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所以在詩歌史上擁有后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對前代詩歌比較寬容,主張“轉(zhuǎn)益多師”而不輕易否定。他融合前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大量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特別是修辭手法,在煉字用詞上力求做到“語不驚人死不休”,最終成就了眾多的驚世之作。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中,國家動蕩,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這一時期,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在血與淚的滋養(yǎng)下達到了巔峰狀態(tài),《春望》《月夜》以及“三吏”“三別”等大量名篇廣為流傳。在這些詩歌中,都體現(xiàn)出修辭對其詩文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
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創(chuàng)作時,杜甫身陷安史叛軍占據(jù)的長安。眼見山河依舊,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作者用滿心的感傷寫下了這首律詩。
首聯(lián)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國破”對“城春”,春天是希望的季節(jié),是使人留戀的季節(jié),然而詩人此時面對的卻是國家的破敗景象;“山河在”對“草木深”,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xù)詩話》),對應生情,為全詩營造了荒涼、悲凄的氛圍。詩文中使用對偶手法,使句式整齊對稱,音節(jié)和諧,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如果詩人只是直接敘述國破家亡的事實,而沒有與現(xiàn)實荒涼的場景對比,就不會有撼人的藝術效果?!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觸景生情,移情于物:一方面采用了擬人、對偶的手法抒發(fā)了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另一方面,作者還運用了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花鳥亦是如此,人又怎堪此情?頸聯(lián)中“抵萬金”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說當時一封家信勝過“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在戰(zhàn)亂中,面對死亡、饑餓、孤獨,在孤零零的漂泊者心中,一張薄薄的家書勝過“萬金”。雖則夸張,但對于這樣一個無助而又無奈的人來說,這實不為過。不僅是詩人,當時所有飽受戰(zhàn)亂而家破人亡的人都有同樣的心情,因此能夠深入人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凄慘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而“更短”則顯愁的程度。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全詩恰當?shù)剡\用修辭手法,使詩句精練流暢而又情感飽滿,反映了詩人在國難、家難當頭時,熱愛祖國、心念家人的深切感情,一起呵成,膾炙人口。
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七月,離家北上為肅宗效力,卻在啟程不久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后的長安。望月思家,杜甫寫下了《月夜》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全詩整體運用婉曲修辭法,通過想象家中妻子獨看明月、思念遠方丈夫的憂慮、凄涼的場景,來委婉表達自己此時獨看明月、懷念妻子之情。雖寫的是妻子的形象,但不難想象此刻詩人獨自望月的凄涼心境。詩人將妻子的形象和心境描繪得如此真切、細膩,亦可見其對妻子的關切和懷念。
首尾兩聯(lián)形成對照,前者想象分別之時妻子在閨中孤獨凄清的“獨看”,后者則寫遙遙無期的“何時”能與妻子重逢,淚眼對看訴辛酸的“雙照”。前后呼應對照,兩相比對,更顯離別時的孤獨凄清,給全詩籠罩上離亂中憂傷、悵惘的氛圍。第二聯(lián)寫兒女還小,未諳世事,還不能懂得“憶長安”,妻子只能一人明月獨看。以兒女“小”“未解”來襯托妻子的孤獨相思,更能打動人心。第三聯(lián)運用對偶手法,寫妻子在夜里望月思夫,夜深霧重,頭發(fā)手臂都已濕了,還不肯回屋入睡,還在為丈夫擔心。二三兩聯(lián)側(cè)面襯托與正面描寫相結(jié)合,凸顯出妻子的形象;亦由“虛”的妻子,表現(xiàn)出“實”的詩人自己,虛實相生,更能表現(xiàn)全詩的主旨。
此外,杜甫“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在其名篇“三吏”“三別”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詩人運用了多種修辭,使這些詩歌感情深沉蒼涼,語言和韻律曲折有力?!妒纠簟分袑懀骸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運用了對偶和對比兩種修辭手法,嚴格對稱,韻律有力,讀來有種使人震撼的力量。另外,一“呼”一“啼”, 一“怒” 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渲染了縣吏橫行霸道的叫囂氣勢。“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存者”的“偷生”與“死者”的“長已矣”兩相對照,也襯托出這家人因戰(zhàn)亂而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痹娙嗽儆脤φ盏氖址?,來敘寫夜里吏捉人的結(jié)局:老翁“逾墻”逃了,老婦被抓走,剩下“無完裙”沒法露面的“幽咽”的媳婦以及“乳下孫”。沉郁的感情色彩突顯紙上,深刻地反映了當時朝廷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的社會現(xiàn)實?!洞估蟿e》中寫“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詩人一開頭就使用襯托手法,用“四郊未寧靜”的時代動亂氣氛來襯托老翁“垂老不得安”的悲慘遭遇和沉重的心情,給人以沉郁壓抑之感。“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用反問語氣,更顯老翁無盡的悲思。“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干。”“幸”與“悲”的對比,展示了老翁牙齒雖完好但骨髓將干的身體狀況,實則表明了他已沒法支持下去的狀態(tài)。“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边\用夸張手法,描繪了前線草木中散發(fā)著積尸的惡臭,百姓和戰(zhàn)士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夸張手法使這一現(xiàn)象擴大化、形象化、深刻化,從而達到深入人心的目的。最后一句“棄絕蓬居室,闊然催肺肝”中的“催肺肝”,運用夸張手法寫老翁狠下心離開孤苦伶仃的老婦,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后,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把全詩沉郁、悲痛的感情推向極致。全詩在這里結(jié)束,撼人的悲愴余音卻長響于讀者的耳畔。
修辭是沒有時代界限的,不管古代也好,現(xiàn)代也罷,只要有語言文字的存在就會有修辭手法的運用。杜甫可以在他的詩作中大量使用修辭,使他的詩作流芳百世,學生也可以用修辭來為寫作文服務,只要把修辭用得恰到好處,就會使文章大為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