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離合詞是漢語語言學領(lǐng)域研究的重要問題。學界對它的研究經(jīng)歷了從純現(xiàn)代漢語領(lǐng)域的探索到結(jié)合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以及語法規(guī)范的研究這一過程,今后也必將繼續(xù)作為一個重要議題而存在。本文將對這一研究過程進行初步綜述。
關(guān)鍵詞:離合詞 "對外漢語教學 "中文信息處理
“離合詞”也稱作“離子化、短語詞、詞組詞、最小述賓結(jié)構(gòu)、粘連詞組/短語、可分詞”等,是指“漢語里有一種AB組合,中間可插進別的成分,A與B可離可合,是為‘離合詞’?!彪x合詞是語言學界一個特殊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它既不符合詞的概念,也不符合詞組的概念。半個世紀以來,離合詞一直被看作是現(xiàn)代漢語領(lǐng)域中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語言學領(lǐng)域離合詞研究綜述
(一)階段變化脈絡
1.離合詞概念的提出(20世紀50~70年代)
王力(1944)最早提及離合詞這種現(xiàn)象。林漢達(1953)也關(guān)注到了這個問題。但首次提出“離合詞”概念的是陸志韋(1957):“合起來是一個詞;在同形式的結(jié)構(gòu)里,兩段分開了,就是兩個詞?!?/p>
這一階段,學者們傾向于用“擴展法”或類似于“擴展法”的方法來判定離合詞。此間,呂叔湘(1959,1979)先后兩次對“離合”這一說法提出異議,但并沒有引起其他學者的廣泛注意。
2.80年代的進一步研究
前一階段,離合詞的研究主要是在論文或?qū)V斜簧婕?,?0年代初才開始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現(xiàn)象加以深入研究。
張寶敏(1981)第一個以離合詞為題發(fā)表研究專文,而李清華(1983)和趙金銘(1984)奠定了離合詞研究的基礎(chǔ)。此外還有劉月華、史有為等人的研究。
此時,對離合詞的研究范圍已經(jīng)開始擴大,涉及定性分析、結(jié)構(gòu)分析、教學等問題,但還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等領(lǐng)域的現(xiàn)實需要推動了學界對離合詞的超前關(guān)注。
這一階段學術(shù)界對離合詞的歸屬問題重新進行了思考,如:趙淑華(1996),李大忠(1996),柯彼德(1990),史有為(1992)。還有從漢語教學方面進行的研究,如楊慶蕙(1995),饒勤(1997),呂文華(1999),周上之(2000),沈懷興(2002),丁勇(2002),韓明(2003),劉春梅(2004),范妍南(2007)。并有結(jié)合信息處理而來的探索,有俞士汶等(1996),王海峰等(1999),王會琴(2008)等。
(二)對離合詞語法性質(zhì)的研究
1.詞與短語(詞組)
王力(1944)談到“詞”和“短語”的界限問題時,以“插入法”來判定二者的區(qū)別:凡兩個字的中間還可以插進別的字者,就是短語,否則就是單詞。短語即詞組。
朱德熙從語素的角度著手,認為可以把“理發(fā)”這類詞看成詞,把擴展以后的格式(“理了個發(fā)”“理不理發(fā)”)看成詞組。
張滌華、胡裕樹編著的《漢語語法修辭詞典》中指出:“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單一性,但結(jié)構(gòu)上有時可以分開或擴展的語素的組合——這類詞合則為一,離則為二,即合的時候是一個詞,分開的時候是一個短語?!背帧半x則為短語,合則為詞”的研究者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了。
呂叔湘(1979)從詞匯的角度,認定“睡覺”“打仗”等為一個詞,可是從語法的角度認為“不得不認為這些組合是短語?!彼鲝埌堰@種例子歸入短語。
離合詞是集詞和詞組于一身的語言單位,缺乏統(tǒng)一的語法特征,不能因為它具有詞的特征就認為是詞。李大忠(1996)認為“在漢語中實際存在著的,不是詞,就是詞組,根本就沒有‘離合詞’的存在形式。……我認為最好把能擴展的,即能插入其他成分的動賓格都看成是詞組,而不看作詞?!?/p>
周上之(2001)也持有相同觀點,認為不能把離合詞歸入詞,“離詞的性質(zhì)就否定它兼有的詞組的功能?!贝送膺€有劉大為(1998)等人持這一觀點。
趙淑華和張寶林(1996)認為,“離合詞是詞,不是短語,但它又可以擴展,不同于一般的詞,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詞?!彼麄兲岢隽舜_定離合詞的六條標準,而且在研究和教學中可操作性強。所以“離合詞是一種特殊的詞”這種說法反映了在一定時期內(nèi)諸多學者的共識。
葛本儀也認為離合詞是詞,但指的是某些經(jīng)常被拆開使用的詞。以這種觀點,“象牙——象的牙”“牛奶——牛的奶”這種少數(shù)的可以擴展的組合體沒有被列入離合詞范圍內(nèi)。
此外,也有既不認為是詞也不認為是短語(詞組)的論調(diào)。史有為(1983)認為它是“臨近詞的特殊短語”,洪篤仁(1957)提出“詞化詞組”說,劉月華(1983)的“凝固得很緊的動賓短語”的說法,柯彼德(1990)將它稱為“最小述賓結(jié)構(gòu)”,史有為(1992)提出“中間狀態(tài)成分”說,王用源(2004)從“離”與“合”兩種形式是兩個不同的事物著手,背向提出“組合詞”說等等。
黃、廖本《現(xiàn)代漢語》對詞的定義是: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啊毩⑦\用’是指能夠單說或單用”。筆者認為,所謂離合詞,首先應該肯定它是詞,口語或書面語中我們都可以單說、單用,諸如“理發(fā)”“寫字”這樣的詞。但不同于普通詞的是,這種詞可以拆開使用,“理個什么樣的發(fā)”“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變化后這種詞似乎成了短語。然而,與其認為后者是前者的變體,是詞的變體,不如就把后者當成短語,讓詞與短語分開。當然,這樣或許會對對外漢語教學帶來困難,關(guān)于這個問題,下文將會進行解釋。有個問題需要指出,對于“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我們更容易看出的是“寫”與“毛筆字”的動賓搭配,而不是“寫字”的拆開形式。
2.離合詞與詞組詞
同樣都是擴展,胡明揚將這類詞又進行了分類。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是離合詞,比如:“白紙、大樹,車燈,看見”,這些詞插入成分后意義不改變,只是插入的詞很有限,如“的、得、不”。而有的詞,如“唱歌、洗澡、寫字、理發(fā)、散步”,它們不僅可以擴展,而且擴展形式還非常自由,從而有了詞組的特征,因而被定義為“詞組詞”。
這一定義照顧到了一般意義上的離合詞被“離”后的特征,因而有一定的科學性。
胡明揚還說‘離合詞’和‘詞組詞’是在形式上或人們的感覺上像詞,但在結(jié)構(gòu)的組合性和意義的搭配性上又接近詞組的特殊語匯單位。
3.其它分類
林漢達(1953)在“離合詞”這一概念確立前就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這樣一種組合,并把它命名為“結(jié)合動詞”,認為它“是由動詞和附加語形成”的,后面的“附加語”是動詞的“自身受詞”。然而“結(jié)合動詞”的說法并沒有流行開來。
張壽康《略論漢語構(gòu)詞法》(1957)中論證了動賓式結(jié)構(gòu),提出合起來是“離合動詞”的觀點。
(三)對離合詞的界定標準——擴展法的研究
擴展法的實質(zhì)是根據(jù)語言成分結(jié)合的緊密程度來確定詞和非詞的界限。以擴展法為依據(jù)進行詞與非詞的區(qū)分成為離合說的理論基礎(chǔ)。這種看法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得到認可。黃伯榮、廖序東、胡明揚等在高校語言學教材中都采用了這種方法進行詞與短語的區(qū)分。胡明揚的區(qū)分方法在上文已談過,此處不再贅述。
黃伯榮、廖序東二人對擴展法的闡述沒有涉及離合詞,只是基于“最小的”一點,從能不能獨立運用區(qū)別了詞與短語,顯然他們把一般意義上的離合詞分為兩部分討論?!邦^痛”,在“這件事,我很頭痛”中不能擴展,是一個詞;在“我今天頭真痛”中由于被擴展了,便成了短語。
宋玉柱從“詞是最小的,能夠自由運用的,形體和意義都固定化的造句單位”這一定義出發(fā),點明自由詞組可以擴展,而詞不能。這是不是從另一方面否定了用擴展法來辨析離合詞呢?比如:白菜≠白的菜,因為詞有固定化的、特定的意義,而非所構(gòu)成的字的意義的總和。如果以離合詞來看的話,擴展與否只是形式上起了變化,而非意義發(fā)生變化。當然宋玉柱只能以這種可以較小擴展的詞來說明,因為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可以進行較大擴展的離合詞會有這種意義上的改變。這樣看來,上文提到的葛本儀的觀點與他是有共同性的。
葛本儀在擴展法這一應用上同樣認同“這些詞在擴展前,它們都是表示特定意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充當造句單位的詞。”但由于擴展以后的組成成分本身就具有了詞的特點,并且都以詞的資格參與擴展后的各個詞組的構(gòu)成,在具體語境中,擴展反而賦予一些詞以獨立的詞的意義。
陸志韋最早正式命名了擴展法,并被廣泛應用于離合詞的確立研究,但也有人對此方法提出異議。沈懷興(2002)指出“以擴展法來確定AB組合是不是詞,從認識論的角度說是不科學的,從方法論角度說是不可取的,落實到實踐上則是行不通的?!彼麖钠叻矫嬲撌隽恕皵U展法”的“行不通”,并提出認定詞的依據(jù)應該是歷史:任何一個詞都是歷史(從遠古到最近都是歷史)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所以確定一個成分是不是詞必須有歷史的觀點。
(四)對離合詞特點的研究
1.離合詞中間可插入其他成分
例如離合詞中間可插入助詞“著”“了”“過”“的”(如前所言,葛本儀不認為這種詞是離合詞); 有些離合詞常插入補語(結(jié)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有些離合詞可插入代詞;有的離合詞中間可插入動量時量詞。
2.離合詞有重疊形式
離合詞的重疊與一般動詞(動賓式)的重疊形式不同,離合詞多采用AAB式。如“握握手”“散散步”“說說話”“見見面”等。
3.離合詞的位移
在“把”字句,“連……也”等句式中,離合詞并不按常規(guī)順序分離,而是出現(xiàn)前后位置調(diào)換的逆序位移現(xiàn)象,例如:“他終于把飯吃完了。”“他連妝都沒化就上臺了?!薄安还茉鯓樱姹仨毜靡?。”這一點恐怕是漢語學習者最難掌握的。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離合詞研究
漢語離合詞對第一語言學習者來講在用詞造句方面很少有偏誤,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程度的加深,使用這類詞似乎成了得心應手的事情,而對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講,離合詞往往是用詞造句中極容易發(fā)生偏誤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1995年出版的《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等級大綱》明確地把“離合詞”單列為一類,并視為特殊的一類詞。
我國對外漢語界較早提出離合詞問題的是李清華(1983),她認為“如果作為詞組處理……既繁瑣又不便于理解和記憶。”饒勤(1997)對離合詞的擴展方式、語法特點、語用等作了較為深入地分析。周上之(2000)提出離合詞的“循環(huán)遞進復式教學法”。韓明(2003)發(fā)表《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離合詞》,在對離合詞全面分析的基礎(chǔ)上,指出不能簡化離合詞的教學,“放棄多角度、多方位、靈活豐富的表達語義的若干種方法和手段會造成語言學習上的很大損失,也不利于漢語水平的真正提高?!?/p>
沙吾麗·庫爾班別克(2002)通過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實例分析了學生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并指明如何在教學中盡量避免或減少偏誤的發(fā)生。此外還有劉江濤(2004)等。
魯文霞(2005)對教學實踐分析得出留學生使用離合詞的偏誤來自于“離”,因此離合詞的教學重點應在“離”而不在“合”,就是說,要讓學生正確掌握離合詞的各種離析方式。毛文星(2010)也提出分清“離”“合”的教學原則,只是進一步指出不同的詞有不同的教學重點,這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這一觀點也有待用更多的教學實踐來證明。
對離合詞教學展開研究的還有王素梅(1999),呂文華(1999),范妍南(2007)等。
筆者認為當今離合詞的研究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理論分歧上,理論基礎(chǔ)是必須的,但當今首要之急是結(jié)合實踐來分析,像王彬《由擴展法看“離合詞”》(2006)就由于太專注于理論而脫離實踐讓人讀后感覺不到有指導意義。這還需要廣大漢語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來尋求進步。
那么,該如何向?qū)W生解釋“理發(fā)”“寫字”等可進行較大擴展的詞的用法呢?筆者認為,掌握一門語言最好的方法是實踐,教師可以針對這類詞進行集中的大量的練習,并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提出這種現(xiàn)象。這樣或許比進行離合詞的語法講解更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為即使是漢語母語者使用這類詞也是憑著語感而非語法認知。當然,如果學生提問的話,可以用語法的方法解釋,但練習才是首要的,甚至有了語言使用的經(jīng)驗后再補充語法的知識會更易被接受。
三、離合詞的計算機自動分詞及詞性標注研究
(一)關(guān)于詞
計算機語言處理中對離合詞的研究主要是從分詞角度關(guān)注的?!霸谥形男畔⑻幚碇校嬎銠C自動分詞仍然是最關(guān)鍵的問題,于是離合詞在自然語言處理中逐漸受到了重視?!彪x合詞處理的困難,主要在于漢語詞的確定有困難(或許也可以說是離合詞的模糊性、復雜性給漢語帶來了分詞困難)。劉開瑛(2000)指出,“詞”這個概念一直是漢語語言學界糾纏不清而又揮之不去的問題。1992年,國家標準局頒布了作為國家標準的《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分詞規(guī)范》。在這個規(guī)范中,大部分規(guī)定都是通過舉例和定性描述來體現(xiàn)的,這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漢語“詞”確定的困難。
(二)關(guān)于詞性
漢語詞性的確立至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漢語詞幾乎沒有形態(tài)變化;漢語詞性與所充當?shù)恼Z法功能之間不存在明確的一一對應關(guān)系。那我們該如何確立漢語詞的詞性呢?原則一是基于句法功能,看它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有什么作用;原則二是出現(xiàn)在不同句子中的同一個詞,它的詞性是不發(fā)生變化的。
離合詞的分詞以及詞性標注遇到的困難是,我們一方面默認離合詞既是詞又是短語,一方面又承受著實踐帶來的自相矛盾。詞性標注的原則是“如果是詞就標注詞性,如果不是詞就必須再往下切分到詞為止”。給離合詞標上詞性就意味著它是一個詞,不標詞性則意味著它不是一個詞,當然不存在既是詞又不是詞的定性。由此可以看出,詞性標注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給離合詞一個明確的定性,絕不能采取“既是詞又是短語”的模棱兩可態(tài)度。俞士汶在編制《現(xiàn)代漢語語法信息詞典》時,專門引入了一個代表“離合”的屬性字段來標志哪些是可以離合的詞。在中文信息處理中,為了漢語分析和漢語生成的方便性操作,一般說來,總把離合詞當作詞來對待。
(三)關(guān)于語料庫
當今計算機領(lǐng)域?qū)﹄x合詞的研究多建立在語料庫之上,如楊慶蕙(1995),王海峰、李生(1999),任海波、王剛(2005),王海峰、王鐵利(2009),李海波(2010),王春霞等。北京大學的現(xiàn)代漢語研究語料庫也包含了標注離合詞的語料庫。然而,漢語語料庫的規(guī)范化程度還遠遠達不到要求,盡管我國政府部門有《信息處理用現(xiàn)代漢語詞類標記集規(guī)范》立項,有GB13715等面向信息處理的國家標準,但這種“規(guī)范”“標準”并沒有被普遍接受和使用。與此同時,有很多其他國家及其公司正憑著他們的規(guī)范和標準的優(yōu)勢占領(lǐng)中文信息處理市場,我們不得不盡快提高自己的中文語料庫規(guī)范化程度。
另外,機器翻譯同樣繞不開對離合詞的重點關(guān)注,在這方面,BT863漢英翻譯系統(tǒng)有較好的研究與應用。
四、結(jié)語
本文從離合詞的研究綜述入手,結(jié)合縱向、橫向的研究,概述了離合詞的性質(zhì)等相關(guān)問題。并依據(jù)現(xiàn)實應用,對離合詞在對外漢語教學及中文信息處理方面的成就與問題進行了梳理。
與此同時,在綜述、概括他人觀點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自己的認識,但由于對語言的認知尚處于初級階段,又缺乏實踐,觀點未免偏頗或不足取。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注釋:
①見《中國語言學大辭典·離合詞》,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3.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胡明揚.語言學概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4]葛本儀.現(xiàn)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5]朱巧明.中文信息處理技術(shù)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6]宗成慶.統(tǒng)計自然語言處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7]宋玉柱.現(xiàn)代漢語語法十講[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8]沈懷興.“離合”說析疑[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6).
[9]黃曉琴.“離合詞”研究綜述[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6,(6).
[10]張淼淼.“離合詞”研究綜述[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2).
[11]周上之.離合詞是不是詞?[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4).
[12]沙吾麗·庫爾班別克.淺談離合詞教學[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2,(9).
[13]劉江濤.離合詞特點再認識[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4,(7).
[14]魯文霞.談離合詞的界定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文學刊(外語教研版),2005,(5).
[15]呂文華.短語詞的劃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意義[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3).
[16]范妍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賓式離合詞帶賓語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5).
[17]王彬.由擴展法看“離合詞”[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9).
[18]毛文星.談漢語離合詞的教學原則[J].語文學刊,2010,(5).
[19]王素梅.論雙音節(jié)離合詞的結(jié)構(gòu)、擴展及用法[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
[20]任海波,王剛.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離合詞形式分析[J].語言科學,2005,(11).
[21]李海波.手工分詞和詞性標注的問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7).
[22]王會琴.離合詞的研究及作用[J].襄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7).
[23]王海峰,李生,趙鐵軍.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離合詞的處理策略[J].情報學報,1999,(8).
[24]王用源.廢“離合詞”興“組合詞”[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5]王春霞.基于語料庫的離合詞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張燕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