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收集、整理了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韓國留學生的255條“把”字句偏誤語料,梳理出“把”字句的偏誤類型,將其分為“補語偏誤”等6種,并且根據(jù)“把”字句的15種句式,對這些偏誤句進行句式歸類,統(tǒng)計出每種句式偏誤的數(shù)量和頻率。進而從學習策略的角度,從補償策略、泛化策略、回避策略等幾個方面分析了韓國留學生在“把”字句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偏誤的原因。在分析過程中,本文也與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對比,認為韓國留學生在“把”字句習得中的最大問題仍然是回避。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建議在教師的教學對策中應(yīng)該采取鼓勵使用的態(tài)度,包括區(qū)別對待偏誤、多用隱性教學、避免“教學遷移”等方面。
關(guān)鍵詞:偏誤分析“把”字句漢語語法習得二語習得對外漢語教學一、引言
“把”字句是指在謂語動詞前頭用介詞“把”引出受事、對受事加以處置的一種主動句(黃伯榮、廖序東,2007)?!鞍选弊志涫菍n漢語教學的難點之一,也是韓國學生漢語習得中的一大困擾。就韓國留學生的表現(xiàn)而言,上課時似乎聽懂了,課后的練習也基本會做,但平時生活中卻仍然不會用“把”字句。
前人已對韓國留學生的“把”字句習得展開了一些研究。例如,林載浩(2001)曾針對韓國學生習得“把”字句的情況做了初步考察,并作了偏誤分析。李寶貴(2004)也對韓國留學生的“把”字句做了偏誤分析。金道榮(2010)則通過對韓國學生的實證調(diào)查,結(jié)合歷史文獻中的相關(guān)資料,對阿爾泰語法背景下的漢語“把”字句偏誤生成機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yīng)的教學對策。這些成果都為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礎(chǔ),但仍然需要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展開更多的研究。
本文利用北語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將其中收集的韓國學生的255條“把”字句偏誤進行分類和定量分析,并討論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
二、“把”字句偏誤的分類和統(tǒng)計
本文首先把255條偏誤句分為“把”字的“當用而不用”“不當用而用”和“其他”三大類,并得到其總體情況(見表1)。
表1:韓國留學生“把”字句偏誤總體情況表
類型數(shù)量比例(%)
當用而不用“把”8031.4
不當用而用“把”7027.4
其他*10541.2
總數(shù)255100
(*這一類指用了“把”字句,但出現(xiàn)語序不符合規(guī)范、遺漏必要成分等情況。)
從表1可見,當用而不用“把”的偏誤比例高達31.4%,不當用而用“把”的比例有27.4%,這兩類偏誤的比例(58.8%)占了全部偏誤句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韓國留學生在學習“把”字句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該用“把”,什么時候不該用“把”。這應(yīng)該是留學生在習得漢語“把”字句時的普遍問題。
在第一次分類的基礎(chǔ)上,本文對255個偏誤句進行了再次分類,分為補語偏誤、謂語偏誤、賓語偏誤、狀語偏誤、單純?nèi)薄鞍选本?、“讓”“使”誤用為“把”等六種偏誤類型。
1.補語偏誤:主要體現(xiàn)在動詞后缺少相應(yīng)的補語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把光桿動詞的偏誤也歸于這一類。如:
(1)我也[C]是想,怎么把病人{CC治人}殺呢{CJba}?
(2)一個最親的最愛的人在他[C]身旁十分痛苦地喊叫或要求把他殺{CJba}。
2.謂語偏誤:主要是用了不能充當“把”字句謂語的動詞或是缺少謂語動詞。如:
(3)我叫×××,今年把大學畢[C]業(yè)了{CJba}。
(4)那天開始我把書朋友{CJba}。
3.賓語偏誤:多體現(xiàn)在缺少賓語或賓語是不確定的成分。
(5)都變成推{CC托}給別人做{CC作}事的人了{CJba}。
(6)人在生活中會遇[B曹]到困難,那時候有的人把困難{CC難[B觀]}克服下來{CJba},另外一些人并不克服,甚至弄成自殺或走不好的路。
4.狀語偏誤:主要是出現(xiàn)在否定動詞、能愿動詞位置的錯誤。如:
(7)我們把這個問題不應(yīng)該輕視{CJba}。
(8)把抽完的煙不要扔在路上{CJba}。
5.單純?nèi)薄鞍选?。如?/p>
(9)我呢,[BC]過得很好,交了好多朋友,而且{CC2而}自己照顧得很好{CJba}。
(10)還有汽車的喇叭聲,隨時行路人嚇[B下]一跳特別是小孩子{CJba}。
6.“讓”“使”誤用為“把”。如:
(11)同樣,個人也通過這種人生的困難,更多地{CC的}訓煉自己,把自己成為堅強的一個人{CJba}。
(12)在這樣經(jīng)濟不景氣的時候,你們把我留學到中國了{CJba}。
對上述六種類型的偏誤統(tǒng)計見表2。
表2:韓國留學生“把”字句偏誤類型統(tǒng)計表
偏誤類型數(shù)量比例(%)
補語偏誤4919.2
謂語偏誤5421.2
賓語偏誤197.5
狀語偏誤3513.7
單純?nèi)薄鞍选?312.9
“讓”“使”誤用為“把 ”3312.9
無法分類 3212.6
總數(shù)255100
由表2可見,謂語偏誤和補語偏誤出現(xiàn)的比例是最大的,兩者占了全部偏誤的40%以上。
通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韓國留學生在使用“把”字句時,主要出現(xiàn)的是謂語和補語偏誤。
我們根據(jù)“把”字句不同句式,對收集到的語料進行句式分類,以便探求韓國學生在使用“把”字句時,出現(xiàn)最多的偏誤句式,也就是最難習得的句式。
李英、鄧小寧(2005)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將“把”字句總結(jié)劃分為15種句式,本文以此為基礎(chǔ),統(tǒng)計255個偏誤句在每種句式中出現(xiàn)的比例,并和針對母語者的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呂文華,2008)進行對照,以找出母語者中使用最頻繁而學習者中偏誤也是最多的“把”字句句式(見表3)。
表3:漢語母語者“把”字句句式使用頻率和韓國留學生“把”字句句式偏誤頻率對照表
句式呂文華(2008)(%)本文(%)
1. S +把 + N1 + V 在/給/到/向 + N2 27.822
2. S +把 + N1 + V 成/作 + N2 6.325
3. S +把 + N + V (一/了) V2.70.7
4. S +把 + N + V 了/著3.82.3
5. S +把 + N1 + V + N23.12.7
6. S +把 + N + V +時量補語1.1*0
7. S +把 + N + V +動量補語0.7
8. S +把 + N + V +結(jié)果補語23.37.8
9. S +把 + N + V +趨向補語19.97.4
10. S +把 + N + V +狀態(tài)補語3.5*1.6
11. S +把 + N + V +程度補語1.6
12. S +把 + N +給 + V +其他成分(多表示不如意)1.10
13. S +把 + N +一 V2.80
14. S +把 + N + AV (A =動詞前的修飾語)1.44.7
15. S +把 + N + V1.538
*李英、鄧小寧(2005)的第6、7類和第10、11類在呂文華(2008)中各歸為一類。
通過表3,我們可以看出,在母語者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句式在韓國留學生中出現(xiàn)的偏誤也較多,例如,句式1、2、8、9是母語者中出現(xiàn)最多的“把”字句,使用比例高達77%,也是韓國留學生中出現(xiàn)偏誤較多的四種句式,比例高達62%。
值得注意的是,句式15在母語者中僅占1.5%,而韓國留學生出現(xiàn)偏誤的竟占38%,遠遠領(lǐng)先于其他句式的偏誤。我們推測,這是由于韓國學生對動詞不加考慮直接用于“把”字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母語語序的影響。這一點下文還要詳細分析。
三、偏誤原因分析
對韓國留學生“把”字句偏誤出現(xiàn)的原因,我們認為可以從學習策略的角度加以分析,包括補償策略、泛化策略和回避策略等三個方面。
(一)補償策略
補償策略是指學習者借用母語的某個語法手段來幫助目的語的產(chǎn)出,一般表現(xiàn)為母語遷移。
1.韓語語序遷移
偏誤分析研究早已發(fā)現(xiàn),母語和目的語相似的地方有時反而更容易產(chǎn)生偏誤。漢語的基本語序是SVO,賓語一般位于謂語動詞的后面。但在“把”字句中,賓語的相對位置卻是在謂語動詞的前面。從“把”字句的形式上來看,就顯得和韓語的語序相同,而且“把”后的賓語和韓語的賓格名詞也有一定對應(yīng)關(guān)系,韓國學生就容易按照母語的語序,不顧“把”字句的限制條件,簡單加上一個“把”字,以為這就是“把”字句了,因而經(jīng)常出現(xiàn)“S+把+O+V”這樣的句式。這也是上文提到為什么句式15的偏誤出現(xiàn)比例最高的原因。如:
(13)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把死選擇的原因{CJba}。
2.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的劃分不同
漢語和韓語中對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的劃分并不是對應(yīng)的。韓語中表示存在、思考、所有等非動作性動詞是及物動詞,可以直接帶賓語,而漢語中卻不是。漢語“把”字句中的及物動詞只是對應(yīng)于韓語中動作性較強的動詞,并且對賓語有處置義,這樣的動詞才可以進入“把”字句。由于韓國學生很難判斷到底哪些漢語動詞是及物的、哪些算不及物的,就以韓語的劃分標準來使用漢語的動詞,因此造成大量的謂語偏誤。
(14)因為你們在世界上最了解我,把我心里所想的一切也都知道{CJba}。
3.韓語沒有補語
“把”字句的動詞一般不能單獨出現(xiàn),動詞后常有別的成分,比較典型的用法是加上表結(jié)果、趨向等的補語。但在韓語中,動詞位于句子的末尾,后面不可能再出現(xiàn)補語。韓語的狀語可以表示漢語補語所表達的意思,并且都位于謂語動詞之前,是S+O+()+V的語序。這樣一來,韓國學生在使用“把”字句時,如含有對動詞的修飾成分,就會采用狀語形式,而不采用補語形式,由此造成偏誤。例如:
(15)我愿意的工作就是導游,所以您公司[B可]把我招聘的話,你們[C]公司也是有利的{CJba}。
(二)泛化策略
“泛化”就是把目的語的一種語法規(guī)則無限擴大,用到其它不適合的句式中。韓國留學生大多是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的成年人。成年人的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強,善于對事物進行總結(jié)概括,表現(xiàn)在語言學習上,則是會總結(jié)出一套語言規(guī)則加以運用。由于學生自己總結(jié)的規(guī)則不完全正確,或?qū)⒗蠋熤v授的某些語法規(guī)則進行類推和泛用,無形中擴大了使用范圍。
1.否定句式的泛化
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韓國留學生首先習得“否定詞+動詞”這一漢語否定句的基本語序,然后會把這個規(guī)則泛化到“把”字否定句中,造成了否定詞的位置偏誤。
(16)把抽完的煙不要扔在路上{CJba}。
2.動詞功能的泛化
學生“把”字句習得中的謂語偏誤,主要是誤用了不適用于“把”字句的謂語動詞。根據(jù)限制條件,“把”字句中不能用不及物動詞、能愿動詞、關(guān)系動詞、一般心理動詞、存現(xiàn)動詞、判斷動詞、趨向動詞等作謂語,而學生往往會使用這些動詞做“把”字句的謂語,導致出現(xiàn)病句。這是因為學生將“‘把’字句由動詞構(gòu)成”這一認知泛化類推到所有的動詞。
(17)我覺的困難和挫折是把年輕人成為強者{CJba},所以我認為{CC以為}困難和挫折是所有的年輕人一定要經(jīng)歷{CC經(jīng)驗}的重要的事情。
這是由于學生把“成為”誤認為與“作為”是同樣的類型,從而產(chǎn)生偏誤。
3.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是指學生在使用目的語的過程中,因為對某一語音、某一詞語或某一句式把握不準,害怕出錯而采取的一種“避繁就簡、避難就易、避新就舊”的消極措施?;乇懿呗缘牟捎门c學習者的個性有關(guān),包括學習者個體的個性和學習者所屬民族的個性。一般認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的東亞人總體都是偏向內(nèi)斂的性格,面子觀較強,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更多地采用回避策略。上文統(tǒng)計中所發(fā)現(xiàn)的大量當用而不用“把”的偏誤,正是韓國留學生回避使用“把”字句的反映。
(18)現(xiàn)代人們追求的跟以前不太一樣,就是健康放在第一{CJba}。
對這種回避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我們在教學中也曾詢問韓國學生,他們的回應(yīng)是,“把”字句太難了,不知道用了對不對,所以干脆都不用。
金道榮(2010)在針對韓國學生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把”字句偏誤中,“泛用”占75.75%,而“回避”只占2.99%,微乎其微,因而認為“回避說”根據(jù)不足。然而,在本文的統(tǒng)計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用而不用“把”的比例高達31.4%,高于不當用而用“把”的比例(27.4%),是韓國留學生“把”字句習得的最大問題。所以,關(guān)于韓國留學生的回避問題,我們認為還得重新考慮,并予以足夠重視。
四、討論及教學建議
二語學習者在向目的語靠近的過程中,偏誤的出現(xiàn)是無可避免的。學習者學習二語的規(guī)則、利用已知規(guī)則來交際、出現(xiàn)偏誤、得到糾正并最終習得,這是每一個學習者的必經(jīng)過程。
我們認為,韓國留學生的“把”字句偏誤,反映了他們在習得過程中所采用的補償、泛化、回避等學習策略。其中的補償、泛化等策略屬于比較積極的策略,可以使學生在犯錯誤中進步;而回避則是一種消極策略,無疑將妨礙學生的進步。
根據(jù)本文的研究,回避是韓國學生“把”字句習得的最大問題。因此,在教學對策上,教師有必要對學生“把”字句的使用采取鼓勵的態(tài)度。
首先,教師應(yīng)該區(qū)別對待學生出現(xiàn)的各種偏誤。對那些出現(xiàn)概率大的偏誤,如上文提到的“把”字句的1、2、8、9這4個句式,教師要及時加以糾正,并進行重點講解。而對一些小概率偏誤的出現(xiàn),教師應(yīng)該適當容忍,不必“逢錯必糾”。否則,就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一用就錯”的感覺,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產(chǎn)生“不如不用”的想法,導致回避。
其次,教師應(yīng)該多采用隱性教學法。Ellis(2003)曾提出,最佳的教學方式就是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相結(jié)合?!敖虒W的策略性在于根據(jù)學生和所教語法項目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yīng)的教學方式”(周殿軍,2009)。“把”字句是漢語的常用句式之一,任何一個漢語母語者都能運用自如。但它恰恰又是漢語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在于其復雜性。對于“把”字句的使用范圍和限制條件,目前學術(shù)界仍然是眾說紛紜。教科書雖然歸納了4項特點或限制條件,卻仍免不了“一般”“常?!薄氨容^少見”“有時候”等等模糊表述。即使學生把這些條件背得滾瓜爛熟,也是很難掌握的。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是教師努力地進行講解,試圖把“把”字句的用法講清楚,但學生可能還是一頭霧水,或者似乎聽懂了,但還是不會用,因而在漢語交際中仍然予以回避。這就意味著,僅僅依靠課堂的顯性教學其實很難奏效。因此,教師應(yīng)從語言習得規(guī)律出發(fā),多采用有利于學生內(nèi)化漢語規(guī)則的隱性教學法,如“交際教學法”“支架式教學”等。
再次,教師應(yīng)該盡量避免出現(xiàn)“教學遷移”。盧磊(2007)曾分析了語言教學中的“教學遷移”,認為由于教師或教材的誤導,學生在具體使用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而出現(xiàn)錯誤。由于“把”字句的學習安排在一般的動詞謂語句之后,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把”字句,有的教材把“把”字句與帶賓語的動詞謂語句(即SVO句)相聯(lián)系,并在練習中安排了把主動賓句變成“把”字句和把“把”字句變成主動賓句的雙向練習。這時學生就會有這樣的困惑:既然“把”字句可以用主謂句來替換,那為什么還要學習“把”字句,學會主謂句就已經(jīng)足夠了。這樣,他們也會容易出現(xiàn)回避。
我們認為,以上對策如能多管齊下,將起到鼓勵韓國留學生減少回避或多用“把”字句,并在實際使用中習得“把”字句的功效。
參考文獻:
[1]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語義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
1995,(3).
[2]金道榮.論阿爾泰語法背景下的漢語“把”字句偏誤生成機制與
教學對策[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4]李寶貴.韓國留學生“把”字句偏誤分析[J].遼寧工學院學報,
2004,(10).
[5]李英,鄧小寧.“把”字句語法項目的選取與排序研究[J].語言
教學與研究,2005,(3).
[6]林載浩.韓國學生習得“把”字句情況的考察及偏誤分析[D].北
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盧磊.英語教學遷移的錯誤及對策[J].職業(yè)時空,2007,(13).
[8]呂文華.“把”字句的語義類型[J].漢語學習,1994,(4).
[9]呂文華.對外漢語教學語法探索[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2008.
[10]周殿軍.語法教學采用顯性教學法和隱性教學法的對比研究
[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11]Ellis.R.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沈麗麗 李柏令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