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嚴復的“信、達、雅”翻譯原則已提出一百余年。翻譯界對“雅”的標準爭論不斷,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認為這一理論已經(jīng)過時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本文通過分析嚴復翻譯原則的提出背景,解釋“雅”的內(nèi)涵意義,闡明這一原則的重要性?!把拧钡睦碚摬⑽催^時,只是需要譯者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其解讀,動態(tài)地理解“雅”的內(nèi)涵。
關鍵詞:理解 "翻譯 "翻譯標準 "動態(tài) "雅
一、引言
中國的翻譯研究由來已久,從西漢末期的絲綢之路到如今的全球化發(fā)展,從起初的《詩經(jīng)》翻譯到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翻譯在中國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翻譯策略和方法也存在差異。在漢朝,譯作多以佛經(jīng)翻譯為主,翻譯方法主要是直譯。清末民國初年,社會面臨巨大變革,為引進西方先進翻譯思想,大量的西方作品的譯作問世,在這個時期,翻譯家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思想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到現(xiàn)代,中國翻譯理論中較為重要的理論當屬林語堂的“忠順美”,傅雷先生的“神似理論”以及錢鐘書的“化境”思想,但這些理論基本是在嚴復“信、達、雅”翻譯思想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影響力較有限。
縱觀整個中國翻譯發(fā)展史,一直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翻譯準則,久而久之,嚴復“信、達、雅”的翻譯思想就成為翻譯界的金科玉律。然而,經(jīng)過近百年的歷史發(fā)展,再加上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頻繁,很多先進的西方翻譯理論被引入中國,一些人開始質疑嚴復的翻譯三原則是否仍然能為人受用。本文認為嚴復先生的翻譯理論既然能在翻譯界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不應該輕易地予以否定,而應以發(fā)展的眼光重新解讀。
二、嚴復“信、達、雅”翻譯思想的提出
嚴復“信、達、雅”翻譯思想的提出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清朝末年,中國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無法招架,盡管有一些有志之士主張維新,力求變革,但對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已是回天乏術。資本主義的入侵帶來了眾多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大量的西方作品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當然,中國在尋求變革之路的過程中也開始逐漸接觸西方文化。嚴復作為當時最主要的翻譯家,大量翻譯介紹資產(chǎn)階級學術著作,宣傳民主科學思想。他翻譯的《天演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譯見解。在《天演論·譯例言》中嚴復寫道: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g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本文……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于心。則下筆抒詞,自然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于共喻,則當前后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jīng)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
后人將嚴復的翻譯思想概括為“信、達、雅”。“信”指意義不背離原文,即譯文要準確,不歪曲,不遺漏,也不要隨意增減;“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時選用的詞語要得體,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簡明優(yōu)雅。嚴復并沒有對“信、達、雅”的翻譯思想作進一步的解釋,所以大家對這一翻譯思想一直存在爭議。譯作要遵從原作思想,做到行文流暢、通俗易懂,這兩點無可厚非,而對嚴復“雅”的概念,翻譯界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這也是大家對嚴復翻譯思想爭論的焦點所在。
三、“雅”的內(nèi)涵
“雅”即“文雅”,是指譯文要措辭恰當,文體合適,給人以審美享受,體現(xiàn)出譯本的文學和藝術價值。當然,“雅”的實現(xiàn)要基于“信”和“達”的基礎。例如:
(1)Capri is a gaunt rock of austere outline, bathed in a deep blue sea; but its vineyards, green and smiling, give it a soft and easy grace. It is friendly, remote and debonair.(By William S. Maugham)
譯文1:卡普里島是一塊并不吸引人,有一個平淡輪廓的巖石,坐落在深藍色的海洋里。但是它的葡萄園卻是綠得可愛,好像在微笑,給海島增添了一種溫柔舒適的姿色,卡普里島是友善的,它地處遙遠,卻景色宜人。
譯文2:卡普里島在深藍色的大海中,遠遠望去仿佛是一塊樸實無華的荒涼巖石,但島上蔥郁的葡萄園卻仿佛在向世人微笑,為這個海島增添了幾分溫柔寧靜的姿色??ㄆ绽飴u遠離塵囂,但卻景色宜人,使人備感親切。
這一段文字是對卡普里島景色的描寫,為文學作品。雖然上述兩則譯文都準確地翻譯出了原文的含義,但很明顯譯文2更具文采,讀起來給人以美的享受。在翻譯“It is friendly, remote and debonair.”時,譯文2調(diào)整了三個形容詞的順序,使得表達更符合漢語行文習慣。
(2)Your signature on this form authorizes the pathologist to use his or her discretion in disposing of any member, organ or other tissue removed from your person during the operation or procedure set forth above.
譯文1:您在本表上的簽名會授權病理學家可自己決定處理在手術或醫(yī)療過程中從您身上取得的肢體,器官以及其他組織。
譯文2:您的簽名將授權病理學家全權處理在上述手術或醫(yī)療過程中從您身上切除的肢體,器官以及其他組織。
這是某大學附屬醫(yī)院跟病人簽訂的協(xié)議,屬于法律文件,應當有特殊的文體形式。在翻譯這類文體時,譯者就不能講究文雅,而是要選擇對應的文體風格,使得譯文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本格式。
四、翻譯界對“雅”的兩種片面理解
一直以來,翻譯界對嚴復“雅”的理解爭論不斷,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認為嚴復主張譯文要古雅,采用漢以前的句法、文體,其二,雅俗如何對立,即原文不雅,譯文是否該雅。
其實,這兩種理解都是片面的。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嚴復“信、達、雅”三原則的提出不是作為翻譯標準,只是他在翻譯《天演論》時得出的翻譯感悟,可以說,是他翻譯這部作品時所采用方法的總結。嚴復確實提出“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但今人在理解這句話時一定不能偏離當時的時代背景及社會環(huán)境。王佐良在評論嚴復時曾經(jīng)指出:“嚴復之所以選擇漢以前的字法、句法,也不只是從語言或風格著眼的?!碑敃r的舊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僅憑他一己之力無濟于事,所以嚴復想到要將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引進中國就必須讓更多的人對其了解,所以他將譯作的受眾群體瞄向了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他們接受過教育,思想覺悟高,更傾向接受先進思想?!八麖氖路g是有目的的,即要吸引士大夫們的注意……雅是嚴復的招徠術”(林璋,2003:3)。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嚴復會在天演論這部書的翻譯過程中采用之前的文法結構,但不表明嚴復提倡所有文章的翻譯都要如此。
很多人對嚴復提出的“雅”有異議,就是疑惑是不是所有的文章翻譯都應該保持譯文文雅、典雅。這里的“雅”不能單純地等同于“古雅、文雅”。“雅”是嚴復對譯文風格的要求。原文是不是能很好地被譯入語讀者接受,很大程度取決于譯者的譯文是否風格明確、思想突出。一篇合格的譯文應該保持原作的風姿神韻,注重修辭,出神入化,給讀者帶來與原文同樣的藝術美感?!把拧?,同時也可以賦予“典雅”的意思,特指譯文的體裁、結構和修辭特點構成的整體效果與原著相一致,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形式,也就是再現(xiàn)符合原文的語言風格(袁志廣,2001:34~35),即譯文應和原文保持一樣的感染力和行文效果。原文不雅是原作者為反映人物性格時代背景所作的特意安排,如若改成文雅翻譯豈不失信于原文?嚴復提出譯文要“雅”是基于譯文忠于原文,通順暢達這一基礎,“信、達、雅”三者絕不能有所孤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確保譯文忠實于原文,只有譯文達到前兩個標準才可以追求“雅”,棄“信”與“達”不顧,一味追求譯文文雅,這樣的譯文絕不可以算是成功的譯文,這就是嚴復所說的“信達而外,求其爾雅”。與此同時,譯者不能只為表達順暢而不顧譯文的文體風格,好似大拼盤一樣將原文的對應譯文“碼盤上桌”,毫無美感而言。翻譯其實是譯者對原文思想的重新整理,是譯者對原作思想的真實再現(xiàn),但絕不是簡單的字字對應。
尤金·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體系中曾提到過“功能對等”,既要盡量再現(xiàn)原文語言功能和內(nèi)容,又要照顧譯文讀者,使譯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一樣理解和欣賞原文。他認為翻譯的主體首先是內(nèi)容,其次是意義,再者是風格,所以文體風格也十分重要,不能隨意改變,否則就是失信于原文。泰勒在他的翻譯三原則中也明確指出,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與原作屬于同一性質,也就是譯文要保持與原文相同的文體風格。由此可見,“雅”所代表的文體風格仍然是譯者翻譯的重點,“信、達、雅”三者缺一不可。
五、動態(tài)地理解嚴復翻譯三原則中的“雅”
嚴復翻譯標準的提出距現(xiàn)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雅”的提出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但今人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對其分析。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在重新審視嚴復的翻譯原則時,一定要以發(fā)展的眼光重新解讀,賦予它全新的時代內(nèi)涵,動態(tài)地予以理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譯文的“雅”呢?著名學者劉宓慶指出:“對翻譯來說,為了把握和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特別是反映出原作家的寫作風格,我們應該:第一,注重學習,著手在翻譯以前對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道路,方法以及作品的時代背景有一個深刻了解;第二,注重分析,分析作家在這個作品中如何使用語言體現(xiàn)他的個人風格;第三,注重調(diào)整,真正做到文隨其體,話隨其人。”(劉宓慶,1998:589)
六、結語
翻譯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要求頗高的工作。翻譯包括理解和表達,大多數(shù)譯者對理解原文并沒有什么困難,但在表達上卻差異明顯,這也成為區(qū)分譯者能力高低的標志。一名優(yōu)秀的譯者除了可以準確翻譯出原文的含義,還可以真實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同時不失原文風采,給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相同的感官體驗。忠于原文的表達固然重要,但翻譯的主體不應只是文字,文體風格的翻譯同樣重要。翻譯的最終受眾是譯語讀者,相信一篇行文流暢,語言優(yōu)美的文章會更受讀者的歡迎。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應只注重追求“信”和“達”,“雅”同樣重要,這一點譯者應在翻譯實踐中多加注意。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典籍英譯研究”[項目編號:12C009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嚴復.天演論[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0.
[2]http://baike.so.com/doc/5897034.html.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4]黃銀亞.如何正確理解嚴復三字理論中的雅[J].考試周刊,2009,(19):19~20.
[5]王言.論嚴復翻譯原則中的“雅”[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1,(4):117~118.
(張茜 李延林 "湖南長沙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