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生成語法為例,對現有的若干種語言研究方法進行層次上的分類討論。主要觀點是:1.應該突出一個作用,即語言研究方法的重要性;2.要理清兩個分支,即在不同語言觀下的描寫和解釋兩大語言學派分支;3.必須明確三個概念,即語言觀、語言研究觀和語言研究方法;4.要立足于三個層次,即哲學層次、邏輯學層次及實際操作層次來認識語言研究方法。
關鍵詞:語言觀研究方法歸納演繹一、語言觀、語言研究觀和語言研究方法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語言觀、語言研究觀和語言研究方法這三個概念。
“語言觀”由“世界觀”派生而來,也可稱為“語言哲學觀”,指的是語言研究者對“語言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看法?!耙簿褪钦Z言研究者對他的研究對象——語言的本體存在方式,由于采取了某些特定的觀察角度之后所做出的基本假設。”①例如:功能語言學派認為語言是交際工具;結構主義語言學派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能記、所記結合而成的符號系統;生成語法派認為語言是無限的句子集,是人類先天具有的區(qū)別于動物的語言官能的體現。
有什么樣的語言觀,就意味著有什么樣的語言研究觀。語言研究觀是從語言觀推導出來的。
語言研究觀是如何看待語言研究的問題,包括語言的研究對象、研究目標,研究的切入點,研究的方法等。
語言研究方法是人們在觀察、分析、探求語言現象本質和規(guī)律時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于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于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中,所以對研究方法的分類目前很難有完全統一的認識。我們認為語言研究方法至少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哲學層面上的語言研究方法,例如:經驗論、唯理論、懷疑論、實證主義、規(guī)范主義、實用主義等;第二層,邏輯學層面上的語言研究模式,例如:歸納法、演繹法、對比法、比較法等;第三層,語言學中在對具體現象作處理分析時所采用的技術手段、操作程序或分析技巧,例如:替換、刪除、添加、移位等。
語言觀、語言研究觀和語言研究方法三者之間有著什么關系呢?
首先,在哲學層面上,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觀。不同的世界觀決定著不同的方法論。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研究者們在不同的語言觀影響下會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語言觀首先決定了語言研究觀。語言研究觀是如何看待語言研究的問題,這其中就包括了語言的研究方法。因為各種語言觀凸顯的側面不同,所以運用的方法也會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即一種方法有可能在這種語言觀下著重使用,而在另外一種語言觀的影響下只起到驗證或補充作用。
我們認為,語言研究方法是有層次的,從高到低至少可以分為哲學層面、邏輯學層面和實際操作層面,且較高層次的方法特征決定著較低層次的方法特征,低層次方法只是高層次方法的細化或某一特征的凸顯。針對語言研究方法的三個層次,我們想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生成語法為例來作一下闡述。
二、哲學層面上的語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層級上,第一層自然是哲學層面上的語言研究方法論。例如:經驗論、唯理論、懷疑論、實證主義、規(guī)范主義、實用主義等。結構主義語言學在哲學上的方法論主要是經驗論。經驗論者認為,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是由外界的刺激產生的,可以根據以條件反射為基礎的刺激——反應行為習慣來解釋。所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認為經驗是人的一切語言知識的唯一來源,語言研究的對象首先應該是語言符號系統本身,是真實的語料,語言是一連串刺激和反應的行為。所以,他們主要依靠真實語料來驗證結論的正確性。而生成語法在方法論上主要是唯理論。唯理論認為,人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識是從先天的、無可否認的“自明之理”出發(fā),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得到的。在生成語法者看來,人的大腦中存有天生的語言習得機制,是這種機制使得人區(qū)別于不會說話的動物。因為有這個機制,所以人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語言,而動物沒有天生的機制,即使對它們做再多的語言刺激也不可能使其說話。所以,生成語法家往往依靠心理現實性(即“內省”)的方式來驗證結論的正確性。
三、邏輯層面上的研究方法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操作模式是歸納,重在描寫、分析語言事實;生成語法主要的操作模式是演繹,偏重于演繹和綜合,重視理性的作用,建構理論體系以及解釋對語言事實。這里之所以說“主要的操作模式”,是因為二者在使用各自主要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還采用其它的研究方法。比如,結構主義語言學也可以運用演繹法,生成語法也可以運用歸納法。生成語法學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先對一種語言現象作出假設性解釋,然后再在擴大語料范圍的前提下,依據語感以及各種操作手段對該假設進行驗證(test)。若假設得到驗證,則可被作為新的假設賴以構建的基礎;否則的話,要么否決該假設,并以新的假設替換之,要么對原有的假設進行修正,并再次展開驗證過程。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先收集語料,進行觀察,通過對比和比較的方法提煉出語言單位和語言規(guī)則。生成語法的研究模式則是先對大腦中的語言機制提出假設,建立理論模型,再用心理現實性來驗證。我們可以看到,兩者都使用比較法和對比法。結構主義語言學利用劃分出來單位的分布不同進行對比,例如對同樣的語音環(huán)境中進行不同音素的替換,看是否會起到區(qū)別詞的作用,這實質上是在不改變意義的前提下,對兩種音素的對比,從而概括出音位,成為劃分音位的第一原則——“對立原則”;生成語法中應用對比的方法主要體現在建立“最小差異對”,將合乎語法和不合語法的結構進行對照,以便準確、快速地找到語言材料的關鍵特征,進而提出合理的假設與解釋。
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們把各種具有相同的差別的單位歸為一類時,他們運用的是比較法,也就是將各種差別特征進行比較,歸納出有相同差別特征的為一類;而生成語法中比較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對兩種或多種不同語言的現象進行比較,提出解釋,從而發(fā)現各種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他們總是先對其中一門語言的語法現象進行充分描寫,然后再與其他語言的語法現象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哪些特性是各種語言所共有的,將這些特性組成普遍語法中的原則部分;同時,他們還會確定哪些特性是個別語言所特有的,并將這些特性組成普遍語法中的參數部分。
四、操作層面上的研究方法
結構主義語言學將語言看成是一個“結構”。所謂“結構”,即可以切分,有規(guī)則的整體。他們運用切分、等同、分類等方法來分析語言。切分面臨怎么切分,在哪里切分的問題。這里,又用了替換和對比的方法,目標是找出最小的單位。等同是把一個個切分出來的單位確定出“位”和“素”。分類是將眾多已經確認好的單位,按照其分布的特征或者形態(tài)的特征歸入一類,這里又用了替換和互補分布的方法。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哈里斯指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分支——描寫語言學的工作程序,主要就是對替換手段的反復運用,以達到確定音位、語素等單位,歸并語素、形式類等目的。哈里斯在“位”和“素”的基礎上,將“位”觀念貫徹到語法研究中,提出了核心句到非核心句的變換分析方法。他將“變換”定義為結構不同的等價序列之間的替換。為了得到結構不同而語義等價的序列,他運用了四個分析手段:替換、刪除、添加、移位。生成語法很好地繼承了替換、刪除、添加、移位,但除了移位,其他的都成為測試手段。我們認為,各個層面上的方法實際上都是相互貫通的。如生成語法中的“理論逼近法”,實際就是邏輯層面演繹法的重復使用;再如結構主義語言學操作層面上“替換”,實質就是邏輯層面對比法的實現,和生成語法中的“最小差異對”是一致的。
五、語言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而方法論也會影響世界觀。這也說明了語言研究方法對語言觀的確定有著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以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同,這會進而影響人們對語言這個對象的看法。面對一種語言現象,語言研究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方法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思維的邏輯是否嚴密,甚至會影響到結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例如有些學者認為,結構主義語言學中分布和替換這種分析方法存在著不少弊病。因為要進行分布分析的前提是單位已經劃分好了,而按照分布分析法,單位又是依靠分析、替換得出來的。這就是說,分布、替換取決于單位,單位又取決于分布、替換,存在著循環(huán)論證的問題。同樣的語言現象,可能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對我們來說,從事語言研究,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嚴密的邏輯思維以及嚴格的操作方法,這樣才更有利于我們進行科學探索,還原語言最本真的面貌,找出語言最本質的規(guī)律。
本文受到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李大勤先生所授“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啟發(fā),特此感謝!
注釋:
①劉大為.我們需要怎樣的語言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5,(3).
參考文獻:
[1]岑運強.語言學基礎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2]陳保亞.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9.
[3]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4]桂詩春,寧春巖.語言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社,1997.
[5]寧春巖.什么是生成語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1.
[6]溫賓利.當代句法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7]徐志民.歐美語言學簡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8]張紹杰.語言研究與語言研究方法[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6,(5).
(朱瑋北京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100024;董業(yè)鐸河北承德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06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