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琴瑟文化在我國歷史源遠流長,以《詩經(jīng)》為發(fā)端,蘊含了豐富的審美文化內(nèi)涵。琴瑟作為《詩經(jīng)》時代的樂器,在祭祀、宴飲和婚嫁等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從《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琴瑟的篇目著眼,來探討其在先秦社會的審美文化功能及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征。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琴瑟;文化意蘊
作者簡介:趙會莉(1971-),女,漢族, 河南滑縣人,新鄉(xiāng)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和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2
《墨子·公孟》言:“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詩經(jīng)》是可以和樂演奏的詩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詩經(jīng)》文本其實相當(dāng)于今天說的歌詞,所以說《詩經(jīng)》和樂器的關(guān)系是很密切的,其中記載的樂器種類就多達26種之多。這里,主要探討一下琴瑟在《詩經(jīng)》中的審美文化功用及內(nèi)涵。
一、琴瑟與周代祭祀文化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周人的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從《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近30種樂器可以想到,周人是非常喜愛歌舞的。因此,他們從自身揣度,鬼神也應(yīng)當(dāng)喜愛歌舞,他們就以樂為主要手段來取悅神明,讓這些神明來保佑國家的昌盛、子孫的繁衍、土地的豐收和生活的富足?!缎⊙拧じμ铩吩啤扒偕獡艄?,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彼且皇邹r(nóng)事祭祀詩?!疤镒妗?,指的是神農(nóng)氏。先民對發(fā)明農(nóng)具、教民稼穡的神農(nóng)氏充滿了崇拜和感激之情,把自己豐收的農(nóng)作物拿來祭祀神明給他們帶來的福澤。賈公彥注疏:“前春孟月,以琴瑟及擊其土鼓,以迎田祖先嗇之神而祭之,所以求甘霖之雨,以大得我稷之與黍。”先民彈起琴瑟,希望神靈會踏著美妙的音樂來到他們的身邊,賜給甘露,保農(nóng)作物豐收,人們生活才能安康。在這里,琴瑟是祭祀樂禮中的樂器,當(dāng)然它們并不是最重要的樂器;鐘鼓的地位在祭祀樂器的運用中要高于琴瑟,但它在祭祀的樂器中,卻是不可替代的。琴瑟既然能夠用于祭祀樂器,卻絕無僅有的只有《小雅·甫田》一首呢?最主要的是,在當(dāng)時各諸侯國在政治及外交場合往往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情志。如在《國語》、《左傳》中常??梢砸姷綍?、朝見、宴會上引詩抒懷、賦詩喻意,所謂“不學(xué)《詩》,無以言”,指的就是用《詩經(jīng)》來應(yīng)對,這也可以說是當(dāng)時的慣例。正因為如此,編纂者認為琴、瑟是與“士”等階層相匹配,是“樂心”的,而鐘、鼓是“道志”的,是志趣的樂器。
在中國青銅時代,“祀”所用的祭器與青銅是密不可分的。青銅在祭器上的使用,是“貴族威權(quán)與節(jié)約規(guī)則的象征”青銅鐘的使用也表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權(quán)利的象征,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隨意使用的。此外,鐘的鑄造還有宗教性的規(guī)定,鑄鐘還要舉行釁禮,“新鑄鐘,殺牲以血涂其釁郗,因以祭之,曰釁”。釁禮的目的是使器物取得神的合法性,將鐘尊為神器,祭祀多用鐘,也是先民期望鐘鼓奏樂來祭祀神明,使他們能夠幫助人們消除大災(zāi)大難,保護國家昌盛,人們五谷豐登。
二、琴瑟與周代的禮樂文化
周代的音樂不僅用于祭祀,周人的“禮”與“樂”也有很重要的關(guān)系?!爸味üΤ桑Y樂乃興”,《鄘風(fēng)·定之方中》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毙l(wèi)文公率領(lǐng)臣民從漕邑遷到楚丘重建衛(wèi)國都城,首先想到在宮室周圍種上樹木,種植榛樹和栗樹,這兩種樹的果實可供祭祀;種植了“椅桐梓漆”,這四種樹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國家重建,百業(yè)待興,而國家首先把琴瑟為代表的禮樂提到了日程上,可以想見琴瑟在禮樂中的地位是不可以小覷的。
相對于琴瑟“樂心”而言,它在《詩經(jīng)》中更多地用來表達男女私情或者燕樂賓客。不同的音樂用于不同的對象和場合,不同的樂器使用者的身份也是不同的,都是要合乎禮制的。在《詩經(jīng)》中的第一首千古傳誦的愛情詩歌《周南·關(guān)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鼻檎嬉馇械哪凶訛榱俗穼ぁ榜厚皇缗钡膼矍槎坏茫凇坝圃沼圃?,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煎熬和苦悶時彈起了心愛的琵琶來取悅自己心儀的姑娘,求得女子的芳心。
《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北磉_的是夫妻關(guān)系和諧融洽,就好像彈奏的琴瑟一樣,都是絲弦類樂器,音質(zhì)相似,二者合奏,音調(diào)一高一低,共同演奏出美妙動筒的音樂;這和夫妻之間,男主外女主內(nèi),夫唱婦隨的美好的夫妻關(guān)系是何等相似呀。同樣的詩歌還有《鄭風(fēng)·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恰似女的彈琴,男的鼓瑟,夫婦和美諧調(diào),生活多么美好,贊美青年夫婦和睦的生活、誠篤的感情和美好的人生心愿?!缎⊙拧ぼ囕牎吩疲骸八哪凋W騑,六轡如琴。覯爾新婚,以慰我心。”描繪了新婚親迎的場面,車夫駕著四匹高大駿馬拉的馬車,六條韁繩握在手中,就像在彈奏的琴弦一樣,心里美妙無比,使人想到新人婚后幸福美滿的生活,陰陽和諧,白頭到老。《小雅·皇皇者華》中“我馬維騏,六轡如絲?!薄敖z”,即琴瑟,也是用來借指馬的韁繩,它們的喻意是相同的。
《小雅·鼓鐘》這是一首描寫聆聽音樂、懷念君子的詩:“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痹娙松硖巼\衰微的末世,聽到“雅”、“南”之類的周朝這種盛世之音,自然會感慨今昔,悲從中來,因而就有追慕昔賢之嘆。只有鼓鐘、琴瑟、笙磬等樂器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出合乎法度的音樂,那么當(dāng)今的政治怎么可以荒廢呢?表達的是作者對今日的政治的失望和諷刺。
詩人用琴瑟來比喻夫妻關(guān)系的和諧美妙,或以琴瑟遵守法度來合奏反證王政的荒亂。琴瑟也常用于在宴饗之禮,如《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惫湃嗽谘鐣纤母琛!对娂瘋鳌吩疲骸吧?,燕禮所用之樂也?!卑凑债?dāng)時的禮儀,整個宴會上必須奏樂。《禮記·鄉(xiāng)飲酒義》云:“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之。笙入三終,主人獻之。間歌三終,合樂三終,工告樂備,遂出。……知其能和樂而不流也?!毖鐣?,主人準備了豐盛的美酒佳肴,獻上竹筐所盛的禮物,酒宴上獻禮饋贈的古風(fēng),即使到了今天,在宴會上仍可見到。更為重要的是琴瑟笙簧在宴會上齊奏來烘托宴會的氣氛,給賓客營造了一種溫馨的氛圍,獻上的是一頓精神大餐,同時也體現(xiàn)了賓主的高雅品位?!肮纳那伲蜆非艺??!敝魅讼Me客和自己目標一致,使得參與宴會的群臣心悅誠服,跟隨自己,自覺地為君王的統(tǒng)治服務(wù)。
三、琴瑟與周代的娛樂文化
琴瑟不僅用于祭祀和禮樂文化,它還是娛樂的重要工具。《秦風(fēng)·車鄰》中說“阪有漆,隰有栗。既見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今者不樂,逝者其耋”,傳達的是與友人歡聚作樂的情景。他們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見面,就在一起彈奏吹打,親密無間。古瑟二十五弦,可由兩人同時彈奏,如果二人心意相通,便會音調(diào)律諧,合奏出如天籟般美妙的樂曲。瑟音裊裊如同仙樂,恍惚中讓人忘懷得失憂愁。主人一再勸告著:今日會面要盡情歡樂,轉(zhuǎn)眼間我們就會衰老,說不定哪一天會死去。這里所表現(xiàn)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唐風(fēng)·山有樞》中說“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 且以喜樂,且以永日?!边@是一首諷刺貴族們及時享樂的詩,詩人借反語諷刺了剝削者擁有 “衣裳”、“車馬”、“廷內(nèi)”、“鐘鼓”、“酒食”應(yīng)有盡有,他卻吝嗇之極,舍不得享用。從貴族聚會鼓瑟來看,也反映了琴瑟亦是被貴族們視為重要的娛樂工具。
其實,研讀《論語》,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有許多關(guān)于瑟的描述,如在《論語·先進》中:“子日:‘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薄墩撜Z·陽貨》中“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琴瑟在先秦已經(jīng)伴隨著儒士的日常生活,孔子將樂和禮配合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方法,而瑟也是他進行詩教、樂教的重要工具。
周人對音樂的使用歷史悠久并且很發(fā)達,琴瑟在先秦社會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它不僅在宗廟儀典和禮樂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功用,而且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琴瑟是那樣鮮活地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曾經(jīng)演繹出了無數(shù)動人的樂章,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琴瑟合鳴的吟詠歌賦和美好的佳話故事散見于史冊典籍之中,琴瑟合奏結(jié)良緣的美好佳話流傳了千百年。詩人李商隱在《錦瑟》一詩中吟出了“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心聲。詩人錢起還有“二十五弦彈夜月”之句,這都說明了琴瑟不僅與人們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關(guān),更豐富像古代的士大夫,琴瑟不離身,沒有一天不操弄,沒有一天不聆聽,性情與弦歌相通,借弦歌琴曲瑟韻陶冶情操。可惜今天琴瑟之樂因其過于古雅,逐漸衰落成為了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郭沫若.十批判書·后記【C】.郭沫若全集·歷史編【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孟子注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670.
[4]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胡郁青.中國古代音樂美學(xué)簡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
[6]李美燕.琴道與美學(xué)【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