,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Goldbelg(1995)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認知語言學和框架語義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即構式語法研究。他們通過對英語中的雙及物構式、致使-移動構式、動結構式以及way構式的分析和解釋,歸納出了一系列涉及論元結構構式形式與意義關系、構式與動詞關系以及構式之間關系等理論概念。本文將以“愛XX”構式為例,分析漢語口語應答句中表達貶抑性情感意義構式特點,并通過構式語法相關理論更全面地闡釋“愛XX”構式演變過程和生成機制,由此總結漢語口語中帶主觀感情色彩的構式演化和發(fā)展的特點。
二、“愛XX”研究綜述
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愛XX”是一種特殊的構式,其中的“X”以動詞、動詞短語或疑問代詞作為組成成分,如“愛聽聽”“愛住哪里住哪里”“愛怎樣怎樣”。它是由結構比較緊湊的承接性復句“VP,就VP”、小句獨立性強的正反并列復句“VP就VP,不VP就不VP”和正反選擇問句“VP,還是不VP?”三類同謂雙小句經(jīng)歷語法演變而轉(zhuǎn)化而來的。(江藍生,2007)李宗江(2009)對“愛誰誰”及相關說法的研究中表明“愛XX”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朝,主要以愛“VPVP”形式出現(xiàn),其特征是由含有表任指意義的疑問代詞所組成的動詞短語構成,如“愛吃什么吃什么”“愛送誰送誰”;到了近現(xiàn)代,“愛VPVP”中的動詞發(fā)生了脫落,疑問代詞保留,于是“愛VPVP”開始向“愛ProPro”轉(zhuǎn)化,如“愛多少多少”“愛誰誰”。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動詞“愛”的詞匯意義虛化為“想”“愿意”,并且從“愛”獨立詞匯開始向整個結構擴散,使得“愛ProPro”整個結構被重新分析,最終形成了構式“隨意、無所謂、隨便怎么都行”的語義特征。如:
(1)我和彼特的火嗎?不能指望我跟這安心工作吧。干些日子我就顛了。愛誰誰了。(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
(2)如果因為我去了另一支隊伍,他就不想再和我做朋友了,那愛咋咋地吧。(中國新聞網(wǎng)《霍華德疑似與德隆絕交:不想再做朋友?愛咋咋地!》)
盡管學者們對“愛XX”的生成、演變和語法化現(xiàn)象作出了詳盡分析,但有關“愛XX”構式生成機制和演變規(guī)律仍有待我們深入地挖掘,比如“愛VV”構式是不是從反選擇問句“VP,還是不VP?”中繼承并演變而來的?如果二者有聯(lián)系,那么當我們用“愛VV”構式替換“VP,還是不VP”構式進行推導時,就應該由語義關聯(lián),如:
(3)A:我走了就再也不會來?、?/p>
B:愛走走。誰怕誰呀!——走還是不走?
(4)A:我愛吃蘋果,我要吃糖。
B:愛吃吃,不吃算!——吃還是不吃?
例(3)和例(4)的答句中,含“愛VV”構式部分表達了貶抑性的否定意義,而后者只是簡單的疑問表達,表面上看它們語義和語用都有所不同。如果用構式A和構式B在句法上有聯(lián)系,那么構式A和構式B在語義或語用上也一定存在聯(lián)系的跨構式理解性原則(bolinger,1968;Haiman,1985;Clark,1987;MacWhinney,1989)進行對比分析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種構式關聯(lián)似乎不大。這就引發(fā)了我們思考:那“愛VV”從哪里來?在發(fā)展中衍生出了哪些構式,它們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什么推動了它的演變?以及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以“愛XX”為例的具有貶抑性否定意義構式群是如何產(chǎn)生的?下面我們從構式語法的角度來看“愛VV”和“愛V 不V”演化。
三、構式“愛VV”和“愛V 不V”的演化
(一)“愛VP就VP,不VP就不VP”
前面我們提到了表面上看“愛VV”和“Vp,還是不Vp”不具有關聯(lián)性,但是如果我們擴展構式的“源域”再進行判斷時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呈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承繼關系,如:
(3)B:愛走走。誰怕誰呀!——愛走就走。/走就走,不走就不走。
(4)B:愛吃吃,不吃算!——愛吃就吃。/吃就吃,不吃就不吃。
替換后的例子除了表達疑問意義外,我們還可以從中解讀出說話人一種“不在乎”的情感意義,這種情感意義正是維系二者聯(lián)系的線索,也是我們所說的被擴展“源域”。這里“Vp,還是不Vp”“源域”的擴展與其特殊實例“愛VP就VP,不VP就不VP”有關。如:
(5)貼吧而已啦,愛來就來,不愛來就不來。(百度貼吧)
當“VP就VP,不VP就不VP”前添加動詞“愛”后,構式的整體意義受到心理動詞“愛”的限制,呈現(xiàn)出一種思想情緒的宣泄,突出說話人的“不在乎”的消極情感。如例(5)就有無論你來不來我都不在乎的態(tài)度。類似這樣的還有VP中出現(xiàn)“想、要、高興”等心理動詞。如:
(6)愛社說,能是他想來就來,他不想來就不來,能由他的意?你等著吧。(喬典運《香與香》)
(7)數(shù)十位學生,高興來就來,不高興來就不來。(瓊瑤《青青河邊草》)
我們通過上述例子發(fā)現(xiàn),當說話人要表達自己不關心、不在乎的一種情緒時,選擇了含有“想”“高興”等心理動詞的“VP就VP,不VP就不VP”構式。這種選擇與我們的經(jīng)驗相關。當人們用含心理動詞的“VP就VP,不VP就不VP”構式表達消極態(tài)度的時候,它們就成為一種貶抑性情感表達的“原型”構式,被應用到漢語口語中。這時候與該構式相關的語言情景和活動事件就會被凸顯出來,并為聽話人感知。這就形成我們常說的“什么樣的場合說什么樣的話”的情景和語言的配對。當人們在相同的語言情景下,把“愛VP就VP,不VP就不VP”構式擴展到其他動詞上時,這些構式也具有了的情感意義,如替換后的例(3)和例(4)。這種與人們經(jīng)驗相關的“原型”情感“源域”的擴展造成了“VP就VP,不VP就不VP”以及“愛VP就VP,不VP就不VP”構式消極情感意義的產(chǎn)生,同時也導致了新構式的出現(xiàn)。其中之一就是“愛VV,不VP”構式。
(二)“愛VV,不VP”
“愛VV,不VP”是從特殊實例“愛Vp就Vp,不Vp就不Vp”緊縮而成的。下面例句為我們提供了這種演變的佐證:
(8)我是看在他是公爵是南家一家之主的份上才肯讓他進門的,這面子夠大的了,愛來不來,不來就滾。(《盛愛第一夫人》)
(9)好吧,寫到這發(fā)現(xiàn)自己挺無聊的,愛說就說,說不出來就不說唄,煩什么啊,傻帽一個似的。(天涯)
(10)西餐里有一條,吃東西不能發(fā)出聲音。老外說得很難聽,吃東西發(fā)出聲音是豬的基本特征。所以這個東西就撞了,你很難說誰對誰錯。有一天一個同志跟我說,說老外說吃東西響是豬的標志,那我中國人民就是響,你愛聽聽,不聽老子不跟你玩了,誰怕誰?。浚ń鹫ァ栋偌抑v壇·金正昆談禮儀之人際交往法則(下)》)
例(8)和例(9)屬于“愛Vp 就Vp,不Vp 就不Vp”構式,例(10)是緊縮后的“愛VV”結構。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例(10)的“你愛聽聽,不聽老子不跟你玩了”在形式上和例(8)例(9)有相似之處,只是小句前半段減縮為了“愛VV”。如果把例(10)的結構還原為“你愛聽就聽,不聽就不聽”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者語義上也沒有太大差別,都有“不在乎”情感意義,但是它們在語用上有所不同,前者突出說話人的態(tài)度,后者突出說話人對客體行為的主觀性評價。這種語用差異是因為客體“你”的動詞意義發(fā)生了隱喻擴展(lakoff,1993)。這里“愛聽聽”中“你”所實施的動作行為被“投射”到了說話人主體的身上,說話人通過推導的方式對“你”的行為進行了否定性的主觀評判,并要求“你”按照說話人的意圖進行選擇判斷,如:
(11)誰愛吃吃,不吃拉倒,我不能說,媽吃嗎?(《看完沒笑?你絕對夠狠!》)
例(11)表達了說話人主體對客體將選擇“不吃”這種行為的負面評價,突出說話人主體的消極情感意義。
(三)“愛VV”和“愛V不V”
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驅(qū)動下,“愛VV,不Vp”繼續(xù)緊縮,并分化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愛VV”,另一種是“愛V 不V”。這種分化造成了“愛VV”貶抑性情感增強和“愛V 不V”貶抑性否定意義的出現(xiàn)。如:
(12)又是三點了,這么小的娃哪來那么好的精神,一晚上還一點睡意也沒,真是對我的催殘啊,一晚又一晚的,索性扔回小床去,老娘我罷工了,愛哭哭去吧!(百度貼吧)
(13)你愛寫寫,不寫算!以后考不上初中別怪我們就行。(百度貼吧)
(14)廚師說,這,這哪兒來的蜂蜜水啊?!就是這個麩皮粥,愛喝不喝吧。(《易中天品三國》)
(15)服務員就沒把他放在眼里,說就這樣,愛吃不吃。(《作家文摘》)
通過上述四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愛XX”構式的貶抑性情感強化了。例(12)和例(13)可以感覺到說話人厭惡、生氣的情感態(tài)度。而例(14)和例(15)則表達一種反諷式的否定。
(四)“愛XX”跨構式間承繼關系
綜合學者們之前的研究,我們把“愛XX”的起源和演化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構式看作一個集合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
圖1
圖1說明了“愛XX”構式發(fā)展和演化的兩條主線:第一條是從“VP ,就VP”“VP就VP,不VP就不VP”和“VP,還是不VP?”三個統(tǒng)制構式中承繼了帶有選擇意義的信息而形成了“愛VPVP”構式。其中,名詞性成分由表任指意義的特殊疑問詞來充當。如“愛想怎么想怎么”“愛吃什么吃什么”等。該構式經(jīng)過隱喻擴展后生成了“愛PrpPro”?!皭壅l誰”則作為“愛PrpPrp”的特殊實例被大量使用在口語中而形成了特殊的一個構式。第二條是含有心理動詞“愛”的“愛VP就VP,不VP就不VP”作為構式“VP就VP,不VP就不VP”的特殊實例被承繼,并通過隱喻擴展形成了“愛VV,不VP”構式?!皭踁V,不VP”又劃分為“愛VV”和“愛V不V”。縱觀整個構式集合的演化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到“愛XX”構式通過動詞的實例聯(lián)接、隱喻擴展和子部分三種聯(lián)接方式互相關聯(lián)并且推導和發(fā)展②。下面我們再來看各個構式生成機制。
四、“愛XX”的構式生成機制
(一)同謂雙小句
有關“愛XX”生成機制的討論,學者們都談到了“愛XX”的語法化問題。(江藍生,2007;李宗江,2009)這里我們則認為“轉(zhuǎn)喻”是造成構式中“愛”詞匯意義虛化的最重要機制。現(xiàn)代漢語中“愛”本義是“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現(xiàn)代漢語詞典》)。我們?nèi)绻麑釉~“愛”放到“VP ,就VP”“VP就VP,不VP就不VP”和“VP,還是不VP?”三類產(chǎn)生“愛XX”構式的同謂雙小句中會發(fā)現(xiàn),“愛”的本義沒有發(fā)生變化。如:
(16)有的則認為,糧食是自己花錢買來的,愛吃就吃,愛扔就扔,誰也管不著。(《人民日報》1995年)
(17)同時,我希望你千萬不要報恩,愛就愛,不愛就坦白說不愛,半點也不可勉強,因為,我不愿意有勉強的。(岑凱倫《合家歡》)
(18)不管在什么人面前,不管人們愛聽還是不愛聽,她都要說,而且,每一次訴說中,都止不住淚痕滿面。(《讀者》)
例(16)~(18)中的“愛”具有兩種意思,一個是針對“你”的喜歡,另一個則針對說話人的“愿意、希望”,后者可以從“愛”的意義中推導出來。當這兩種的意思的并存的時候轉(zhuǎn)喻出現(xiàn)。構式中的“愛”從客體的“喜歡”轉(zhuǎn)變?yōu)橹黧w的主觀“愿意”。如例(16)中的“愛扔就扔”更明顯地表現(xiàn)了說話人想要扔的一種意愿。這個時候的“愛”開始虛化。
(二)“愛VP就VP,不VP就不VP”
當“愛”的意義向主體轉(zhuǎn)化時,使得“愛VP就VP,不VP就不VP”作為特殊構式被保留下來。如:
(19)張秀斌等人多次前去求情交涉,可老板就是不動心,說是你們自己造成的,一分錢不能管,必須一次扣清,愛干就干,不愛干就走!(《人民日報》1995年)
例(19)中的“愛”既有“喜愛”的意義,但更多地表達了說話人主體的意愿,一種對你想做還是不想做的主觀預測。這個時候“愛”的主觀化意義凸顯。
(三)“愛VV,不VP”
當“愛VP就VP,不VP就不VP”緊縮成為“愛VV,不VP”構式時,“愛”的主觀化預測更加凸顯,并且這種主觀化意義被推導到了整個構式上,使得整個構式都具有說話人主體的主觀情感意義。如:
(20)你愛喝喝,不喝算。有必要發(fā)帖子來說嘛,真是無聊。(百度貼吧)
例(20)更多地表達了說話人對客體“你”喝酒這種行為的不滿。這種不滿一方面來自于“愛”的語法化,另一方面則是構式中動詞的隱喻擴展,前面我們已經(jīng)介紹,這里不再贅述。
(四)“愛VV”和“愛V不V”
到“愛VV”和“愛V不V”時,說話人的帶有消極情感的預測更加突出,貶抑性情感增強,有的情況下甚至被推導為一種主觀性否定,于是“愛XX”具有了貶抑性否定意義。如:
(21)A:你不去參加這次比賽嗎?
B:愛去去!
(五)“愛VPVP”
同樣,由“VP ,就VP”“VP就VP,不VP就不VP”和“VP,還是不VP?”多重統(tǒng)制構式的“愛VPVP”構式中的“愛”也開始虛化,主體意義凸顯,“想、愿意”的主觀化意愿出現(xiàn),如:
(22)你聽我說,等咱以后發(fā)了,我把你帶到這來, 愛買什么買什么。(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
例(22)表達了說話人一種愿望。因為“愛買什么買什么”受統(tǒng)制構式正反并列和正反選擇構式的影響,選擇意義被推導出來并通過疑問代詞“什么、怎么、哪里”等來表達。如例(22)中的“什么”就帶有任何東西都可以選擇的意思。又如:
(23)誰也不會來問你打算作什么。你愛上哪里去,便到哪里去;你愛抽看哪本書,便抽看哪本書。(《讀書》)
(六)“愛ProPro”
選擇意義的出現(xiàn)使得構式中表“任指”意義的疑問代詞作用增強,所以當“愛VPVP”繼續(xù)語法化的時候,“VP”中的動詞因為在結構中不再充當重要角色而失去了位置,于是“愛ProPrp”出現(xiàn)了。如:
(24)小西一個人在家里收拾東西裝箱,收拾了一半,火了,這叫什么事嘛,人家都好好地在家過年,她卻得去上山下鄉(xiāng)!一屁股在沙發(fā)上,不去,堅決不去,愛誰誰?。ā缎陆Y婚時代》)
例(24)中我們關注的不是誰做了什么樣的動作,而是因為“誰”而推導出來選擇性意義,加之“愛”虛化后產(chǎn)生的主觀化評價,使得構式意義被推導為無論做什么,說話人對客體都是不關心、不在乎、無所謂的。
(七)“愛ProPro”和“愛VV”
有意思的是“愛ProPro”是以疑問代詞的保留和動詞的脫落為主要方式,而“愛VV”則是以動詞的保留和目標論元的脫落為主要方式:二者形成了互補分布。這種互補的分布與信息焦點凸顯有關。“愛ProPro”中的疑問代詞表任指,在構式中充當目標論元,凸顯說話人主體任客體“任意”選擇的一種方式。如“愛怎么怎么、愛多少多少、愛咋地咋地”。而“愛VV”中的動詞的保留是為了突顯客體的動作作為焦點被主體所感知并進行主觀判斷。所以,“愛VV”側重對客體動作的預測,而不在乎參與者角色究竟是什么,加之語境的影響,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其含義。這也是為什么參與者角色沒有在構式中得以表現(xiàn),我們?nèi)匀荒芾斫饩渥拥囊饬x。如例(16),說話人在乎的是客體喝的動作行為,而不關心他究竟喝什么牌子的酒。并且通過語境,我們可以推斷客體喝的是酒。出于語言的經(jīng)濟化,縮略目標論元就也就合乎常理了。
四、結語
(一)“愛XX”的形式與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口語應答句中的“愛XX”構式出現(xiàn)是為了凸顯說話人或聽話人的主觀化評價或表達帶貶抑性的感情。當他們出現(xiàn)在特定的語境下,這種主觀化表達具有否定意義。如:
(25)A:聽說他要走了,你不去送送?
B:愛來來,愛走走。
(26)A:我不吃胡蘿卜,我要吃糖!
B:愛吃吃,不吃算!
(27)A:你不去參加這次比賽嗎?
B:愛誰誰!
例子中的構式表達了一種語用否定,反映了說話人帶貶抑情感的否定評述。這種評述更多地是為了凸顯主觀化情感,因此在表達過程中,常常要借助語音手段來完成。這里我們可以認為,“愛XX”形式與主觀化情感意義互相關聯(lián)。
(二)主觀情感意義構式生成機制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漢語口語中具有貶抑性情感意義構式群是通過理據(jù)性的承繼性關系互相關聯(lián),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家族。通過動詞的實例聯(lián)接、隱喻擴展和子部分三種聯(lián)接方式互相關聯(lián)并且推導和發(fā)展?!稗D(zhuǎn)喻”作為構式中動詞“愛”虛化的重要機制,貫穿于整個過程。我們可以通過這一手段不斷地從前一個構式的意義中“推導”出新的意義,并通過緊縮、剪切等方法在形式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構式,并賦予它們新的意義,這是這類構式產(chǎn)生的機制,也是形式和意義結合的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凸顯說話人或聽話人的主觀性評價意義或貶抑性情感。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科學研究青年項目“聲調(diào)語言母語者的漢語特殊否定句語音習得研究——以泰、越、柬留學生為例”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1YJC740136]。)
注釋:
①文章中沒有進行標注的例子來自于google 搜索出的例句。
②Goldberg 將跨構式的承繼聯(lián)接分為四種主要類型,分別是多義
(polysemy)聯(lián)接、隱喻擴展(metaphorical extension)聯(lián)接、子部分(subpart)和實例(instance)聯(lián)接。(constructions a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1995)
參考文獻:
[1]Chomsky,Noarm.Syntacic Structures[M].The Hague:
Mouton,1957.
[2]Chomsky,Noarm.Lectures on C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Foris,1981.
[3]Levin,Beth.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4]江藍生.同謂雙小句的省縮與句法創(chuàng)新[J].中國語文,2007,
(6).
[5]李宗江.“愛誰誰”及相關說法[J].漢語學習,2009,(1).
[6]鄭娟曼.從貶抑性習語構式看構式化機制——以“真是的”與
“整個一個X”為例[J].世界漢語教學,2012,(4).
[7]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8]沈家煊.“轉(zhuǎn)指”和“轉(zhuǎn)喻”[J].當代語言學,1999,(1).
[9]沈家煊.說“偷”和“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
[10]張韌.構式與語法系統(tǒng)的認知心理屬性[J].中國外語,2006,
(1).
(尹婷#8239;何艷 云南昆明 昆明理工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8239;65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