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每次考試下來,進行錯題統(tǒng)計時,總有這樣的感想:為什么時常有“難而不會,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現(xiàn)象發(fā)生呢?究其原因,可歸在三處:積累,落筆,檢查。
如果能將這三點做到位,那么每次測試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的“拍腿題”(即會做的卻沒拿到全分的題,讓人很懊悔,習慣性地拍下腿,簡稱拍腿題)。
現(xiàn)在就這三點的訓練作以下分析:
一、積累——善于積累生活感悟
雖然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有許多類型,但聽課目前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因此,在課堂學習中,能夠聽好教師的講解,并積累教師講解的思路和內(nèi)容,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為此學生要學會,如何在聽課的同時積累生活常識以及情感:一方面,應該主動認真地聽課,思路緊隨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體性;另一方面,還應該注意運用一些科學的聽課方法和策略。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一個在教師引領(lǐng)下進行思考的過程。新教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及進行質(zhì)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蹦敲?,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呢?在教學時,一定要精心策劃一些情境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原因有二:(1)貼近學生生活 (2)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多動手。有時候,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求新,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樣的話,有很多理論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更易于被學生理解,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
二、落筆——敢于動筆寫
由于中國選拔人才的形式是通過高考,而高考的過程必須得寫,在訓練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中,寫就尤為重要了。
理科班的學生通常具有的共性,就是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但是往往落到筆頭,就不盡人意。身邊有這樣一個例子,在做議論文閱讀時有這樣一道題目:請問原文引用衛(wèi)生部副部長王潔夫教授對史鐵生的評價,在文中有何作用(《史鐵生的坦蕩辭世是一個示范?》)?非常簡單的一道題目。在一個理科班讓學生七嘴八舌地講述答案,站起來回來的學生都差不多能回答全面;但是在另外一個理科班,讓學生自己動筆寫一寫,很多學生的答案就出現(xiàn)了丟三落四的毛病,原因是因為定不下心來,落不到實處。站起來講,思維天馬行空,講得越多越好,反正有老師會幫學生總結(jié)歸類,但是自己寫來卻不行。
從這個實例,可以注意到,能否得高分有時還得看你有沒有那個“膽”,有沒有這個“心”?因此,在解題時,不一定等一道題完全掌握了才下筆,只要有思路就可以邊寫邊思考,這也是考試過程中抓分技巧之一。所以,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在草稿紙上書寫自己思考的過程,然后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最后把答案中重復的內(nèi)容合并,不同的內(nèi)容由淺到深依次歸類,盡可能地多答,層層深入。
三、檢查——勤檢查
在考試過程中,想要避免一些低級錯誤的發(fā)生或想比對手多拿幾分,那么就應該做到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俗話說得好,“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敗”,一個人能否成功,有時關(guān)注細節(jié)是關(guān)鍵。作為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比會解十道甚至是百道題來的更重要。
同樣的,在班里有部分學生,每次考完試,剛把答卷紙交上去,他們就已經(jīng)知道有的題錯了。原因很簡單,一句套路性的話,是景物描寫還是場景描寫,都是學生忽略的重點。這樣的錯誤屢見不鮮,同樣,這樣的錯誤又是可以避免的,這與學生平時的做題習慣有關(guān)系。
勤檢查,就是學生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每次做完題以后,要養(yǎng)成“再看它一眼”的好習慣,這是勤檢查的初級步驟,旨在從答案入手,防止書寫字形的低幼化錯誤或非常顯眼的錯誤的發(fā)生;同時,學生在檢查答案時,要站在“批卷老師”的角度去檢查,哪些是得分的關(guān)鍵,哪些會被扣分,學生對這些問題在平時復習的時候,都是能夠略知一二的。所以,閱讀理解能拿高分的學生,不得不讓人佩服。
在解答閱讀理解題的過程中,大到思路,小到字形,雖然拿到滿分很難,但如果學生膽大心細,都有應對的措施,是不愁拿不到高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