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到燈塔去》是弗吉尼亞·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名篇。小說采用了音樂中奏鳴曲式的結構,其中由三個章節(jié)組成的文本,又是夜晚的燈塔照耀大海的節(jié)奏。這部小說的結構十分精巧和完美。情節(jié)極其簡單,而人物內心的獨白、意識的流動,使作者的視角始終處于一種多元的狀態(tài)。通過伍爾芙這部的名作,我們可以看到西方意識流小說在當今文學界的地位。
關鍵詞:意識流 ;“曲式學”;心理真實
作者簡介:鄧婷婷,女, 1985年3月出生,籍貫:重慶,文學碩士,文藝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文學批評,就職于西安外事學院,助教。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1
“意識流”一詞是來源于心理學的詞匯,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是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tài)的文學作品。意識流就像一只鳥兒,不停地變更著飛翔和棲息的節(jié)律,而語言的節(jié)奏也真正表現了這一點。
維吉尼亞·伍爾芙是英國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總結、借鑒的基礎上,豐富、發(fā)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并對它進行理論闡發(fā)。在1927年出版的《到燈塔去》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它大量的運用象征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到燈塔去》這部作品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寫了拉姆齊一家人和幾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片段生活經歷。拉姆齊先生的幼兒詹姆斯想去燈塔,但卻由于天氣不好而未能如愿。戰(zhàn)后,拉姆齊先生歷經滄桑攜帶一雙兒女乘舟出海,終于到達燈塔。全書沒有伏跌宕的情節(jié),內容分三個部分,依次為:窗;時光流逝;燈塔。最主要的人物拉姆齊夫人后來死去,其實際活動僅限于小說的前半部分。關于她的一系列描述,是以作者本人的母親為生活原型的,而拉姆齊先生則有作者父親的影子。
閱讀這本小說的感覺,類似看姜文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情節(jié)簡單,畫面感強,充滿象征手法,作者的表達欲盛大。讀者并不需要臆測作者的想法,只需要跟著她的思緒游走即可。
法國意識流文學大師普魯斯特曾經說過一段很治愈的話:人的感覺和體驗中有那么一些時刻和瞬間是超乎尋常的,甚至可以說是輝煌的,因為這些瞬間會在一剎那容納、濃縮現在和過去,把流逝的時間和過去的記憶一下子照亮,這就有點類似瞬間永恒的意味,一種純粹的時間。而伍爾芙在她的作品里呈現出來的所有的精辟的比喻,都將每一個瞬間都無限拉長,時間變慢了。在第一部分,也是全書最長的部分,時間緩慢地推進,逐漸被不同視角人物的思緒填充然后膨脹。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卻一下子跳到十幾年之后。人物的命運和遭遇一筆帶過。這樣先快后慢的節(jié)奏卻使讀者更好的能體會人生中一些瞬間的永恒性。很多年輕的生命,曾經被寄予無限的期待與祝福,幸福卻令人驚愕地夭折。作者只輕輕提到,是一聲嘆息。相比于不幸的遭遇,永恒的瞬間卻在記憶中愈發(fā)明晰。但是總有那樣一些瞬間,我們再度想起的時候會完全沉浸其中,它們是永恒的。
燈塔是拉姆齊夫人全副精神的象征,整篇小說“長—短—長”的結構“恰巧合乎燈塔之光在黑夜中茫茫大海上照耀的節(jié)奏”,寓意著拉姆齊夫人的內在精神戰(zhàn)勝了死亡的吞噬和時間的消磨,像燈塔一般忠實地為周遭人物的未來航程堅定了方向。如果再借用黑格爾的手段,“長—短—長”是結構,“正—反—合”則是內在的意蘊。第一部從正面描摹盡拉姆齊夫人的精神意志;第二部則讓死亡這個最絕情的對手向拉姆齊夫人的意志施以反面的沖擊;到第三步才讓她的精神像旭日一樣從身邊人物的未來中冉冉重升,這是對第一部的變奏,更是基于前者的升華。
伍爾芙用自己的文字描述時間,幾乎是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事。她想賦予無形的時間以有形的邊界,有時她又會放松手里的墨線,于是時間如同潮水一樣涌出邊界,無法控制。第一部“窗”的實際時長不過一個下午一個晚上,她卻讓拉姆齊夫人游走在自己的時間秩序里面。晚餐中,拉姆齊夫人回到二十年前那個幽暗的客廳摩挲客廳的每一樣家具,然后乘著自己的時間之船航行者二十年的時光,毫無憂慮悠悠晃晃的航行,因為“你已經知道了這個故事的結局”。時間被伍爾芙玩弄,塑造;其實亦是被我們玩弄和塑造,意圖塑造自己的時間秩序。
伍爾芙曾經在一次講演中呼吁一種心理的真實,她說:“向內心看看,生活似乎遠非‘如此’。仔細觀察一下一個普通日子里一個普通人的頭腦吧。頭腦接受著千千萬萬個印象——奇異的、倏忽即逝的,或者是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這些印象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當它們降落,當它們變成日常生活的時候,著重點所在和以前不同了;要緊的關鍵換了地方;這一來,如果作家是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如果他能寫他想寫的而不是寫他必須寫的,如果他的作品能依據他的切身感受而不是依據老框框,結果就會沒有情節(jié),沒有喜劇,沒有悲劇,沒有已成俗套的愛情穿插?!蔽闋栜皆谒摹兜綗羲ァ愤@部小說里做到了。以《到燈塔去》為代表的西方意識流小說使得世界文學這個叢林更加郁郁蔥蔥。
參考文獻:
[1](英)弗吉利亞·伍爾芙 《到燈塔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徐葆耕 《西方文學之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