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元曲的初步研究,確定仍在山東聊城方言中使用的元曲詞語,解釋其含義,并且舉聊城方言的例子為證,為聊城方言的深入研究做一些基礎的工作。
關鍵詞:戲劇元曲聊城方言古代一、引言
戲劇是中國中古時代文學樣式的代表,萌于唐宋,興盛于元代。它根植于民間,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它的語言豐富多彩,忠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口語面貌。但是由于它不被當時的正統(tǒng)文人重視,對它的研究較少。本文把元曲與聊城方言結合起來進行思考研究。
語言隨著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發(fā)展而發(fā)展,消亡而消亡。元代早已滅亡,元曲也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是元曲中使用過的詞語并沒有完全消失,有不少詞語仍然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它們的詞義、詞性都沒有變化,這反映了語言的繼承性和穩(wěn)固性。把這些詞語找出來,并加以歸納研究,對方言詞的來源、變化軌跡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所依據(jù)的元曲,以元代雜劇為主,偶有元散套、小令。先找出它的出處、釋義,然后以今天的聊城方言的用例互相印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所列出的某些聊城方言詞在山東其它地區(qū)也流行。
二、元曲中的聊城方言例釋
1.漢子《墻頭馬上》四[醉春風]白:“這個漢子不達時務,你這里立地,我家去也?!?/p>
《合汗衫》一[混江龍]白:“兀那漢子,你那里人氏?姓甚名誰?因什么倒在這大雪里?你說一遍,老夫是聽咱。”
漢子:成年男子之謂。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這是誰家的漢子?在這里割麥子。
2.好生《雙赴夢》三[耍孩兒]:“直取了汗上才還國,不殺了賊臣不講和。若是都拿了,好生的將護,省可里拖磨?!?/p>
《單刀會》四[攪箏琶]:“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別?!?/p>
好生:好好的。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你好生照看你妹妹。
3.耗散《范張雞黍》三[后庭花]:“可惜耗散了風云氣,沉埋了經(jīng)濟手?!?/p>
《兒女團圓》二[南呂一枝花]:“這些時典賣了我些南畝田,耗散了中庭麥。”
耗散:耗損、耗費。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3)快把這些東西都包起來,免得耗散了。
4.合氣《東坡夢》一[后庭花]:“多謝學士,師父合氣了。那學士老爺說道:有酒有肉我便吃,無酒無肉我回舟中去也?!?/p>
《瀟湘雨》四[笑和尚]白:“怎么我這眼連跳又跳的?想是老夫人又來合氣了?!?/p>
合氣:斗氣、惹氣。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4)自己玩自己的,不要跟他合氣。
5.合該《冤家債主》一[仙呂點將唇]:“濁骨凡胎,遞生人海,三十載,也是我緣分合該。”
《飛刀對箭》四、白:“你賴他的功勞,本合該斬首,饒你頂上一刀?!?/p>
合該:應該,理應如此。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5)這也合該那家伙倒霉。
6.荷包《黃粱夢》一[后庭花]白:“我十年苦志,一舉成名,是荷包里東西。”
《舉案齊眉》一[勝葫蘆]白:“這馬舍得官,是他荷包兒盛著的?!?/p>
荷包:隨身攜帶的小口袋,也可以指縫在身上的小口袋。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6)他荷包里裝的全是錢。
7.黑閣落《薦福碑》一[鵲踏枝]:“我左右來無一個去處,天也!則索黑閣落里韞匣藏諸。”
《西廂記》二本三折[喬牌兒]:“老夫轉關兒沒定奪,啞謎兒怎猜破,黑閣落甜話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p>
黑閣落:房屋等角落的黑暗處。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7)你看,那間房子黑閣落里有什么?現(xiàn)在多寫作“旮旯”,意思完全相同。
8.忽的《金線池》三[普天樂]:“說什么人歡慶,引得些鴛鴦兒交頭和鳴;忽的見了,慍的面赤,兜得心痛?!?/p>
《麗春堂》一[勝葫蘆]:“忽的呵弓開秋月,撲的呵箭飛金電,脫的呵馬過似飛熊?!?/p>
忽的:忽然、突然。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8)我們正走著,忽的從旁邊的樹叢里竄出來一條狗。
9.囫圇《青衫淚》三《梅花酒》:“那單來正昏睡,囫圇課你拿只,江茶引我抬起?!?/p>
《燕青博魚》二[醉扶歸]:“把我這設口樣囫圇的淺盆,可早是打一條通長瑩?!?/p>
囫圇:整個兒。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9)他把一只雞囫圇個的吞下去了。
10.胡亂《竇娥冤》四[喬牌兒]:“則見他疑心兒胡亂猜?!?/p>
《對玉梳》二[滾繡球]白:“孩兒,胡亂留下柳茂英,得些錢鈔,等咱做些盤纏?!?/p>
胡亂:隨便。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0)他胡亂吃了幾口飯,便去工作了。
11.胡纏《風光好》四[哨遍]:“(陶谷云:)我那里見你來?休得胡纏!”
《留鞋記》四[太平令]:“唬得我手腳兒兢兢戰(zhàn)戰(zhàn),魂魄靈怎敢胡纏?”
胡纏:無理糾纏。聊城方言與元曲同。也說成胡攪蠻纏。如:
(11)你已經(jīng)沒有希望了,不要在這里胡纏了。
12.花花太歲《望江亭》二、詩云:“花花太歲為第一,浪子喪門事無對;普天無處不聞名,則我是權豪勢宦?lián)P衙內。”
《燕青博魚》一、詩云:“花花太歲我為最,浪子喪門事無對;滿城百姓盡聞名,喚做有權有勢揚衙內?!?/p>
花花太歲:“太歲”本指木星,古人認為它是兇星?;ɑㄌ珰q比喻那些不務正業(yè)、無惡不作的紈绔子弟。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2)那幫家伙就是花花太歲,什么壞事都干。
13.畫卯《勘頭巾》二[牧羊關]白:“與你一個假限,休來衙門畫卯?!?/p>
《還牢末》一[天下樂]:“我畫卯呵來的早,他請?zhí)t(yī)直這般遲?!?/p>
畫卯:古代官署規(guī)定卯時(上午五到七時)上班簽到,酉時(下午五到七時)簽退,稱之為“畫卯”“畫酉”?,F(xiàn)在聊城方言多用來指到單位或其他地方報到,有時也指到某一個地方逗留一小會就回來。聊城方言也說“點卯”。如:
(13)我到那兒畫個卯就回來。
14.話靶《酷寒亭》一[賺煞尾]:“但見的都將你做話靶。”
《紅梨花》一[后庭花]:“爭奈我是女孩兒家,做這一場話靶,可不的被傍人活笑殺?!?/p>
話靶:即話把(話吧),話柄。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別讓人抓住話靶。聊城方言的話靶還有“話題”的意思。如:
(14)不要接我的話靶!
15.懷耽《虎頭牌》三[攪箏琶]白:“俺兩口兒歲不會十月懷耽,也會三年乳哺,也會煨干就濕,咽苦吐甘,可怎生免他頂上一刀?!?/p>
《趙氏孤兒》五[幺篇]:“你則那三年乳哺會無曠,可不勝懷耽十月時光?”
懷耽:懷胎、懷孕。聊城方言與元曲同。聊城方言也說“懷帶”,與“懷耽”一音之轉。如:
(15)她已經(jīng)懷耽六個月了,還下地干活。
16.犇《三戰(zhàn)呂布》一白:“畫戟金冠戰(zhàn)馬犇,征袍鎧甲帶獅蠻?!?/p>
《陳倉路》楔[幺篇]:“我這里耀武揚威戰(zhàn)馬犇,殺的他上嶺登山下水灘?!?/p>
犇:奔,指牲口狂奔。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6)他們家的牛犇了。
17.黃花女兒《竇娥冤》一[賺殺]白:“這歪刺骨便是黃花女兒,剛剛扯的一把,也不消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p>
黃花女兒:處女?;蛘哒f黃花閨女。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7)別看人家是黃花女兒,她可能干啦。
18.豁地《拜月亭》一[后庭花]:“每常我聽得綽的說個女婿,我早豁地離了座位,悄地低了咽頭,藴地紅了面皮。”
《單鞭奪槊》一[混江龍]:“他可也幾會見忽的旗展,豁地門開?!?/p>
豁地:忽然的,突然地,指動作迅速突然。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8)那狗豁地從旁邊竄出來。
19.積攢《怨家債主》四[得勝令]白:“積攢下五個花銀?!?/p>
《東堂老》楔白:“想老夫幼年間做商賈,早起晚眠,積攢成這家業(yè)。”
積攢:積聚。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19)這些年,他積攢了不少東西。
20.急留骨碌《燕青博魚》二[油葫蘆]:“我則見五個鏝兒乞丟磕塔穩(wěn),更和一個字兒急留骨碌滾。”
《氣英布》三[道和]:“看沙場血浸橫尸首,只殺的馬頭前急留骨碌亂滾滾死死死死人頭?!?/p>
急留骨碌:形容動作迅速。聊城方言與元曲同。聊城方言也說“急里骨碌”。如:
(20)早晨剛六點,他就急留骨碌地起來了。
21.計較《藍采和》二[賀新郎]白:“今日我生辰,我是壽星,不和你計較?!?/p>
計較:爭論、爭辯。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1)我們快走吧,不要跟他計較。
22.家《救風塵》一白:“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
《西廂記》三本二折[四邊靜]:“怕人家調犯,早共晚夫人見些破綻,你我何安?”
家:元曲里用法較多,①人稱尾助詞;②助詞,相當于“地”“兒”等字;③相當于“然”;④相當于“人”。聊城方言與元曲的①義同。如:
(22)這是我們自家的房子。
23.家計《東堂老》楔、白:“老夫一生辛勤,掙這個銅斗二家計。”
《神奴兒》一、白:“你每日則是貪酒,不理家計。”
家計:家庭生計。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3)李四家很窮,家計不好。
24.家活《破窯記》二[倘秀才]白:“有我丈人、丈母來到這里,要他女孩家去,他不肯去也,將我家活都打碎了?!?/p>
《劉弘嫁婢》一[醉中天]白:“你有什么家活搬不了?先把那破床抬出去!”
家活:家具、用具。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4)壞蛋來了,快操家活!
25.毽子《薦福碑》一[金盞兒]:“一個個拴縛著紙毽子,一個個畫悶葫蘆?!?/p>
《紫泥宣》四、白:“我們正在賬房里踢毽子耍子兒?!?/p>
毽子:一種玩具。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5)他們正在那里玩毽子。
26.耩《遇上皇》一[寄生草]:“者么為經(jīng)紀,做貨郎,使牛做豆將田耩?!?/p>
《遇上皇》一[金盞兒]:“你教我住村舍、伴芒郎,養(yǎng)皮袋住村坊,每日價風吹日炙將田耩?!?/p>
耩:用播種的耬播種。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6)一家人正在地里耩地。
27.糨《朱砂擔》三[倘秀才]白:“這一宗是個開洗糨鋪的,把人的好衣服或是洗白?!?/p>
《太平樂府》[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xiāng)]:“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裝大戶?!?/p>
糨:洗衣服時,用面湯或者米湯浸泡衣服以便使它干后變硬的操作方法。聊城方言與元曲同(現(xiàn)在北方農(nóng)村由于不再自己織布,所以很少有人使用此法)。如:
(27)他母親正在家里糨洗衣服。
28.強《后庭花》一[油葫蘆]白:“你看這糟頭則是強嘴?!?/p>
《岳陽樓》四[沉醉東風]白:“你不要強,和你告官去來!”
強:強詞奪理。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8)這是你的錯,你為什么還要強。
29.交杯《連環(huán)計》三[叨叨令]白:“李儒,后堂中開宴!我與夫人吃交杯酒去來?!?/p>
《蕭淑蘭》四[刮地風]白:“月朗天晴,香清燈璨,歌舞吹彈,正好交杯歡盞?!?/p>
交杯:新郎新娘互換酒杯飲酒。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29)新郎新娘正在喝交杯酒。
30.叫化子《曲江地》三[耍孩兒]白:“你看這等錦繡幃翡翠屏,是留得叫花子睡的?”
《灰闌記》一[天下樂]白:“呀!怎么我家解典庫門首,立著個叫花子?!?/p>
叫化子:乞丐。聊城方言與元曲同。如:
(30)那邊來了一個叫花子,不要干糧,專要錢。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元曲的初步研究,確定元曲中的部分方言詞語今天仍在山東聊城方言中的使用情況,以期幫助我們更準確地理解這些詞語的詞義。
參考文獻:
[1]顧學頡,王學奇.元曲釋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2]張鶴泉.聊城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楊希英廣州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文學院51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