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恐怖短篇小說作家之一,埃德加. 愛倫. 坡繼承了早期哥特小說的一些基本要素,但同時他也對這一文學流派進行了創(chuàng)新。他將哥特小說的情節(jié)從遼遠的古堡帶進了日常生活場景中,對小說中人物的心理進行深入挖掘,并將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由此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哥特文學潮流。
關(guān)鍵詞:埃德加. 愛倫. 坡;早期哥特小說;繼承;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1-0-02
一、引言
埃德加. 愛倫. 坡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他在世時曾經(jīng)飽受批評,愛默生不屑地稱他為“叮當詩人”,亨利.詹姆士認為對坡的嚴肅就是對自己的不嚴肅,艾略特也認為坡的智慧就是有高度天分的年輕人的尚未成熟的階段。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坡卻備受追捧。法國象征主義詩歌先驅(qū)將坡視為知己 (鄭克魯,2003:858)。盡管飽受爭議,無可否認的是,坡的作品在西方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愛倫坡的所有短篇小說中,哥特小說占了一定比重。然而這些小說卻有別于傳統(tǒng)的哥特小說,我們可以稱之為新哥特小說,它在場景設(shè)置、恐怖效果的營造方式,以及人物類型等方面與傳統(tǒng)哥特小說有一定差異,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二、哥特小說
1、哥特小說的起源
“哥特” 一詞原指居住在北歐、屬于條頓民族的哥特部落。5世紀時哥特人摧毀了強大的西羅馬帝國,然而同歷史上許多征服了先進文明的民族一樣,哥特人也被迅速同化,很快失去其民族性,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后,哥特人作為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消失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1000多年后,意大利人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建筑家法薩里在歷史的塵封中又找出哥特一詞來指稱一種為文藝復興思想家們所不喜歡的中世紀建筑風格。這種建筑代表著落后、野蠻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羅馬輝煌文明的所謂“黑暗時代”的絕妙象征。這樣,在文藝復興思想家們的影響下,哥特一詞逐漸被賦予了野蠻、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時代、中世紀等多種含義。
到18 世紀中后期,哥特一詞又成為一種新的小說體裁的名稱。這種小說通常以古堡、廢墟或者荒野為背景,故事情節(jié)恐怖刺激,充斥著兇殺、暴力、復仇、強奸、亂倫,甚至常有鬼怪精靈或其他超自然現(xiàn)象出現(xiàn),小說氣氛陰森、神秘、恐怖,充滿懸念。這種小說之所以被稱為哥特小說。
2、早期哥特小說
這一概念,狹義地,是指創(chuàng)作于1760 年至1820 年之間、并主宰了那一時期小說市場的一組英國小說。它們最顯著的共同特點是:注重營造恐怖氣氛,以古式建筑物為場景,大量運用超自然因素,塑造高度程式化的人物,并在懸念的制造和手法的奇異化方面力求完美等。其代表作家,如霍拉斯·沃波爾、安·拉德克利夫、馬修·U 易斯等,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不為主流批評所關(guān)注。然而,隨著20 世紀西方文學批評領(lǐng)域中泛文化研究的興起,“哥特”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受到重視,這使得許多原本被視為膚淺的通俗恐怖讀物的哥特作品日益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為了指稱明確,筆者將上述18 世紀英國哥特小說統(tǒng)稱為“早期哥特小說”。
三、坡對早期哥特傳統(tǒng)的繼承
正如一些早期哥特小說的標題,如《奧托朗托堡》、《尤多爾芙之謎》等所揭示的那樣,早期哥特小說通常將其背景置于古代建筑中,這些建筑通常充斥著各種超自然現(xiàn)象,使得這些小說的基調(diào)陰森可怖。這一基調(diào)仍然存在于坡的哥特故事中。如《厄舍府的倒塌》中風雨飄搖、陰森恐怖的古宅、《一桶白葡萄酒》中尸骨堆積、令人毛骨悚然的密道。
早期哥特小說中通常充斥著謀殺、暴力、復仇,等暴力情節(jié)。如在《泄密的心》中,敘述者殘忍地殺害了與之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其原因僅僅是因為他有著一雙蒙著層薄膜的、淺藍色的鷹眼,使他恐懼。
四、坡對早期哥特傳統(tǒng)的發(fā)展
1、背景的轉(zhuǎn)移
早期哥特故事通常被置于鬼魂縈繞的、充滿超自然現(xiàn)象的城堡和修道院中。這一背景從奧托朗托堡開始逐漸成為哥特小說的一個基本要素。其目的是要在讀者心中引起恐懼之感。如《奧托朗托堡》中的建筑總是充斥著陰森的密道,供其中的人物暗中進進出出。盡管這一趨勢在坡的小說中得以保存,然而,在坡的大多數(shù)哥特故事中,故事情節(jié)從遙遠、古老的城堡搬到了日常情景中,如《泄密的心》、《黑貓》中的家庭場景,《威廉. 威爾遜》中的學校。
2、對效果統(tǒng)一的重視
在他1846年寫的一篇名為《創(chuàng)作的哲學》的論文中,坡認為篇幅、效果的統(tǒng)一以及高度的邏輯性對于優(yōu)秀作品來將是必不可少的。坡的哥特故事實際上是其創(chuàng)作哲學的實踐。與早期哥特小說不同,坡的哥特故事明顯要簡短得多,讀者通常能一氣讀完。而且,這些故事邏輯相當嚴密。這一特點在《泄密的心》和《一桶白葡萄酒》可見端倪,前一個故事的第一個單詞“真的”是對其罪行的承認,從而設(shè)定了作品的整體風格。這一聲明立即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將其帶入故事情節(jié)中。 從這一部分開始的每一個詞都推動著故事向前發(fā)展。從這一角度來看,《泄密的心》或許是最符合坡對于完美小說的標準的(QuinnArthur Hobson,1998:394)。在后一個故事中,敘述者的第一句話:“福吐納托對我百般迫害,我都盡量忍在心頭,可是一旦他膽敢侮辱我,我就發(fā)誓要報仇了”明確了該故事的效果,即復仇。 故事的其他部分則是講述者對福吐納托報仇的細節(jié)的敘述。從而使得這一故事緊湊且攝人心魄。反觀早期哥特小說,其結(jié)構(gòu)松散且通常具有多重主題。
3、人物創(chuàng)新
早期哥特小說中的主人公不論善惡都是正常人,換句話說,他們沒有精神方面的疾患。如《尤多爾芙》中的艾米莉和蒙托尼,前者美麗絕倫,溫柔善良,而且身材纖細優(yōu)雅,酷愛書籍、大自然、詩歌以及音樂。后者則沉悶、傲慢、工于心計,為了獲得舍隆夫人的財產(chǎn),他偽裝成一名意大利貴族,俘獲了她的芳心。在其陰謀得逞后,他將艾米莉和舍隆夫人囚禁在尤多爾芙堡中。相反,坡的哥特故事中的主人公通常精神錯亂,如《厄舍府的倒塌》中的羅德里克.厄舍,他患有一種不知名的疾病,并且其疾病的更深層的根源在其精神和道德中。無獨有偶,《泄密的心》中的敘述者聲稱患有一種造成感官過度敏感的疾病,這導致了他對有著一雙“鷹眼”的老人的殘忍謀殺。
4、恐懼來源上的突破
在早期哥特小說中,如《奧托朗托堡》,《尤多爾芙之謎》,恐懼感往往是由超自然現(xiàn)象、古老的詛咒等引發(fā)的。 如《尤多爾芙之謎》中在舍隆夫人死后所發(fā)生的令人恐懼的巧合事件,以及《奧托朗托堡》中的古老預言。坡則關(guān)注人物的心理,坡的批評者通常將他的作品成為“德意志”故事,對此,坡回應(yīng)道“我的故事中的恐怖不是來自外部環(huán)境,而是來自靈魂”(奎恩,1995:166) 。如在《厄舍府的倒塌》中,坡探討了“靈魂恐懼”,盡管恐懼也來自于古宅陰森的氛圍以及各種超自然現(xiàn)象,這種恐懼主要是由于羅德里克反常的心理—感官過敏以及疑病癥。最終這種精神上的疾患促使他親手將妹妹活埋。同樣,在《貝蕾尼斯》中,埃加烏斯對其堂妹的牙齒的異常迷戀最終導致他拔掉了她那“32顆小小的、潔白的、象牙般的東西”。
5、道德探討方式上的突破
早期哥特小說總是以懲惡揚善來宣揚美德,如在《奧托朗托堡》中,主人公曼弗雷德錯殺了自己的女兒瑪?shù)贍栠_,使得他抱憾而終,另一個主人公—善良的西奧多則成功地獲得了伊莎貝拉的芳心。坡對道德的討論主要是通過探索其主人公的心理來實現(xiàn)的?!逗谪垺分械牡谝蝗朔Q敘述者一開始是一名動物愛好者,然而,隨著他逐漸養(yǎng)成酗酒的習慣,他最終變成了一名冷血殺手,殘忍地將其妻和貓殺害。事實上,主人公在挖掉貓的眼睛后也曾對自己的殘忍感到懊悔不已,然而這種懊悔很快就屈服于暴怒無常,他也無法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敘述者的心理反映了善與惡的沖突,從而將讀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人性的陰暗面上來并呼吁讀者積極追求更高的道德品質(zhì)。
五、結(jié)語
盡管坡在世時飽受爭議,但在他去世后,坡被譽為偵探小說之父,科幻小說先驅(qū),心理恐怖小說大師,美國首位偉大的文學批評家。正是坡將哥特小說的場景從恐怖陰森的場景搬到日常生活情景中,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深入的探索,并將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結(jié)合起來,從而開創(chuàng)了哥特小說新的趨勢—恐怖的內(nèi)化. 坡對后來的哥特小說作者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如史蒂芬.金、洛夫克拉夫特等。已故電影導演希區(qū)柯克也承認坡的哥特小說是其靈感來源之一。到目前為止,西方的坡研究方興未艾,坡的哥特小說仍然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其中一些還改編成了漫畫甚至音樂劇。
參考文獻:
[1]Edgar Allen poe,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graham’s Magazine,vol.XXVIII,no. 4,April 1846,28:163-167.
[2]Quinn,Arthur Hobson. Edgar Allan Poe: A Critical Biograph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 p. 394.
[3]鄭克魯。 《法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58頁。
[4]奎恩編,倪樂,曹明文,譯。坡. 愛倫坡集: 詩歌與故事。北京: 三聯(lián)書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