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前的研究中,“把”被認為是動詞、介詞、賦格詞、致使結構中心詞或功能語類詞。但是,這幾種對“把”字句的分析解釋都不能令人滿意。在語段理論下,經(jīng)過分析,“把”不是“C、T、v”三個核心功能語類的任何一個。因此提出:除核心功能語類外,“把”字句句法生成中存在著一個非核心功能語類“Focus”。其拼讀形式為“把”。在生成過程中,“Focus”可以不被選擇。如不被選擇,就會得到非“把”字句;如被選擇,就會得到“把”字句?!癋ocus”的不可解釋性特征[Focus]是“把字句”生成的主要原因。[Focus]形成探針并搜索其目標“把”后面的名詞短語,然后與之核查。根據(jù)中心詞移位限制,“Focus”的出現(xiàn)會阻止動詞從“vP”的中心詞位置移動到“TP”的中心詞的位置,從而突出了“把”后面的名詞短語?!癋ocus”的特征決定了“Focus”應該被選擇于核心功能語類“v”之后,核心功能語類“T”之前。據(jù)此生成得到“把字句”。
關鍵詞:“把”字句“Focus”功能語類不可解釋性特征語段“把”字句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門話題。不同的語言學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例如:語義-語用分析,體-結構分析,結局-結構分析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可取的一面,但是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給出完整的解釋。
在以前的研究中,“把”曾被看作是動詞[1][2](P105)、介詞[3][4]、賦格詞[5]、致使結構中心詞[6]、功能語類詞[7][8][9] 和次動詞[10](P257)。這幾種看法都存在著問題。根據(jù)動詞狀態(tài)驗證(Verb-hood test)[3],動詞的屬性有三種,可以組成“動詞”+“不”+“動詞”、“動詞”+“了”、“動詞”直接用作對問題的回答。例如:漢語中可以說“走不走”“走了”“走”;但是,卻不可以說,“把不把”“把了”“把”。所以,“把”不是動詞。如果“把”被看作是介詞或賦格詞,那么“把”就具有賦格能力?!鞍选本蜁o隨其后的名詞短語賦格。此名詞短語同時也被其后的動詞賦格,那么“把”后的名詞短語就得到了兩個格。這與普遍語法中格過濾標準(Case Filter)[11](P74)相違背。此標準要求每個有語音體現(xiàn)的名詞必須得到且只能得到一個格。所以“把”不是介詞或賦格詞。如果“把”是致使結構中心詞或功能語類詞,“把”就統(tǒng)治其后的所有的成分,那么“把”后面的名詞和動詞就應該被看作是一個成分。這在有些句子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例如:
(1)他把【門洗好】,【窗戶擦干凈了】。
但是,在其他“把”字句中,“把”和緊隨其后的名詞短語又組成一個成分,例如:
(2)【把這些菜】,你先切切。
(3)我【把他】打了。
因此,在“最簡探索”[12]之前的理論框架下,“把”也不可以被看作是中心詞或功能語類詞。至于最后一種看法,次動詞代表著漢語語法研究中一類特殊的動詞。這類詞最初是動詞,但隨著不斷的演變,逐漸失去了其動詞的屬性,例如:“使、讓”。
(4)他使我痛苦。
(5)他讓我痛苦。
(6)*他把我痛苦。
漢語中可接受例(4)、(5),而不能接受例(6)的表達。
因此,“把”不能被看作是次動詞。
那么,“把”應該屬于哪一類呢?在普遍語法,特別是最簡方案中語段理論的框架下,本文對“把”的屬性和“把”字句的句法結構重新做出分析。Chomsky指出普遍語法中存在三個核心功能語類,即“C、T、v”[12]。經(jīng)過論證,“把”不是這三個核心功能語類的任何一個,而是另外的一個非核心功能語類“Focus”?!癋ocus”與核心功能語類共同作用導致“把”字句的生成?!癋ocus”具有的特征是“把”字句生成的主要原因。
一、理論框架
Chomsky指出,內(nèi)在性語言由三部分組成,狹義句法部分(narrow syntax,簡稱NS)、語音部分以及語義部分。狹義句法中所產(chǎn)生的表達式經(jīng)移交(transfer)操作,被轉交給語音部分和語義部分作進一步處理。[13](P107)本文主要討論狹義句法部分。
隨著原則和參數(shù)研究的深入,Chomsky提出語言機制是如何巧妙設計以滿足外部系統(tǒng)所賦予的設計規(guī)范的這一問題。為回答此問題,Chomsky提出語言運算機制中存在著三個運算操作:合并(Merge),一致(Agree),移動(Move);詞項分為兩大類:實義語類和功能語類[14](P1)[15][16]。Chomsky提出,在最簡方案中核心功能語類(Core Functional Categories)為標句成分(C)、時態(tài)(T)和泛動詞(v);所有的核心功能語類都有形式特征,這些形式特征是不可解釋性的,是構成格一致和移位的根本原因。核心功能語類都具有EPP特征,要求一個名詞短語作為其標示語。“v”還需要一個名詞短語作為其外論元(External Argument)[12][13]。Chomsky強調(diào)要從生物語言學角度對內(nèi)在性語言進行研究,從最簡單性出發(fā),強調(diào)界面條件和運算效率;考慮到這些因素,Chomsky認為所有的句法操作必須在語段(phase)水平上進行,句法操作都是由語段中心語決定的,并將語段確定為語言機能的處理單位[15][16][17]。
在最簡方案框架內(nèi),基本的句子結構為[CP[TP[vP[VP]]]]?!癈P”和“vP”是語段,“TP”和“VP”不是語段。Chomsky指出,最優(yōu)運算要求句法推導要嚴格按照層級循環(huán)方式進行,經(jīng)過合并生成的某個階段,所構件的句法實體(syntactic object)被移交操作送往兩個界面,被移交的成分不能再參與接下來的運算,這樣的階段就是語段。語段應具有命題性,在語音和語義方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語義無解特征在語段內(nèi)必須得到賦值,語段必須能夠被移交。語段理論中必不可少的操作是合并。在語段的運算過程中,探針和目標的關系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探針和目標之間要建立一致關系,才能實施相關的句法操作:合并和移位。同時語段的運算過程又要遵循語段不可穿透性條件(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簡稱PIC)。一個語段的中心語的語域(語段中心語的補語)對于這個語段以外的探針來說是不可及的;但是中心語的標示語仍可被下一個語段的探針所探測到,可參與下一個語段的運算。“PIC”防止了語段外部的探針與語段內(nèi)部語域中的目標之間建立聯(lián)系,使探針的搜尋范圍受到了限制,使得運算得以高效運行[15][16][17]。
語言中還存在著不完美現(xiàn)象。其一就是異位現(xiàn)象(Dislocation Phenomenon)。最簡探索理論認為是不可解釋性特征引起的異位現(xiàn)象[12](P27)。在“把”字句中,“把”后面緊隨的名詞短語多數(shù)情況下是其后的動詞的邏輯賓語,但是其位置卻被提前,因此,在“把”字句中也存在著異位現(xiàn)象。研究就是要找到促使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可解釋性特征促成“把”后面的名詞短語異位的。
二、“Focus”的提出及特征
以上證明了以前的文獻中對“把”解釋的不確切性?!鞍选辈皇菍嵙x語類,那么能不能被看作是核心功能語類中的一個呢?如果不是,那么“把”應該是什么呢?
(一)“把”是否為核心功能語類?
1.“把”是否為“v”?
如果“把”是“v”,那么在運算過程中“把”就應該出現(xiàn)在“vP”的中心詞位置上。下面以句(3)為例,來說明這一過程。根據(jù)“v”含有的特征,通過合并、一致和移位,可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