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對的上下聯(lián)是并列關系,反對的前后句亦為并列關系,唯串對(也叫“流水對”)的出對句情況復雜些。大致有八種復句表現(xiàn)形式,具體分述如下。
1.順承式,如:
(1)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
(2)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例(1)“才”“又”兩個副詞互相呼應,說明時間的短暫和行程的緊促。例(2)先“著”后“登”,一順而下,十分自然。
2.遞進式,如:
(3)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3)是散文句式,控訴了反動主子特別是走狗文人進行誣陷的卑劣無恥行徑。例(4)以頂真相連,意在強調“人和”的至關重要。
3.選擇式,如:
(5)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
(6)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例(5)寫出了投筆請纓的心愿,反映了年輕士人立志報國的壯志。例(6)極富鼓動性,指出“爆發(fā)”才是真正的出路。
4.因果式,如:
(7)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毛澤東《七律 到韶山》)
(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例(7)的“為”就作“因為”講,前“因”后“果”,關系顯然。例(8)“家書”之所以能“抵萬金”,乃因為戰(zhàn)火連綿不斷。
5.轉折式,如:
(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
(10)世上豈無千里馬,人間難得九方皋。(黃庭堅《過年與懷李子光時在并州》)
例(9)是說雖不像彩鳳有“雙飛翼”,但“心有靈犀”,兩心相通。例(10)世上有的是“千里馬”,只是“難得九方皋”。
6.假設式,如:
(1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12)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李白《清平調》)
例(11)意思是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得再上一層樓;人要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例(12)一個“若”字,把上下聯(lián)的關系標得清清楚楚。
7.條件式,如:
(13)吃過黃連苦,方知蜜糖甜。
(14)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例(13)(14)中的“方”即“才”,上句表條件,下句表結果;只是后一例格調不高,需要留意。
8.目的式,如:
(15)為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
(16)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盧延讓《苦吟》)
例(15)和例(16)內容差不多,而且都是目的在前,行為在后。
至此,可以這樣結論:對偶是特殊的復句。理清對偶與復句的關系,特別是串對與各類復句的關系,對于準確把握詩句的深層含義,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