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我們無美,無丑,無善,無惡,只是在這里,思索,等待靈魂的相交……
“‘神愛世人’,還有多少個不幸的人,悄悄地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受苦受難?”。這是三毛的一個讀者的來信,他說“你,我是人。他們也是人,為什么?為什么忍心讓他們殘缺?折騰?”。這一聲聲的詰問是對心靈的拷問,是啊,為什么,為什么災(zāi)難會降臨在那些無辜的生命上?有人會說,這就是命運吧!可饒是如此,難道就無動于衷,讓苦痛者苦痛嗎?
三毛對此引用了老子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從古至今有種種不同的理解與解釋,而我獨愛三毛的。她解釋說“天地化育,及于萬物,自然也及于芻狗,它雖然在人眼中視為至賤,也是萬物中的一物。一體同視,一般化育。天地以無心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處?!保靡痪洹疤斓匾詿o心為心”,三毛的解釋或許可以概括為——人生而平等。
三毛是自然主義者,即自然地向善。我想信的作者該是儒學的信奉者吧,信中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索性忘了我是誰吧。因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浪者’,一個在陽光底下拖著慈悲的影子,默默地一步一步趨向救苦就難的平凡的人。”。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里時,久久不能言語,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他是在用他的靈魂與我們溝通,那如同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守,好似幽暗世界的燭火照亮我們每一個人。信最后的署名是“若塵”,是的,我們都如塵埃般渺小,但我們能影響的卻是整個世界,只要,默默地,心懷慈悲,靜靜地,點起心中的火燭。
在溫暖的感動中顫栗,是的,不是因為那句“我是一個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靜靜地聽這個生命說:……”,而是因為這封寫給周國平信的落款“生命本沒有名字吧,我是,你是”。靈魂在這一刻被照亮,眼眶已悄然濕潤,這是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領(lǐng)悟的溫暖,一種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動。
我們本無名無姓,是世俗將一切加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無法坦然地面對生活。請拋棄這些世俗吧,回歸本心,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偶然,我們之間只是,僅僅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周國平有一句話叫“孤獨是人的宿命”,如果說它將人置于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那么“生命本來沒有名字”就將人與人,人與天地,人與萬物置于同在,我們雖未相遇,但我們同時存在,哪怕永不相遇,冥冥中也有一種令人感動的因緣將我們聯(lián)結(jié)……
我為三毛與周國平擁有這樣的讀者而感到欣慰,我為我的靈魂在書中與兩個卑微而崇高的靈魂相遇感到榮幸,人生有此知己,夫復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