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在周記里抱怨文言文學習很難,對文言文實在提不起興趣。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如何更有效地教學文言文,是當前語文教師面對的難題。在教學中結合實際,在文言文的授課時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巧妙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教學的導入非常重要,如果導入生動有趣,就可以消除學生“望古興嘆”的思想障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對課堂導入精心設置。例如,《琵琶行》這一課,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用音樂將學生帶入課堂所需要的氛圍和情境。同樣,可以采用音樂導入的還有《孔雀東南飛》等。再比如,《荊軻刺秦王》這一課,很多學生對這個故事很熟悉,中規(guī)中矩的課堂講解,學生勢必會缺乏興趣。因此,可以從古代軍事手段“斬首行動”入手,聯(lián)系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斬首行動”,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古人早已使用過這一“現(xiàn)代化手段”。如此古今結合,一定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lián)系史實,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如,《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聯(lián)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不僅不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而且缺乏與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也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因此,作為教師也應該深入了解相關的歷史史實,使文史結合。這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依托課本再創(chuàng)作,深化理解文言文
很多學生對文言文有畏難心理,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僅僅限于對原文的理解,對思想內容缺乏深入的分析。蘇軾的《赤壁賦》作為一篇“賦”,非常適合誦讀,但文章內容卻較難理解。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可布置這樣的任務:學生分組進行再創(chuàng)作,每組負責一段,以課文理解為基礎,以“賦”的形式書寫,寫出個人體悟。雖然耗時較長,但收效非常好。既理解了課文,又進行了練筆,一箭雙雕。
四、創(chuàng)設小劇場,讓課堂鮮活起來
如果僅僅是枯燥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課,那么高效課堂勢必不會成型。教師不妨轉換思路,利用小劇場,讓課堂有聲有色。如,講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孔子及其弟子們,可愛的學生在表演中細膩生動至極,夫子的哂笑、子路的率爾而對、曾皙的“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都如在眼前。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將人物的神情語態(tài)、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那些注釋里的文言字詞障礙無形中被“消滅”了,課堂頓時增添了鮮活的氣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將《鴻門宴》改造成小劇場,聯(lián)系電視劇,再現(xiàn)“鴻門宴”的場景。
高中文言文在高考中占據重要地位,如何讓學生愛學,會學,是所有教師努力的方向。應以學生參與教學為核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倡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上積極探討,大膽創(chuàng)新,多做嘗試,改變傳統(tǒng)單調的教學模式。以上幾點,只是教學實踐中的粗淺嘗試,希望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