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文體上說,《西廂記》是元雜劇,同時也可歸為說唱文學(xué)。筆者認(rèn)為,元雜劇不僅僅是案頭作品,因為它們的呈現(xiàn)形式是由舞臺承載,由演員表演的。那么,在用“雜劇”文本模式的寫作過程中,作者就不得不考慮到演員的演述問題。同時,作者的評論干預(yù)是不可忽視的。本文從《西廂記》出發(fā),探討其中的評論干預(yù)。
關(guān)鍵詞:《西廂記》;評論干預(yù);藝術(shù)
作者簡介:李輝(1988-),女,天津市人,天津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237.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2
從《西廂記》文本出發(fā),其中不僅有唱詞,而且有說白,科。不僅有作者自述,同時還有演員演述,作者評述。那么,這里就關(guān)涉到“代言體”這個問題。代言是“作家運用一種語言表現(xiàn)的取述角度和話語表達(dá)形式”。1那么,筆者認(rèn)為,元雜劇不僅僅是“代言體”,而且是“演述體”。可是,在演員表演的過程中,他們的演述語言不僅有“劇中人”的語氣、語態(tài),同時還傳達(dá)出了作者的評論,所以,演員是受了作者的“支配”的。筆者從這點出發(fā),論述評論干預(yù)藝術(shù)。
一、人物自評
劇作中給讀者傳遞信息是必然,在元雜劇這種演員演述的形式下,作家們采取了很巧妙的方法進(jìn)行傳遞,即讓演員自述其基本情況。
(一)張生自評
《西廂記》中第一本第一折,正末扮張生上場,【混江龍】中唱到:“投至得云路鵬程九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才高難入俗人機(jī),時乘不遂男兒愿。空雕蟲篆刻,綴斷簡殘編。”2張生的這樣一段唱詞,給聽眾展示了他的二十年寒窗苦讀,卻終難進(jìn)入仕途的經(jīng)歷。第一本第二折中,【石榴花】唱道:“大師一一問行藏,小生仔細(xì)訴衷腸。自來西洛是吾鄉(xiāng),宦游在四方,寄居咸陽?!?這一段唱詞,給出了張生的家境信息,以及張生的品行,聽眾通過演員這樣唱便自然地了解了劇中人物的信息。
(二)鶯鶯自評
在王實甫筆下,鶯鶯算是一個敢于追求自由的人。她見了張生后,心生愛意,然而卻不能和張生相見相戀,內(nèi)心愁苦。第二本第一折中,【仙呂八聲甘州】唱到:“懨懨損瘦,早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褪,能消幾個黃昏?”鶯鶯的這樣一種狀態(tài),在作者的寫作思維中,其實本來應(yīng)該自己說出來,但是作者選擇了讓鶯鶯自述,借鶯鶯之口進(jìn)行表述,那么,這樣兩段唱詞,就形象地,盡致地給聽眾展示了鶯鶯害了相思病后的狀態(tài)。這些唱詞,較之當(dāng)下的白話要經(jīng)典很多,更能使我們當(dāng)下讀者體會到這種相思之苦。
(三)紅娘自評
紅娘的形象,在一般人看來,尤其是在作者當(dāng)時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下,紅娘作為小姐的丫鬟,應(yīng)該是不敢自作主張的人,是“服務(wù)型”的人才。但是,在王實甫筆下,這個紅娘卻并不一般。她聰明、直率、耿直、不懼怕權(quán)威。第三本第一折中,【幺篇】唱到:“我雖是個婆娘有氣志??蓱z見小子,只身獨自。恁的呵,顛倒有個尋思”。這些唱詞,借由紅娘自己的聲口,傳達(dá)出信息,使聽眾在自然之中就感受到了紅娘這一人物形象。
二、人物互評
人物互評,在筆者看來,更是元雜劇演述形態(tài)的又一重要表現(xiàn)。從心理學(xué)角度分析一下,互評引發(fā)的聽眾響應(yīng)要比自評多得多,因為別人的評價,從心理接受方面上來講,更加為人們所重視。劇作家們選取了讓劇中人相互評論的形式,效果明顯。
(一)、主要人物對張生的評價
在第二本第一折中,聽眾借由鶯鶯的聲口,聽到了鶯鶯對張生的評價,【寄生草】中:“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克情兒順,不由人口兒里作念心兒里印。學(xué)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問’”。4這樣一段評價,使聽眾知道了張生的相貌、性情、才學(xué),這樣的信息傳遞方式,似乎比人物自述引發(fā)的回應(yīng)更加強(qiáng)烈。第四折,紅娘評價張生的人生,在【調(diào)笑令】中她唱道:“功名上早不遂心,婚姻上更反復(fù)吟吟”。5紅娘的這樣一句簡單的評論,聽眾卻從中感受到無奈的深沉。
(二)主要人物對鶯鶯的評價
第一本第一折,張生在【上馬嬌】中評價道:“這的是兜率宮,休猜做了離恨天。呀,誰想這寺里遇神仙!”6第三折【調(diào)笑令】中:“我這里甫能、見娉婷,比著那月殿里的嫦娥也不恁般撐?!?在張生眼里,鶯鶯恰如神仙一般。鶯鶯這樣的面容、姿態(tài),從張生的聲口中說出來,比作者自己敘述,聽眾的感受要深切得多。第三本楔子中,鶯鶯害了相思病,紅娘在【仙呂賞花時】中,從側(cè)面評論道:“俺姐姐針線無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懶去添。春恨壓眉尖,若得靈犀一點,敢可醫(yī)了病懨懨?!?紅娘的側(cè)面評論,形象地展現(xiàn)了鶯鶯的相思之苦,鶯鶯的這種情態(tài),使聽眾感受深刻。
(三)主要人物對紅娘的評價
第一本第二折中,張生在【小梁州】中評價道:“可喜娘的龐兒淺淡妝,穿一縞素衣裳;胡泠綠老不尋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張郎。”【幺篇】中,“我將小姐央,夫人怏,他不令許放,我親自寫與從良?!?張生的這兩段唱詞,從側(cè)面襯托出了紅娘的貌美,也從側(cè)面襯托了紅娘的耿直性格。張生對于紅娘,筆者認(rèn)為,并沒有兒女之情,有的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賞。
(四)主要人物對老夫人的評價
《西廂記》中的老夫人,筆者認(rèn)為,我們當(dāng)下社會中的廣大父母身上仍留有她的影子。父母對于兒女婚姻的看法,似乎幾千年來沒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對于老夫人,我們還應(yīng)該全面對待。
第二本第一折中,鶯鶯在【天下樂】中唱道:“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緊,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0第二本第四折鶯鶯在【喬牌兒】中唱道:“老夫人轉(zhuǎn)關(guān)兒沒定奪,啞謎兒怎猜破;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1【離亭宴帶歇指煞】中,鶯鶯又唱道:“毒害的恁么。俺娘呵,將顫巍巍雙頭花蕊挫,香馥馥同心縷帶割,長攙攙連理瓊枝挫?!?2對于老夫人的評價,大都來自鶯鶯,也許兒女對自己父母的評價更中肯,更直接。
三、作者點評
在劇本的演出過程中,作者是不上臺的。他的評論、點評,還是通過演員借演劇中人來實現(xiàn)的。
第三本第一折中,作者借由紅娘的聲口,總結(jié)事端?!净旖垺恐谐溃骸爸x張生申志,一封書到便興師。鶯鶯君瑞,許配雄雌;夫人失信,推托別詞?!?3唱出了之前孫飛虎圍困,張生相救,二人相戀,老夫人反悔等信息,作者借紅娘之聲口讓聽眾進(jìn)行了回顧。
第四本第四折,作者借張生之口,評價了二人相思之苦及不渝之情,【折桂令】中,“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guān)山,獨自跋涉。不戀豪杰,不羨驕奢,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14
第五本第四折,崔張故事有了結(jié)局。我們都知道,這個結(jié)局是作者自己安排的,是作者的主觀愿望,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維框架。那么,作者的最終評論,仍然由演員代為述說?!厩褰恐?,“謝當(dāng)今圣明唐圣主,敕賜為夫婦。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5我們暫且不論王實甫最后思想表達(dá)的局限性,但筆者認(rèn)為,他說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畢竟體現(xiàn)了思維的開放性,開明性,體現(xiàn)了自由,自主性,具有時代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從人物自評、人物互評和作者點評三個方面論述了《西廂記》中的評論藝術(shù)。這樣的評論藝術(shù),我們不能拋開元雜劇的“代言性”,更不能拋開其“演述性”。正是這種藝術(shù)手法的使用,才得以使因作者不能直接出面,借由演員舞臺表演的劇作獲得成功。
注釋:
[1]陳建森著,《元雜劇演述形態(tài)探究》,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頁。
[2]【元】王實甫著,張燕謹(jǐn),彌松頤校注,《西廂記新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頁。以下《西廂記》引文,皆出自該書。
[3]第37頁。
[4]第86頁。
[5]第209頁。
[6]第17頁。
[7]第59頁。
[8]第160頁。
[9]第39頁。
[10]第85頁。
[11]第133頁。
[12]第134頁。
[13]第162頁。
[14]第264頁。
[15]第309頁。
參考文獻(xiàn):
[1]【元】王實甫著.張燕謹(jǐn).彌松頤校注.《西廂記新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陳建森著.《元代戲曲本體論》[M].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科研局組織編選.《鄭振鐸集》[M].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