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字里行間,總是感動于那些或優(yōu)美、或深邃的意蘊,或清新或質樸的文風,可以說,讀書是我唯一的愛好。如今,身為人師,讓學生像我一樣愛上閱讀卻成了一大挑戰(zhàn),反復試驗,所得了了。姑且略作總結,或許能與有識之士碰撞出心靈的火花,也算于人于己都是有益之事。
我總覺得讀書誰都能讀,但未必誰都會讀。雖然高考要考閱讀,可語文教師并不是僅為高考做準備,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素養(yǎng)。
我給學生提出的第一個閱讀要求是:靜心素讀。文以載道,每篇文章都是作家閱歷的體現(xiàn)、經(jīng)驗的集合、冷靜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讀他們的文章,能讓我們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踏入他們的知識領域,感悟他們的靈性與智慧。過于功利或者心浮氣躁的人,是無法與作者真正以心會心的。只有放下心中的欲望,靜心素讀,才能真正聆聽到他們的心聲,得到思想的啟迪,享受內蘊之美,陶冶高尚的情操,而這一點是閱讀的前提。
第二點是整體感知,想要讀出文章的味道,先要對它有個整體的印象,所謂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亦不過如此。然而,走馬觀花總有幾瓣鮮艷入目,浮光掠影也有幾片碎影留于心間。將這些美好留在筆尖,勾勾劃劃中,盡管是泛讀,但那些議論、抒情、哲理性的語言卻依然是我們最關注的,無形中就形成了對文本的整體感受,當然目的也就達到了。
第三點是披情精讀,“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有了泛讀的基礎,再去尋找文中最打動人心的語句。大凡文章,總離不開一個“情”字,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最基本的共鳴點卻不會有大的出入,而這正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地方?;蛟S是一個詞語,或許是一個句子,因為與學生的興趣點一致,所以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瞬間的感悟,片刻的神交,使得這時候的閱讀成為讀者與作者心靈交匯的平臺。即便有時會產(chǎn)生偏離,但是那些旁逸斜出的花朵,更能成就一種別樣的美麗。
最后回歸泛讀,這時候的泛讀已經(jīng)與第一遍完全不同。有了前兩遍打基礎,再讀就真正是一種心靈的享受。用眼睛欣賞,用靈魂交融,用雙手觸摸,那些沉寂的文字,經(jīng)過一定序列的組合,就擁有了善良與罪惡、悲哀與歡樂、光明與黑暗、前途與理想的種種感悟?!白x通萬卷知書貴,歷盡百關悟道根”,領略了人間的滄海桑田,嘗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使學生在單薄的青春里,用閱讀豐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