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課程是高職高專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核心課程,培養(yǎng)和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能力是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的必備條件之一。修辭翻譯在現(xiàn)有的翻譯專著和教材中很少涉及,但在社會生活中類似的材料使用非常廣泛。本文從《德國特別報道》漢譯實例入手,旨在更好地為高職翻譯教學服務。
關鍵詞:修辭 "德國特別報道 "漢譯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要求高職教師傳授英語翻譯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全面嚴格的翻譯基本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翻譯的能力,逐步達到在英語翻譯方面準確與流利相結(jié)合。然而,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高職高專學生在畢業(yè)時的英語翻譯水平遠遠沒有達到《大綱》要求,這就暴露出高職英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jīng)濟發(fā)展步伐的加快,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有必要在修辭用語翻譯層面加強研究。本文試圖分析高職翻譯教學中修辭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修辭與修辭翻譯法
“修辭”(figure of speech;rhetoric)這個詞,最早見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一語中。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修,飾也。辭,訟也?!蓖醯麓涸凇缎揶o學詞典》中給修辭的定義為:修辭是對言語進行加工、修飾和調(diào)整,以達到最佳交際效果的活動。是交際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依賴語言環(huán)境,從語言體系中選擇恰當?shù)恼Z言手段,組成適切的話語。(王德春,1987)
英漢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在修辭的種類上也不盡相同。漢語中多運用各種修辭方法表情達意,以求達到語言生動形象、悅耳動聽的效果。而英語中的主要修辭手法除常用的比喻、擬人、夸張外,較為常用的還有疊言、雙關、頭韻、擬聲等??梢?,兩種語言都充分利用修辭來增加語言的豐富表達,且在很多情況下,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修辭思維和表達方式。當然,由于東西方的歷史和文化及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兩者在修辭格的結(jié)構(gòu)、詞匯的搭配和運用范圍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很有必要認識并了解英漢兩種語言修辭格式的異同,找出兩者各自的特點,并研究修辭表達在翻譯時的處理方法。
2002年,馮慶華從翻譯的角度把修辭格劃分為“可譯、難譯、不能譯”三類,指出對修辭格中這三類“應采取恰當?shù)?、最接近原文的處理方法,使原文中音、形、義的修辭效果盡可能完美地傳達到譯文中去?!保T慶華,2002:151)
本文以漢譯《德國特別報道》(A special report on Germany)為例,談談上述修辭翻譯方法在修辭翻譯與轉(zhuǎn)換中的應用。
二、直譯
直譯法是指當原文中的表達和漢語的表達方式接近或相同時采取的翻譯方法,在用詞和辭格上與原文保持一致,以保留源語的修辭文化色彩。
(1)原文:It removed the oddity of a separate East Germany,a thor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s flesh.
譯文:德國的統(tǒng)一消除了分裂時期的那個古怪的東德,這相當于拔掉了聯(lián)邦德國的肉中刺。
原文中“a thorn in the Federal Republic’s flesh”,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解釋為:“If you describe someone or something as a thorn in your side or a thorn in your flesh, you mean that they are a continuous problem to you or annoy you.”其字面意思和修辭意義與漢語的表達極為接近,均表示“比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因此可直譯為“聯(lián)邦德國的肉中刺”,以保留原文的意象。翻譯此種與漢語表達完全接近的習語可采用直譯中的套譯法,也稱絕對直譯法。
(2)原文:Within ten years the region will be short of 60000 workers,7500 of them engineers,the soul of the Mittelstand.
譯文:其中作為德國中小企業(yè)靈魂的工程師缺口將達到7500人。
譯文中的“德國中小企業(yè)靈魂”與原文中的“the soul of the Mittelstand.”在修辭上均用了比喻中的暗喻,用 “靈魂”比喻“工程師”,強調(diào)了工程師對于德國中小企業(yè)的重要性,且本體在原文和譯文中均出現(xiàn),用詞也基本相同,很好地體現(xiàn)了譯文的“信”。
(3)原文:Agenda 2010,the handiwork of a left-wing coalition of Social Democrats and Greens in 1998~2005 led by Gerhard Schr?der,tried to tackle many of Germany’s economic maladies.
譯文:《2010議程》,1998年到2005年間由施羅德領導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組成的左翼聯(lián)盟的成果,曾嘗試解決眾多德國經(jīng)濟頑疾。
由于表達方式的相似,譯文中的“經(jīng)濟頑疾”與原文中的“economic maladies”完全對應,都使用了本體不出現(xiàn)的暗喻,指的是德國經(jīng)濟的重大問題,譯文在意象上忠于原文,用詞準確、簡練,體現(xiàn)了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影響之深。
(4)原文:Green tech is a broad and slippery concept.
譯文:綠色科技是一個寬泛而模糊的概念。
“Green”在這里是借代,指的是具有環(huán)保概念的技術和產(chǎn)品,由于漢語讀者對“綠色”類詞匯的逐漸熟悉,因此這里保留了原有的修辭格和詞匯,也保留了原句的結(jié)構(gòu),使用了譚的直移法。
(5)原文:Let’s have a party
譯文:讓我們來個派對
(6)原文:Germany may not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headlong rush into consumption that caused the imbalances but,says Thomas Mayer,Deutsche Bank’s chief economist,“we were caterers to the party.”
譯文:德國可能無需對盲目消費所導致貿(mào)易失衡負責,但德國銀行的首席經(jīng)濟學家托馬斯·邁爾認為,“我們是派對的組織者?!?/p>
例(5)和例(6)中,“party”一詞,可譯成“聚會”,也可用音譯的方法,譯為“派對”,保留了原來的比喻,也保留了原詞匯,從而保留了差異,在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更加活潑,與整篇文章的風格更吻合。
三、意譯
意譯法是指當漢英語中許多修辭格和表達方法不能完全對等時,利用意義上對等的術語來翻譯。
(7)原文:Germany may not need another abrupt shake-up.It no longer suffers from an arthritic labour market,an obese state or a suffocating tax burden.
譯文:德國也許并不需要另一場激烈的變革。它不再受到勞動力市場臃腫、國家政府機構(gòu)龐大和稅務超負荷等問題的困擾。
原文中的“arthritic”字面意思為“關節(jié)炎的”,說明了某部位的腫大,原文和譯文均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將勞動力市場比作人體,翻譯時在用詞上稍作調(diào)整,在翻譯時將“arthritic”譯為勞動力市場的“臃腫”,取得意義上的對等,表達更貼切。
(8)原文:Wag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were set in sector-wide negotiations that allowed individual firms little scope for variation,tying employers’ hands.
譯文:工資和工作條件由各行業(yè)協(xié)商而定,企業(yè)幾乎沒有更改的余地,雇主們束手束腳。
原文中的 “tying employers’ hands”,意思是“綁住雇主們的手”。這里使用的是暗喻,把各行業(yè)協(xié)商決定的工資和工作條件方面的規(guī)定比喻成繩索,但喻體不出現(xiàn)。譯文中用了更熟悉的表達“束手束腳”,意義上實現(xiàn)了對等,讀起來也更瑯瑯上口。
(9)原文:Green tech could create 1m new jobs by 2020.“This is a good and growing story,”says Roland Berger’s Torsten Henzelmann.
譯文:綠色科技在2020年可為德國創(chuàng)造一百萬個新就業(yè)崗位。“好戲開演了!”,羅蘭說。
“This is a good and growing story”是個暗喻,將綠色科技為德國新增工作崗位的事實比喻成一個故事,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因此取其對等習慣用語“好戲開演了”,采用了改換喻體的意譯法,修辭格相同,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語言特色。
(10)原文:Workers in western Germany were already scrambling to compete with more flexible eastern Germans and cheap labour on Germany’s doorstep in central Europe,and Agenda 2010 increased the pressure.
譯文:德國西部的工人正摩拳擦掌準備與更溫順的德國東部工人,甚至和德國門口的中歐廉價勞工爭奪崗位了,《2010議程》進一步增加了這種壓力。
原文中的“scrambling”字面意思是“(為了得到某物而瘋狂地)爭奪”,用了“夸張”的手法,形象地表達出了西部德國工人對待競爭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這里采取了柔化處理,在保留原意和原修辭格的情況下,譯為“摩拳擦掌”,讀起來一樣生動形象,且文字可讀性更強。
(11)原文:The economic recovery is still shaky and,if it lasts,will be followed by years of fiscal belttightening.
譯文:經(jīng)濟復蘇還不牢固,如果目前狀況持續(xù)下去,未來若干年的財政將捉襟見肘。
“belttightening”指的是財政上要“縮緊褲腰帶”,修辭上使用了擬人的方法,讀起來過于口語化,因此改為“捉襟見肘”,原修辭方法得以保留,但表達上更書面一些,更符合新聞報道比較嚴肅的語言特點。
(12)原文:Solidarity among people is disappearing from the new east Germany,Mrs Kr?mer thinks:“It has become a society with sharp elbows.”
譯文:人與人之間的團結(jié)從新東德不復存在??巳R默女士認為,“社會上人們越來越不擇手段。”
“with sharp elbows”直譯為“尖利的手肘”,采用了暗喻手法,本體是指人與人之間不能真誠相待,往往暗藏陰謀,利用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的事實,由于漢語中沒有類似的表達,直譯過來必定造成讀者的誤解,閱讀障礙,因此意譯為“不擇手段”。句式結(jié)構(gòu)上也作了一定的調(diào)整,但譯文和原文表達的意象基本一致。
四、綜合法
綜合法是指當遇到某些難譯或不能譯的辭格時所采用的翻譯方法,包括“直譯加意譯、直譯加注和意譯加注、換格法”等在內(nèi)的一種或多種譯法的綜合運用。
(13)原文:“THIS is what we love,”exclaims Jan Stefan Roell,presenting an intricately worked ingot of gleaming steel as though it were a piece of jewellery.
譯文:“這是我們的寶貝”,簡·斯蒂芬·勒爾驚嘆道。他視如珍寶般捧出一塊閃閃發(fā)亮、精心加工的鐵錠。
此處原文的第一句“THIS is what we love”譯為“這是我們的寶貝”,譯文中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屬于意譯的一種,原文中的“as though it were a piece of jewellery”修辭格為夸張,意為“好像它是一塊珍寶”,譯文也使用了相同的辭格,在用詞上基本對等,基本屬于直譯,總得來看這句話,使用的是直譯加意譯的方法,也是綜合法的一類,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也完全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風格。
(14)原文:Venture capital had a late and inauspicious start,just before the dotcom bubble burst in 2000,which stunted its subsequent growth.
譯文:風險投資在德國才剛剛起步,2000年網(wǎng)絡泡沫就開始破裂,因此開場不順。而網(wǎng)絡泡沫的破裂使得其日后的發(fā)展更加困難。
原文中的“the dotcom bubble burst”和譯文中的“網(wǎng)絡泡沫就開始破裂”都采用了本體不出現(xiàn)的暗喻,且在兩種語言中的含義基本一致,因此采用了直譯的方法,但在第二句中又使用了重復的手法,強調(diào)了給風險投資帶來困難的罪魁禍首是“網(wǎng)絡泡沫”,因此屬于活譯的方法,即綜合法的一類。
(15)原文:Crisis-prone members of the euro zone could cure their woes by becoming more like Germany,many Germans think.
譯文:很多德國人認為,歐元區(qū)內(nèi)可能發(fā)生經(jīng)濟危機的國家也可以通過德國化來療傷。
譯文中的“療傷”在修辭格和用詞上和原文中的“cure their woes”基本保持了一致,都使用了擬人,表達既生動又形象,反映出了歐元區(qū)內(nèi)國家在經(jīng)濟危機中受到了很嚴重的打擊。原文中的“becoming more like Germany”譯為“德國化”則是采用意譯的方法,使用了一種已廣為漢語讀者所接受和使用的“……化”的動詞,因此對該源語的翻譯方法是直譯加意譯的綜合應用,也就是譚載喜所說的“活譯法”,可歸為綜合法。
(16)原文:Slowly but surely
譯文1:有條不紊,堅定不移
譯文2:慢,但堅定
譯文3:步伐緩慢,步履堅定
原文使用了尾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表現(xiàn)出德國改革的進程雖緩慢,但信心很足,語言雖簡潔,但無論在“音”“形”還是在“意”上均體現(xiàn)得很到位,文字處理具有相當?shù)乃囆g性。而具有這一效果的原文很難找到“音、形、意”上完全對等的相應漢語表達,譯文1讀起來有些對仗,注重了形式上的部分對等,但“有條不紊”和原文“slowly”還是有些出入;譯文2實現(xiàn)了“意”上的完全對等,但無法再現(xiàn)原文的修辭效果,在“形”上不能實現(xiàn)對等,應屬于很好的意譯;譯文3“步伐緩慢,步履堅定”,既在意義與原文基本接近,也考慮到了原文的“形”,在這里采用了換格法,取得了頭韻的修辭效果,實現(xiàn)了功能上的對等。
(17)原文:Older and wiser
譯文:姜還是老的辣
原文使用了尾韻的修辭格,可直譯為“更老更聰明”,但讀起來過于口語化,失去了原文的意象,因此這里采用換格法,在譯文中使用了比喻,譯為“姜還是老的辣”,將“姜”比喻成“人”。姜越老越辣,人也越老越聰明,生動地體現(xiàn)了原文的意義。此種翻譯方法可歸為彌補法,也是綜合法的一種很好運用。
五、結(jié)語
總體來看,《德國特別報道》(A special report on Germany)使用了較多的修辭語言。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把這些精練傳神的語言轉(zhuǎn)換成對等的目的語,是需要譯者動一番腦筋的。翻譯與語言學習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缺乏對原文的透徹理解和良好的母語基礎,便無法寫出自然貼切的譯文。要真正做到在兩種語言中自由穿梭,不能滿足于只言片語的對等翻譯,必須經(jīng)常關注兩種語言的異同,以求表述的統(tǒng)一。
翻譯語言轉(zhuǎn)換,也是文化交流,不僅要求譯者具備運用兩種語言的能力,而且要熟悉兩種文化,力求做到傳達信息準確,譯文言簡意賅。在翻譯此類文字特色鮮明的新聞報道時,尤其應達到與原文功能上的對等,要讓目的語讀者也能體驗到相同的閱讀樂趣。翻譯能力的強弱與學習者所處的環(huán)境、初學時的年齡、學習的氛圍、學習者的態(tài)度、目標乃至性格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從量變到質(zhì)變,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王德春.修辭學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http://www.economist.com/node/15641069/15640999/15641021/15641033.
[4]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5]王蓮生.論歸化策略在漢譯蘭德公司報道中的運用[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
[6]王蓮生.《小婦人》兩個漢譯本比較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6).
(王蓮生 "江蘇江陰 江陰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21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