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類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文明,也衍生出各種不同繁榮文化。相對于我國對文化的認識就分為東西方文化,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注定會有矛盾沖突。所謂的跨文化交流就是由自身的眼界出發(fā),轉(zhuǎn)換角度去梳理外來文化的過程,對于任何文化,都有被學習的東西,也就是說有其生存下來的道理。尋求一種可以綜合的方式,對外來文化進行特定角度的觀察與整合。文化的矛盾沖突大部分被看做是文化交流過程中的阻礙,是文化工作者的排斥行為,是文化的自我封鎖與自我優(yōu)越。文化的交流需要用哲學的思想進行辨證分析,通過實踐來達到跨文化交流,正視文化之間存在的問題,理解誤讀存在的范圍與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是漫長的,是歲月沉淀下來最精華的一部分,只有正確看待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誤讀的合理性與必然性,才能發(fā)展自我文化,避免文化走進死穴。
關(guān)鍵詞:文化交流;誤讀;誤讀的合理性;誤讀的不可避免
作者簡介:楊靜(1989.5-),女,內(nèi)蒙古人,北京語言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
[中圖分類號]: 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2
在全球化發(fā)展的進程中,不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的誤讀在所難免,存在多重矛盾,而誤讀文化存在的緣由也各種各樣,造成的影響當然也不能忽視。對于文化在交流過程中誤讀的研究當然也具有深遠意義,對文化誤讀的客觀認識、辯證看待等都需要一個有效的引導過程,需要對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合來消化成我們所能接受的形式。避免因為文化誤讀而造成文化的自閉,通過正確看待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誤讀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可以更好地促進所謂的文化交流,減少對外來文化精華的損害。研究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誤讀的合理性,首先要知道跨文化在相對于我國以外最主要的外來文化--西方文化中的含義,跨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所指的并不是簡單的文化遭遇的不同,而是當不同文化相遇所交互的作用,僅僅理解成不同文化自身存在的意義或者單純地將兩種不同文化相互作用到各自文化中是不對的,在西方文化中跨文化往往是不同文化交互過程中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如果理解成我們的“文化交流”也許會更能體現(xiàn)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相互交互溝通的本質(zhì)。文化的存在就證明他們自身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與特性,當遇到外來文化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自身特性影響導致與外來文化的部分沖突或者誤解,而這份沖突或者誤解在短時間內(nèi)很難被忽視,甚至會加深這種沖突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在文化交流的特定視界角度下,應該正確理解這種沖突所帶來的合理性。當融合達到各自文化自身特性所包容的時候,兩種文化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了相應的變異,也許會促進兩種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作為文化交流的融合,縮小自我放大對方是一種交互作用中,比較積極的態(tài)度,任何文化都需要學習,并不是全美的,需要通過不同的交流來改善文化的沉淀,形成更具有意義的文明形式。
一、文化交流存在誤讀的合理性理論依據(jù)
正因為全球化發(fā)展進程的不斷發(fā)展,世界不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同時也讓我們接觸了更多不同文化帶來的世界觀。導致文化不同的最根本原因目前看來應該是語言的差異,而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其實現(xiàn)的形式為文字。我國的文化文明經(jīng)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自不必說,文字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語言基礎(chǔ),而我國文化在不同時期也主要以文字來記載并流傳至今。而作為當前我國主要的外來文化--西方文化,應該說文字沉淀并沒有漢字那么歷史悠久,但是并不能說明文化沒有研究意義,相反這正是在實際文化交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v觀人類發(fā)展歷程,都是通過語言來擁有世界,并創(chuàng)造世界。人類可以通過其對世界的認識用早期的象形文字來固定下來,表現(xiàn)的形式逐步的改變,而這些符號文字會不斷賦予世界真正的意義與秩序。久而久之,經(jīng)過語言的記錄方法不斷改變,逐漸地形成一種針對這種語言而形成的語法,不斷變換的語言與語法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僅是溝通方式的簡潔,更多的是對世界的認識在形成文化的方式。看待世界的眼光在不斷形成體系,也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世界觀。正如某位名人的話,現(xiàn)實的社會是通過根據(jù)人類集團的語言形成與習慣不斷建立起來的,而對同一個社會的理解認識,并不能有相同的語言來一直的完成。由此可以看出,人類在接觸外來文化介質(zhì)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不容易擺脫自身文化傳統(tǒng)習慣和思維理解方式的束縛,會根據(jù)自身文化的理解來進行盲目的選擇、分析與理解。文化交流存在誤讀是具有一定的哲學性的,用辯證的角度來看,事物的內(nèi)在矛盾是必然的,而事物本身存在也是客觀的。研究與自然科學不同的形式就要研究內(nèi)在關(guān)系,而文化交流誤讀正式內(nèi)在的理解問題,如何處理兩者內(nèi)在聯(lián)系與表面關(guān)系很重要。
二、文化交流文字的誤讀存在的合理性
文化交流主要通過對文化文本的理解。語言的表達是一種通過文字加入交流時候的情感而形成的,在漫長的歷史中難免會出現(xiàn)情感的波動,逐步的弱化語言的表達形式。而文字是文化中經(jīng)過漫長沉淀所積累的,很大程度上,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其根本意義。在對任何文化文本理解的時候,讀者都是帶有自我主觀意識進入文字本身的,讀者有著自己的思維與閱讀習慣和體系,也就是說有“前見”。而在精神層面上,前見是要具備條件的,首先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并不是簡單沒有聯(lián)系的,相反,世界是圍繞人的主觀意識而形成,其是建立在人的主觀能動性基礎(chǔ)上的。是人的意識映射到社會主體上而形成世界,逐漸對這種社會主體細化而形成解釋。其次,人都會有自我意識,因為人的思維復雜,所以人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都會有自我的世界,個人眼里的世界對接觸的事物理解不是從空白開始的,都會有自我意識在里面。通過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地形成理解世界的窗口,并且這種窗口的建立很難輕易被改變。正因為這種“前見”的客觀存在,不難理解文化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誤讀的可性能。這種“前見”與“偏見”不同的是,“前見”無關(guān)對與錯,這是人的一種理解方式,一種世界觀、人生觀的意識形成,人本身并沒有對外來文化產(chǎn)生敵意或者歪曲,但是這種“前見”所帶來的困惑就是外來文化的誤讀不可避免性,對客觀存在的歷史,人們會因為“前見”而逐漸理解成“偏見”的形成,這樣形成的是社會最初的方向性,對世界理解的傾向性。正因如此,文化交流中文字的理解誤讀的合理性是客觀存在的,人的主觀意識并不會隨著世界的變化而變化,只會其本身接受的文化而變化。
隨著文化交流的廣泛性,存在誤讀慢慢的會成為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理解方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誤讀的客觀存在是人對表面現(xiàn)象曲解所造成的。往往抽象的東西本身就很難理解,一旦引用了不合時宜的實體對象進行引申理解,人對實體對象的理解就會偏離抽象本身的意義所在。人們對文化的高深造詣在于用抽象的東西來解釋更為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通過藝術(shù)、文字來表達抽象事物的內(nèi)在本職,因為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造成的誤讀就是在于曲解了文字表面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在本質(zhì)。而西方文化往往喜歡用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更為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
三、結(jié)束語
總之,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讀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不可避免性。因為文化的抽象表現(xiàn)形式不同,造成的表面理解方式的不同會有千變?nèi)f化。如何避免誤讀性的發(fā)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并不能完全改變。正如,人的思想意思并不能受到世界的不同所改變,而需要自身文化作為橋梁,通過抽象的形式來理解外來文化的思維習慣與表現(xiàn)手段。文字作為文化的表現(xiàn)基本單元,正確理解不同文化的文字,深化內(nèi)在聯(lián)系,客觀的保持對世界觀、人生觀的認識,對文化交流中誤讀降低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苑海靜. 跨文化交流下的文化誤讀 [J]. 文學教育(上).2009,(5).
[2]邵志華. 跨文化語境中文化誤讀的鏡像認知 [J]. 蘭州學刊.2011,(1).
[3]慕婭林. 淺析中西文化誤讀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影響 [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
[4]周佩君.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誤讀研究 [J]. 金田.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