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遵循著“審題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作文評講”的套路。在評講中,側(cè)重于存在問題的羅列,這是一種“糾謬法”的教學模式。至于學生習作中的優(yōu)點,僅僅作為點綴,一帶而過。學生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來,又讓老師畫了大堆的紅杠子,批了些“偏題”“中心不突出”之類的評語。這一次是這樣,下一次還是這樣,學生總摸不到什么門道。這樣下去,學生對作文哪能不怕。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做“難侍候的婆婆”,也不能老是做“醫(yī)生”,而要做“園丁”,發(fā)揮正能量。
作家李敖在談到自己的學校生活時曾說過,語文老師“在作文上批‘意短情長,允稱佳作’,給我很大的鼓勵”。而許多語文教師,吝于鼓勵,長于批評:立意不高,審題不最優(yōu),詳略失當,思路混亂,材料不典型,等等。一盆又一盆潑涼水,學生的寫作情緒哪里來?寫作興趣又怎樣產(chǎn)生?據(jù)統(tǒng)計,那些愛上作文課并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90%是因為受到老師表揚而興致勃發(fā)熱愛寫作的;只有10%的學生,是屬于受到老師的合理批評后,自我激勵而奮發(fā)進取的。由此可見,要想大面積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就應以表揚為主。
一個成功的“園丁”,絕不會把過多的精力用于糾纏那些枯黃的葉子,只會把滿腔的熱情投注到生機勃勃的新芽上。具體地說,在作文批改總的指導思想上,以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的閃光點為主。這些閃光點,或以約定俗成的符號標出,或以眉批的形式,用褒揚、贊嘆的語句點出。篇末的總評,也應以肯定、贊揚為主,即使要進行批評,也應先肯定成績,或寓批評于鼓勵之中,或于批評之后給予勉勵。對于寫作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更應有意識地放寬要求,稍有進步,便及時肯定,及時表揚。對學生作文中的錯別字、語病或書寫馬虎的現(xiàn)象,教師要堅決扣分,更要深表惋惜,動之以情,滿腔熱忱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表達習慣。在作文的評講上,教師可將每篇作文的優(yōu)點分門別類,一一提出表揚。表揚應一一點名,特別精彩的段落應打在多媒體上在全班欣賞,以激發(fā)學生的榮譽心、上進心,盡量做到讓學生都有多次受表揚的機會。
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學,就應當不斷地給學生以成就感。讓學生每寫一篇文章,都感到有所獲益,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熱情,激發(fā)學生的作文興趣,養(yǎng)成他們的寫作愛好。不待老師講,自覺寫出文章;不待老師改,自能改好文章。為此,教師必須轉(zhuǎn)變觀點,揚棄“糾謬法”,實施“評優(yōu)法”,讓“正能量”在作文教學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