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的《云南冬天的樹林》(以下簡稱《云》,蘇教版《現(xiàn)代散文選讀》“文字繪出的圖畫”專題)是一篇寫景散文佳作。
蘇教版語文高中選修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中選取的《云》一文,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蘊涵了極為深刻的哲學道理。文中的許多語句,表達的不僅與西方現(xiàn)代哲學的許多思想暗合,而且更符合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
一般來說,寫景散文的閱讀途徑為:第一,把握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態(tài)、聲色味等;第二,分析形象的內在品質和蘊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分析刻畫形象的表達技巧。但是閱讀《云》文,最好是不帶任何功利心的“游覽”。
《云》文中,作者力圖打破現(xiàn)存觀念中既有的束縛,以所謂“純自然”“純客觀”的視角,真正地靠近對象。當讀者看到“冬天的樹林”這一詞組時,可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風的唿哨、雪的飛舞,想到光禿的山嶺和樹枝,進而升起或慨嘆自然的嚴酷、生命的悲壯,或憐惜美景的隕落,渴望溫暖的回歸。而當被告知這“冬日的樹林”是在云南時,稍一凝神,也許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心中頓時浮現(xiàn)出南方亞熱帶叢林的朦朧圖畫,南方一定與北方不同,一定蔥郁如常。
但是,這依舊不是于堅筆下的云南冬天的樹林。
必須拋棄世俗、歷史、文化所賦予事物的既有“意義”,還事物以“本真”的面貌;必須澄懷濾思,卸去對事物的種種先入為主的“知識”與“想象”,以物的狀態(tài)與事物接近;必須去掉人的種種自以為是的優(yōu)越性、主體性,去掉那些自設的經(jīng)驗的遮蔽,與世界同在,從而獲得全新的認識與體會。而這一切的目的,恰恰就是掙脫語言的、文化的、概念的束縛,獲得認知行為的大自在。
《云》的閱讀,沒有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晚唐詩人羅隱的兩句詩云“芳草有情皆礙馬,好云無處不遮樓”,就是這個意思。
在《云》的那些文字里,一片葉子只是一個名詞和些許形容詞的集合體,沒有動詞。每個人都見過這些樹葉,但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一個葉子的落下就是一次輝煌的事件?!边@里的“樹和天空的時間”,指的毋寧是人所強加的時間,亦即人在其中使樹和天空的“本質”展開的時間。明鏡亦非鏡,落葉也無由。
豐富的哲學話語讓“你連傾聽也放棄了”,恰恰表明對語言意義的否定。的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之后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之后的“得來全不費工夫”。你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有此寧靜欣悅的心境。作者借落葉“干燥、單薄、燦爛而易碎”的形象,具體闡述了自己的這種心境。在作者看來,“落葉”不是你早已從書本、經(jīng)驗、歷史、文化中知道的“落葉”,而是一種最為原始的狀態(tài)、最為純真的情感。
當然了,這篇散文也不是沒有思路可循。本文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虬凑湛臻g的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對景物加以生動地描繪;或按照時間的順序,通過對不同時段的描述,來展示景物的特征。全文的脈絡其實格外簡單:對一片落葉的細致描摹之后,作者在冬天、綠色、藍寶石天空等所營造的氛圍之下,巧筆點染“偷看小鳥、螞蟻和月光”的幾個段落,細膩靈動,深邃新穎,頗有意味。文中淡淡地流露出一種憂慮之感,作者呼吁對自然保有一種敬畏之情,這讓人們沉思更多。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看,似乎更應該把《云》的整體構思看成是一種寫意手法:作者化實為虛,既能讓讀者感到實實在在的一片落葉,又能讓讀者去體會那種落葉之外的無限哲思。今夜輕雨無眠,屋檐滴水擊打樓下破碎瓦甕的聲響,擊碎了暗夜的寂靜,翻開于堅散文新作《云南冬天的樹林》,隔著雨幕,沉浸到于堅的落葉中,于是生命又開始詩意的孤獨,應和孤獨者的期求?;蛟S,這才是真正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