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認識過程主要是形象思維的過程,按照高爾基的解釋,形象思維就是“用形象來思考”,思維的過程始終不脫離個別的、具體的、感性的形式。離開具體的形象,形象思維就無法進行。
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可分三步:第一步,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揭示語言文字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具體的形象,直覺把握形象思維。第二步,在教學中注意采用譬喻、類比、形象描述等方法,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講授知識。第三步,在讀寫活動中,啟發(fā)學生充分調動感覺器官,有意培養(yǎng)他們形象思維的習慣。
寫作中的續(xù)寫、改寫,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比如,把蘇軾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改寫為一篇抒情散文的寫作訓練,就能極強地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首先,它要求學生深入地理解詩文,并真正地領略詩中的意境;其次,它要求學生不能拘泥于詩文描繪的畫面,要展開合理的想象,用散文自由靈活的書寫形式,來抒寫作者看到久旱逢甘霖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時的喜悅的心情。
拿作文與繪畫比較,會發(fā)現(xiàn)二者有許多共通的地方。繪畫,從技術層面上分析,每一件作品,都能從畫面的布局安排、線條的疏密處理、筆墨的輕重描繪等等方面得出“虛實”判斷的品評標準。清人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發(fā)不窮”。作文,也可以從寫作方法、修辭手法、表達技巧等方面來作“虛實”的考慮。相對來說,議論說理、抒情表意更偏重于理性,或曰抽象;記人敘事、寫景狀物還包括一些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更偏重于感性,講求形象、生動。
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做到當實處則實之,當虛處則虛之,還要注意“虛”“實”結合,過實處則略虛之,過虛處則稍實之,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實則虛之,虛則實之,或許會產生“虛實相應”和“虛實相生”的表達效果。
在記敘文的寫作中,學生一般都能夠調動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那么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如何用形象來說話呢?
一、將抽象的定義轉化為形象的詮釋
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詞語,寫得具體、形象,使它們可知、可感。
例如,責任感是指人們自覺地把份內的事做好的心情——
在這個定義中,“人們”“自覺地”“份內的事”“做好”“心情”都是抽象的。就可以運用“形象詮釋”的方法,將它們轉化為可以感性理解的形象。轉化如下:
責任感,是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寫就的《出師表》;責任感,是孔繁森離家別母、血灑高原樹立的公仆豐碑;責任感,是貝多芬挑戰(zhàn)人生、超越自我譜寫的《命運交響曲》;責任感,是保爾.柯察金頑強拼搏、熱愛生命鑄造的烈火金鋼。
二、將推理論證過程轉化為形象豐滿的畫面
將推理論證過程轉化為形象豐滿的圖景,用形象化的圖景來說話,就能化虛為實,避免就事論事,使文章具體生動。
例如,一些文化“糟粕”又在生活中沉渣泛起——
康熙們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滅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國人的奴才意識和皇權思想?yún)s總是變著花樣“活”下來,時時刻刻地在中國人精神里萌發(fā)。雖然經過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滌,可封建皇帝還是一個個地以歷史主人公的姿態(tài)從古墓里爬出來。大清的辮子也越長越長,中國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實際上挖掘出來的卻是封建皇帝的僵尸。
這樣的語言,成功地避免了純邏輯的推理,將抽象、乏味的論證過程演繹成了血肉豐滿的形象的歷史畫面。
三、將純自然的形象轉化為審美形象
現(xiàn)實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雞犬蟲魚、山羊白兔、英雄豪杰之輩與怯懦猥瑣之流皆可入文。但如果不賦予這些形象以豐富深刻的精神,所寫的形象就是沒有深度、沒有美感的形象。
例如,書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靈魂——
當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叶昧酥t虛的必要;當王勃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貴;當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懂得了做人的責任;當魯迅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我懂得了做人應具備的反抗精神;當簡愛說“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我懂得了作為女性的自尊;當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我懂得了作為人的價值;當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懂得了奮斗的意義。讀完一本書,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