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潘重規(guī)先生,1907年出生,江西婺源人。對陶淵明其人頗有研究,著有《陶淵明臘日詩解》、《陶淵明年歲析疑》、《陶淵明世系析疑》、《陶淵明的人格與詩格》和《陶詩析疑》等文章。在本文中,我將主要根據對《陶詩析疑》的研究,從潘重規(guī)解讀陶淵明世系家世及年歲析疑和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接受態(tài)度兩方面談一談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的接受,欣賞和影響。
關鍵詞:陶淵明;潘重規(guī);接受;陶詩析疑;影響 ;人格欣賞
作者簡介:劉璐(1993.1-),女,山東省濰坊人,大學本科學歷,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漢語言文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1
潘重規(guī)先生,在我眼里是一位思想研究非常標新立異甚至可以說是喪心病狂的人,以其對權威的挑戰(zhàn)性和論點的新穎性著稱。我在研究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的接受和看法時,并沒有以對待普通學者的眼光去審視先生的觀點,通過《陶詩析疑》,從潘重規(guī)解讀陶淵明世系家世和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態(tài)度接受兩方面談一談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的接受欣賞和影響。
一、潘重規(guī)解讀陶淵明世系家世
潘重規(guī)堅定不移的認為陶淵明為陶侃之曾孫,名門世家。當面臨“乃據贈長沙公詩序‘昭穆即遠,已為路人’二語,辨其非侃后。且謂元亮自有祖,何必籍侃自重!”的言論后,潘重規(guī)在《陶詩析疑》中列舉了元亮非侃后這個觀點的五大謬處和一處例證,全面的反駁了元亮非侃后的論點。同時,潘重規(guī)先生在反駁閻詠觀點時,也時時刻刻透露出了本人對于陶淵明的個人品格接受和欣賞。
其中的謬三為“且使士元與元亮果屬遠如路人也者,則命子篇中和用述其功德!攀援貴族,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元亮千秋高士,豈宜有此!其謬三也?!遍愒佌J為元亮自有祖,何必籍侃自重。字里行間透露出陶淵明不應該為了攀附貴族貴人而改變自己的祖先,以陶侃來提高自己的身價。陶侃是江東的一流人物,官至大司馬,是東晉朝廷的中樞,朝野有名。在魏晉森嚴的門閥制度下,也確實有鉆營宵小之流想借陶侃之名進入仕途。但是,潘重規(guī)先生直接反駁了這個觀點?!芭试F族,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陶淵明作為田園隱士,是最不慕功名利祿之輩,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怎會有這種違反本意之事。潘重規(guī)先生又接連呼出“元亮千秋高士!”的高度評價,可見其對于陶淵明的接受態(tài)度是十分積極和正面的。陶淵明有如此顯赫的家世,在魏晉門閥制度非常森嚴的情況下,應該有很多機會進入仕途。雖然陶淵明的一支在陶侃的子孫中衰落得很快,但只要提及自己是陶侃的子孫,哪一個不會尊敬呢。正是有曾祖父陶侃這種家族之便,引來了后世的種種質疑。
二、潘重規(guī)對陶淵明年歲析疑及高度評價
潘重規(guī)對于陶淵明的人格進行了簡短的概括,“淵明號稱恬淡,而實內心熱烈。彼懸一高遠之目標,唯恐歲月不待,不能達到理想,故于四十一歲作歸去來兮辭,有‘感吾生行休之歉’。以一情感豐沛之人,無論為三十七(如作辛丑歲計),或五十七(如作辛酉歲計),皆有此感?!狈Q陶淵明為感情豐富之人。東晉社會動蕩、離亂,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陶淵明家祖祖輩輩也都是接受了正統(tǒng)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家族功業(yè)的影響和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熏陶,讓青年時代的陶淵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希望通過進身仕途實現(xiàn)其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為國建功立業(yè)的人生追求。但“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的人格又是復雜的,同時接受了玄道佛儒思想影響,他對田園山水的向往和對無拘無束的生活有著超乎一般人的渴望,早年創(chuàng)作的《五柳先生傳》正是這一性格的真實寫照,陶淵明的性格矛盾也使他在仕與隱之間徘徊。四十一歲就作歸去來兮辭的陶淵明,在潘重規(guī)先生的眼里,是個情感細膩之人,所思所感都非常充沛,無論為三十七(如作辛丑歲計),或五十七(如作辛酉歲計),皆有此感。一面感年時易往,一面喜景物宜人,不禁欣慨交心,悲喜集懷??梢娕讼壬鷮τ谔諟Y明的文學造詣非常認同,對于陶淵明復雜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性格也非常的理解。
三、陶淵明接受史坎坷之因
陶淵明在北宋蘇軾之前,知音其稀,根本原因是歷史儒家思想的道德束縛。潘先生對于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人格和詩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給予了高度評價。也許,潘重規(guī)先生的觀點不能作為解釋陶淵明世系家族和年歲考證的唯一立足點和評判的圭臬。但是像潘重規(guī)先生這個在文學評論上十分標新立異“喪心病狂”的文人,都對陶淵明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進行了認可和維護,并作多篇文章專門探討陶淵明問題,可見陶潛齊人和其代表的文學類型的魅力之大,影響力之深。歷史上的中國人民在儒家道德思想教化的衍生下,由于受倫理道德約束,我們的先人不愿意承認陶淵明文化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并不是每一個士大夫都可以放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誘惑。王宏維先生提到過“一個古老的民族當她有覺悟,有勇氣正視自己的殘缺丑陋之時,便是她煥發(fā)青春、走向新生之時?!?于人,于民族,于作品,于陶淵明文化都是如此,只要本身擁有魅力,一定會煥發(fā)出奕奕光彩。
參考文獻:
[1]王宏維著.《命定與抗爭 中國古典悲劇及悲劇精神》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96年版 第一章 人生似戲并非戲 從“團圓夢”里驚醒 第11頁
[2]潘重規(guī)著.《陶詩析疑》 清華學報 第214頁—第224頁
[3]潘重規(guī)著.《陶淵明臘日詩解》 國文月刊 第十五期
[4]王華著.《兩晉詩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 陶淵明體 第248頁—第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