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是無名之輩》是美國著名女詩人埃米莉·狄金森的代表作之一,詩歌清新自然,語句簡單明了,但蘊含深層含義,富有哲理。這主要是她擅長在詩中運用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因此,在本文旨在探討詩中的象征意義,有助于了解詩人當年的心境及窺見美國社會之現(xiàn)狀。
關(guān)鍵詞: 《我是無名之輩》;文本分析;象征意義
作者簡介:劉逢春(1980.5-),男,貴州凱里人,本科,凱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和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1-0-02
一、引言
埃米莉·狄金森(1830—1886),出生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zhèn),幾乎在這個小鎮(zhèn)度過了她的一生。一輩子都是孤寂中埋頭寫詩,她寫下1,775首詩。但在她生前,僅有7首詩發(fā)表。“她的詩所依據(jù)的生活,即使詩歌有時表現(xiàn)的東西很具體。她寫及上帝、人類與自然,像她家境如此富裕的人似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廣博的知識[1]”?!暗医鹕莿?chuàng)新型的詩人,盡管聽起來有點怪異,正如霍普金斯而言,她從不模仿他人的作品”[2]?!氨M管她的作品形式上無規(guī)則,內(nèi)容簡單,但她的詩歌卻是不同尋常的多樣性,創(chuàng)新多變的微妙性,和內(nèi)涵深刻的豐富性[3]”?!八械竭@個世界的內(nèi)在美和令人害怕的冷漠感;她體會到了整體美和明白了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她的作品反映了精神上的不寧靜和對人類困境的擔憂[4]”。但無論如何,從她的作品當中可以讀出狄金森是一位情感豐富、反應靈敏、說話幽默、思路開闊的女詩人。正是由于她感情細膩,善于觀察,不隨波逐流,獨立思考,一生過著孤寂隱居的生活,有點像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式”的生活方式。生前不知名,死后名大噪;直到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她作品逐漸被廣大讀者所熟知,也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大詩人。
這首詩歌內(nèi)容簡單,但內(nèi)涵深邃,不斷告誡人們:出名的代價——毫無隱私可言,而且需要不斷地喋喋不休吹噓自己。詩歌是以獨白的形式展開的,詩歌中作者以邀請讀者的對話方式來敘述的。作者直接敘說自己是無名之輩,她反問讀者——你是誰?她自問自答說道:“你也是無名之輩嗎?”如果是的話,不需要告訴任何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社會可能會拋棄作者和讀者的。接下來敘說成為名人的可——需要不停地暴露在公眾場合下,就像青蛙那樣不斷地呱呱叫,而且是整天整天地,整年整年地。這樣子做人不覺得累嗎? 還不如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寂靜沼澤呢。
二、象征手法以及美學價值
象征,就是用某種符號代表某種事物。也就是說,語言這種符號,代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那么,文學中幾乎到處都充滿著象征,詩歌更是如此。象征手法則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學作品立意高遠,含蓄深刻。恰當?shù)剡\用象征手法,可以某些比較抽象的精神品質(zhì),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圖像或形象,從而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產(chǎn)生各種聯(lián)想,并且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我們留下無窮的回味。象征手法的美學價值,更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托物喻志,它可以借古道今,它可以借題發(fā)揮,它可以“指鹿為馬”,它可以以古諷今,它可以“指桑罵槐”,它可以寫景抒情,它可以言此意彼…… 因此它的美學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怡情,可以抒情,可以賞心悅目,可以一吐心中之快,可以給讀者酣暢淋漓之感……
三、象征手法的文本分析
1、無名之輩與名人之流
詩歌中的“nobody”的意思是“the person is not at all important”[5] ,文中的“somebody”則指的是“the important person in some kind of work or in some place.”[5] 由此可見,這是一對強烈的對比,“no”在英語本身就是否定之意,而且是強烈的否定;“some”則指一些,而且是肯定表達形式?!皀obody”自然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太多關(guān)注,自然是“泯然眾人矣”?!皊omebody” 自然就會受到別人的另眼高看,自然受到他人的關(guān)注,自然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詩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癲on’t tell”即默不作聲,別人怎會知道無名之輩呢;相對應于名人之流,他們則是“how public”,整天在外喋喋不休嚷嚷,來吸引眾人的眼球。相比之下,狄金森選擇了前者,寧愿作為一名“隱士”,選擇了“nobody”,在她生前,是如此,但死后卻名聲大噪,受到人們的熱捧??梢娪袝r候,以退為進的策略,更能引起別人的好奇。在作者當時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大發(fā)展,科技大進步的時代,每個人都想致富,都想成為名人。而作者卻冷靜觀察這些變化。她更不愿隨波逐流,不愿拋頭露面,寧愿做一個無人知道的無名之輩,非常安靜地度過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2、作者與讀者
作者,在本篇詩中,即埃米莉·狄金森本人,在開篇直敘自己是一位無名之輩,也正如她的一生一樣——生前默默無聞,死后引起眾多學者的研究。她本人希望像沼澤地一樣,永遠不出聲,“不求收獲,只求耕耘”,這一點也是如她生前的發(fā)表的極少數(shù)的詩歌;然而,讀者卻從她的詩篇中,感受到了新世紀詩歌形式的到來;體會到了詩歌的大突破,大發(fā)展;同時,也看到了埃米莉·狄金森的偉大之處。從這點來看,作者與讀者是對立的,作者想邀請讀者,保持沉默,不要做出聲來;而后來的讀者卻將她的詩作競相傳閱,習作,研究。就違背了作者最初的原意了,更有點像中國詩文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狄金森用了問讀者的方式——“你也是一名無名之輩嗎?[6]”就這一話題展開對話,她得出的結(jié)論:成為令人羨慕的沼澤那樣,無需像青蛙一樣到處吹噓自己。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時代的讀者不同,現(xiàn)如今的讀者早已把狄金森傳遍了整個英美文學界了??梢?,每個時代的讀者群是不同的。反過來,讀者卻成了“沼澤”,因為廣大的讀者不可能被外界所熟知;狄金森卻成為眾所周知的美國大詩人,盡管她自己并沒有像“青蛙”那樣到處宣揚自己。
3.青蛙與沼澤
青蛙,毫無疑問,總是叫個不停,“聽取蛙聲一片”。足以說明,青蛙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那樣呱呱著叫著,特別很多青蛙在一起時,更是叫得厲害,到處都在叫嚷嚷,令人厭煩。所以,作者用了“dread”可怕一詞,當一個名人就像青蛙,那樣不停對人說,自己是個“somebody”。相反地,沼澤卻是一片寂靜,沒有吵鬧的聲音,沒有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詩人用了“admiring”來修飾沼澤。很明顯,詩人想自己成為令人羨慕的沼澤,不要受到社會,其他人的干擾。這也就是埃米莉·狄金森后半生幾乎是足不出戶,不愛跟人交往,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就像沼澤地一樣,是靈魂的世界,而她的“特殊使命就是要表現(xiàn)那個世界”[6]。狄金森生活在19世紀的美國,那時候的美國恰恰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發(fā)展最快的時期,美國人口暴增,經(jīng)濟快速增長,疆域大開發(fā)之時,美國人每天都能感受這個國家的高度自信和日新月異的變化。那時的幾乎每個美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美國夢”,追求物質(zhì)的成功。所以,美國到處都是“青蛙”,叫嚷著哪兒哪兒有金子,哪兒哪兒有石油,哪兒哪兒一夜暴富等等。而作者頭腦非常清楚,她需要的是冷靜的思考,需要的是理智的判斷,這就不難看出,她選擇了做一個“沼澤”的理由了。
4、感性與理性
詩文中的 “nobody”和“somebody”,“bog”與“frog”,“admiring”和“dreary”對比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象征著理性和感性之分。理性是通過思考而升華的一種認知能力,是高度抽象的總結(jié),比較客觀冷靜觀察的結(jié)果;感性則是生命的本能一樣,就像青蛙叫聲一樣,那是青蛙的本性。作者通過描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作品等等,都是經(jīng)過理性思考過后的結(jié)果,作者能夠預見即將到來的新詩歌的變革,反而讓自己成為新詩歌的代言人和旗手。所以讓后來的讀者“admiring”。而感性的人,則是需要到處在公眾面前“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7] 可能令人更加“dreary”。還是需要人們進行冷靜地思考著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當然,在詩中當時的作者是“nobody”,時間過不了多久,卻被稱為“somebody”,成為美國著名的詩人之一。也就是說,理性與感性相互摻雜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相輔相成。
5、感嘆號與問號
在整片詩歌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fā)現(xiàn)作者用了大量標點符號,這些標點符號,用法雖然有點怪異,但這也正是狄金森的難能可貴之處。體現(xiàn)她不隨波逐流,不受約束,表達了她追求自由的向往。在整個詩篇中,作者連續(xù)用了兩個問號,來問自己,更問讀者,讓自己和讀者一起來思考著——做一名無名之輩,還是爬上名流之列?作者用了四個非常堅定的感嘆號來回答,并分析了期中的緣由?!澳闶钦l?”,“你也是無名之輩嗎?”回答道:“不要告訴他們!”“他們將會拋棄我們,你知道的!”“成為名流之輩,是多么可怕呀!”“成為一個令人敬佩的沼澤吧!”在這個兩問四答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回答簡單,且堅定;分析有利有節(jié)有據(jù)。這毫無疑問感嘆號和問號,作者是有意安排的,非常緊湊有力。這些符號都象征著作者力圖說服讀者。
四、結(jié)語
這首詩歌中,無論是狄金森的用詞,標點符號,還是表達意思,都足以說明了,象征著當時美國人追求物質(zhì)——實現(xiàn)“美國夢”那種場景。在當下時代,很多人想一夜出名,一夜暴富,還是安安分分地度過此生?這就是選擇做一個無名之輩,還是成為名人之流。在現(xiàn)如今的時代,媒介是那么多,媒體是那么發(fā)達,通訊是那么方便,我們可能“躺著也會中槍”。這時需要我們思考:想成為什么的人,我們需要做理性思考,慎重選擇我們的人生之路。這也此首詩歌象征意義帶給我們的思考,思考著埃米莉·狄金森當初作出的抉擇,也是她詩歌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Robert E. Spiller, 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9, PP: 132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第三版),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99.
[3]胡蔭桐 劉樹森,《美國文學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223.
[4]吳定柏 《美國文學大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48
[5]A 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ONA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994 1447.
[6][7] 陶潔,《美國文學選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