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作為一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然其在發(fā)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同時,字詞使用上的隔閡又給今人以閱讀上的障礙,往往使人不得其解。本文從《左傳》中“鄭伯侵陳”這一歷史事件所涉及的“惡之易也”和齊晉鞌之戰(zhàn)中的“三周華不注”入手,從文字、訓(xùn)詁、音韻等角度考釋“易”字之含義及假借用法,并得出“華不注”本為“花跗注”的典實。
關(guān)鍵詞:左傳惡之易華不注一、談“惡之易也”的“易”
《左傳·隱公六年》談及“鄭伯侵陳”這一歷史事件,在評價陳侯時,有這樣一段話:“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商書》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周任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p>
對于其中“惡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一句,杜預(yù)注曰:“言惡易長,如火焚原野,不可向近?!焙茱@然,在此杜預(yù)增一“長”字,將“易”看作“難易”之“易”,當“容易”講,即理解為“惡容易生長,就好像火(很容易)在原野上焚燒起來一樣,不能夠接近?!鼻也徽撛鲎纸饨?jīng),單考慮該處“易”作“容易”講,也與上下文語言環(huán)境不相合,邏輯不通。上文說“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之后引用了《商書》的這段話,下文又引周任之言:“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笨梢姡瑹o論是“如火之燎于原”,還是“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都是為了說明惡會使禍及于身而不可救,正如火之燎原而不可撲滅,亦如草之滋蔓而不可除。所以從整體來看,此處“易”并沒有“容易”的意思。除了“容易”這一常用義項,古漢語中“易”還經(jīng)常有“交換”“改變”等義項?!读H藺相如列傳》:“愿以十五城請易璧。”《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然而依次代入那些常見義項,都不能夠滿足本文語境的要求。那此處“易”究竟是何義?
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對“惡之易也”一句作過比較精彩的解釋,他首先引用其父王念孫的觀點,認為杜預(yù)是增字解經(jīng),“易”在此的解釋應(yīng)為“易者,延也。謂惡之蔓延也?!辈⑴e出大量文獻例證來證明:
《大雅·皇矣》篇“施于孫子?!编嵐{曰:“施,猶易也、延也?!薄稜栄拧罚骸榜Y,易也?!惫⒃唬骸跋嘌右?。”《盤庚》:“無俾易種于茲新邑。”謂延種于新邑也。《秦策》:“沒利于前而易患于后?!敝^延患于后也?!遏斦Z》:“譬之如疾,余恐易焉。”謂禍之相延,亦如疫厲之相延也。上文曰“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惡之延易,禍及于身而不可救,正如火之燎原而不可撲滅,故引《商書》以明之。惡之延易,亦如草之滋蔓而不可除,故又引周任之言“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亦是“除惡務(wù)盡,毋使滋蔓”之義也?!稏|觀漢記》載杜林疏曰:“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wù)去草焉,芟荑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闭 把右住敝x。
可見,王引之認為“易”是“延易、蔓延”之義,其論說嚴密,證據(jù)充分,也符合上下文語境。這一觀點得到了學(xué)界廣泛認可,筆者亦同意這種解釋。但“易”為何會有“蔓延”這一義項?具體是怎樣產(chǎn)生的?
《說文》認為“易”的本義是“蜥易”,“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羊益切?!倍斡癫米ⅲ骸耙妆掘嵋?,語言假借而難易之易出焉?!备鶕?jù)《說文》及段注,無法確定“易”作為“蔓延”義的語源。
推求更古的文字,《甲骨文字典》認為:“‘易’原字為,象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故會“賜予”之義,引申之而有“更易”之義,后省為,乃截取之部分而成。金文作,或省作,形、義皆與甲骨文略同。經(jīng)傳作“錫、賜”,皆后起字?!墩f文》所說形、義皆不確?!备鶕?jù)這一觀點,在甲骨文中,“易”字像一杯向另一杯中傾注酒的形狀,后來簡省為只剩下一個杯向外流出酒的形狀,最終又縱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簡省,失去原形,被訛化演變?yōu)椤耙住弊?。所以從字形的線索上來看,“易”的本義應(yīng)當是“賜予”,引申而有“變易”之“易”,假借而為“難易”之“易”。
對于“易”字形義來源的理解,學(xué)界仍存在很大分歧。但無論承認“易”的本義為“蜥易”還是“賜予”,都無法推求出其作為“蔓延”義的引申序列。
根據(jù)聲音上的相近和古文字字形,郭沫若曾提出“易是益的簡化”的觀點,如若該觀點成立,則通過“益”的詞義引申,是可以得出“蔓延”義的。但李孝定對此提出質(zhì)疑,認為兩字非但字義相差懸遠,形體也迥然不同,“易”古文字字形中水點向一側(cè)流出,而“益”古文字字形中水點是向上溢出。段玉裁在《水部》“溢”下云“器滿也”,可知“益”為自滿溢出,無外力作用,“易”則不同,水點既向一側(cè)流出,必是拿著容器注水無疑??梢姟耙住焙汀耙妗眱勺植o關(guān)聯(lián),關(guān)于“易”的“蔓延”義項的引申推測再次被推翻。
還存在另一種假設(shè),即認為“易”的“蔓延”義項是假借義。那么具備該義的本字在哪里?
學(xué)者趙平安在《釋易與匜——兼釋史喪尊》一文中對“易”字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他認為“易”字應(yīng)當是“匜”的分化字。從形體上來看,“易”是截取“匜”的一部分形體而來,從聲音上來看,二者古音相通,“匜”從也得聲,古漢語中作為聲符的易、也可以互換,如《說文》“,或從也聲”“舓,或從也”。從意義上來看,前面已提到“易”在古文字中的常用義項為“賜予”,而該義正是從“匜”引申出來的。匜為注水器,故有“給予”義,引申而有“賜予”義。因為二者在形、音、義上都有著如此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可判斷是分化關(guān)系。之后,趙平安在論及史喪尊“孫子其永匜”一例時,認為“孫子其永匜”就是“孫子其永施”,也就是“孫子其永延”的意思。這是“匜”假為“施”?!洞笱拧せ室印菲笆┯趯O子?!编嵐{曰:“施,猶易也、延也。”楊筠如注《尚書》:“易,當讀為施?!对姟ず稳怂埂贰倚囊滓病俄n詩》作‘施’,是其證矣。《魯語》‘譬之如疾,余恐易焉’,易亦謂施?!边@是“易”假為“施”?!痘茨献印ば迍?wù)訓(xùn)》“名施后世?!弊ⅲ骸笆?,延也?!薄肚f子·在宥》“夫施及三王?!薄夺屛摹芬拮ⅲ骸笆右??!薄读凶印ぬ烊稹贰笆┘爸蓍?。”《釋文》:“施,延也?!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施即延之假借。”
由此可知,“易”與“匜”相通,讀為“施”,“施”是“延”的假借,所以“易”的“蔓延”義項來源于“延”,是假借義。
二、“華不注”考釋
《左傳·成公二年》描寫了一場有名的戰(zhàn)役——齊晉鞌之戰(zhàn),戰(zhàn)爭地點在今山東濟南附近,對戰(zhàn)爭過程寫到:“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杜預(yù)注:“華不注,山名?!标懙旅饕嘤幸袅x“○華,如字,又戶化反。注,之住反?!币陨辖忉?,注釋易懂,拼讀通曉。并無不可理解之處,但此處引起人興趣的是山的名稱,此山緣何名為“華不注”?其名稱背后有何理據(jù)?
根據(jù)地理上的考證,《左傳》中的華不注山今名華山,在今濟南市郊東北部,位于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素以奇秀著稱。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對該山有過描述:“單椒秀澤,不連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根據(jù)史料記載,古代華不注山周圍全為水域,唐代時四周水域稱“蓮子湖”,北宋以前又稱“鵲山湖”。
對于濟南華山的古名為何叫“華不注”這一問題,生活于附近的老百姓通常會給出這樣一個通俗的解釋:“華不注”即“花骨朵”的諧音。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從城中遠眺,華不注山確實有花骨朵之形貌,再考慮到古時山的周圍全部是湖水,那么平地拔起的華不注山,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亭亭玉立在湖水之中么?這種觀點也有詩文為證,李白在《古風(fēng)五十首》的第二十首中描寫華不注山時寫道:“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贝嗽娬前焉奖扔鞒闪司G翠的芙蓉,即荷花骨朵之貌。
然而,說“華不注”取名源自“花骨朵”的諧音,以上所給出的證據(jù)并不充分。首先,華不注山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呈現(xiàn)不同的形態(tài),遠眺所見并不一定是花骨朵之貌;其次,從上古音的角度考察,“華不注”是否與“花骨朵”諧音值得商榷。
“華”,陸德明的音義是“華,如字,又戶化反”。“華,如字”,讀本音,用本義,則讀作“huā”,是“花”的古字,上古音在曉母,魚部,平聲;“戶化反”則又讀作“huà”,字同“崋”,上古音在匣母,魚部,平聲?!叭缱帧?,則與今日“花”讀音相同,若“戶化反”,則可以論證:匣母、曉母發(fā)音部位相同,是旁紐,又都為魚部,疊韻,可以看作聲音相近。
“不”,陸德明音義中并未給出注音,可見當時是讀作了最為平常的入聲?!队碡曞F指》卷十五也引《元和志》,“華不注一名華山,在歷城縣東北十五里,‘不’讀如字 ?!薄安弧?,查《上古音手冊》,屬幫母,之部;“骨”,上古音在見母,物部。聲音相差甚遠,既不雙聲也不疊韻。
“注”,陸德明的音義是“注,之住反”,查《上古音手冊》,在章母,侯部;“朵”,在“花骨朵”這一短語中,山東方言發(fā)音實為“花骨嘟”,“嘟”上古音在端母,魚部。章母與端母是準雙聲,侯部與魚部是旁轉(zhuǎn),聲音相近。
“華”與“花”,“注”與“朵(嘟)”上古音確實相近,但“不”與“骨”聲音上則相差較遠。
由此可見,“華不注”是“花骨朵”諧音的解釋不甚合理,兩者并不能一一對照。至于究竟該作何解釋,古代已經(jīng)有許多學(xué)者進行了探討。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華不注”實為“花跗注”。如《五禮通考》卷二百八,“華不注。成二年,晉逐齊侯,三周華不注。杜注山名。華不注山在濟南府城東北十五里,下有華泉。伏琛云:不音跗,與詩‘鄂不韡韡’之‘不’同,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著于水云?!狈〈苏f,影響甚大,后世多以之為至論。下面即從“華”“不”“注”各字入手,看這一說法合理與否。
“華不注”中的“華”即今天的“花”,兩者是母字與分化字的關(guān)系,“華”字繁體寫作“華”,異體字為“蕐”,是一個會意字,其本義就是“花”。先秦古籍中的“花”大多寫作“華”,比如《詩經(jīng)》中“唐棣之華,曷不肅雝”“何彼秾矣,華如桃李”“山有扶蘇,隰有荷華”等句中的“華”字皆作“花”解。
“華不注”中的“不”字當解作“跗”或“柎”?!磅啤币簟癴ū”,指“花萼、花托”,南朝齊·沈約《郊居賦》“銜素蕊于青跗”一句中的“跗”字即如此。又有“柎”字,亦音“fū”,字的本義也是指“花萼、花蒂”,《山海經(jīng)》卷二《西山經(jīng)》“有木焉,員葉而白柎,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一句中的“柎”即是如此。按照錢大昕的理論,古無輕唇,今讀作“fū”的“跗”或“柎”在上古應(yīng)是幫母,與 “不”音同音近?!对娊?jīng)·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鄭玄箋即以“鄂”為“萼”,以“不”為“跗”,謂“古聲同,相借也”。
《春秋左氏傳注疏》卷十四考證:傳曰:“常棣之華,鄂不韡韡”。注:“不韡韡”言“韡韡”。按詩鄭箋曰:“不”當作“跗”,音芳于反,言華下有鄂,鄂下有跗。與毛傳解不同。杜注蓋從傳不從箋也。按:“不”字本花趺,象形,蓋古“趺”字,古人以鄂不不字為實字用者甚多,如顏真卿“文鄂不照乎棣華,龍驥驤乎云路”之類是也。
《毛詩稽古編》卷九對此亦有說辭:“鄂不韡韡”鄭讀“不”為“柎”,訓(xùn)“鄂足”。今皆以王肅讀入聲。案:《說文》,“不”,甫久切,然箋云:古聲“不”“ 柎”同則補久切,其后矣,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不與敷夫”協(xié)韻亦作柎,音也,又甫鳩切。陶靖節(jié)《酬劉柴桑》詩,“不與周秋疇游”,韻協(xié)是也,孫愐《唐韻》始有分勿切,讀與弗同。內(nèi)典“不”也作此音矣。近世并讀逋骨切,蓋始於溫公指掌圖,而孫炎《示兒編》、陳正敏《遯齊閑覽》皆祖其說。黃公《紹韻》遂收入二沃韻,於是不字有甫鳩、甫久、分勿、逋骨四切,而柎音雖最古,反驚俗矣。鄭夾漈云,“不”本“鄂不”之“不”,音趺,因音借為可不之不,音否。因義借為不可之不,音弗。斯言良是楊用修《丹鉛總錄》論“鄂不”之義,引“華不注山”“馀不谿”證之尤為詳確。
《丹鉛余録——總録》卷二也確有此證:“不注”,左傳成公二年,晉郤克戰(zhàn)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相傳讀“不”字俱作“卜”音,伏琛齊記引虞摯畿服經(jīng),“不,跗。如詩‘萼不韡韡’之‘不’,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華跗之注于水”,其說甚異而有征。又按《水經(jīng)注》云:“華不注山,單椒秀澤,孤峰刺天,青崖翠發(fā),望同點黛?!薄毒庞蛑尽吩疲骸按竺骱A不注山,如在水中?!崩钐自姡骸拔粑矣锡R都,登華不注峰,茲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北戎饺?,蓋因華不之名也。以數(shù)說互證之,伏氏音不為跗信矣。
楊慎此說,比伏琛之說影響更大。自此以后,學(xué)者在論及“華不注”的音義時皆引楊慎此說。
顧炎武在《山東考古錄》中的“華不注解”條下的注解即是引伏琛之說或楊慎之論。華不注,伏琛《三齊記》云:“不,音跗,讀如《詩》‘鄂不韡韡’之不,謂花蒂也?!毖源松焦滦?,如花跗之注于水也。按,《詩箋》云:“承華者鄂,不當作跗。鄂,足也?!薄妒琛吩疲骸叭A下有鄂,鄂下有跗”也。古音不跗同。《左傳·成公十六年》:“有韎韋之跗注。”注云:“韎韋,戎服,若袴,而屬于跗,與袴通?!薄妒琛吩疲骸白匝韵露⒂谀_?!碑斒枪湃擞写苏Z耳。
關(guān)于“不”“跗”“柎”三字的關(guān)系,《詩識名解》卷十五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鄭氏謂承華者曰“鄂”,按:“鄂”同“萼”,古通用。曹憲訓(xùn)為花苞是也。說文引詩亦作“萼”。……鄭氏謂“不”字當作“柎”字,柎乃鄂足,此語確不可易。何元子引《韻會小補》云:“萼,花蕊也,不,花蒂也?!庇帧蹲髠鳌贰叭A不注”山,伏琛齊記引虞摯《畿服經(jīng)》作“柎”,言此山孤秀如華柎之注于水,其讀入聲者誤也。又通作“趺”,亦作“跗”,楊用修云束皙詩:“白華朱萼、白華絳趺?!碧迫艘嘤屑t萼青趺之句,皆可證。又來斯行云:郤至衣襪韋之跗注,雜問志作“襪韋之不注”,可見“柎”“跗”“不”三字皆作通用,按此,引據(jù)皆確備,錄其說存考。
此外,《詩疑辨證》卷四、《虞東學(xué)詩》卷六、《春秋地名考略》等皆確證了這一說法,認為“華不注”中“不”為“跗”或“柎”是合理的。
“華不注”中的“注”字,歷來典籍中并未對此字提出過異議,在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其讀音和字義也大致相同,故在此不作討論。
綜上所述,“華不注”實際上是“花跗注”或“花柎注”,“華”即“花”,“不”即“跗”或“柎”,山名“華不注”,意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王士禛“花萼跗明水”(《秋日游華不注》)、高宅旸“昔聞華不注,跗萼銜千重”(《望華不注》)等詩句也皆證明了“華不注”本為“花跗注”這一典實。
參考文獻:
[1][唐]孔穎達.左傳正義[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
[2][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清]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清]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6][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
[8]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趙平安.釋易與匜——兼釋史喪尊[J].考古與文物,1993,
(3).
[10]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趙明麗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