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旅游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為旅游翻譯開拓了市場,而由于中西方在語言表達習慣、文化接受傾向性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使得旅游翻譯必須采取一定的翻譯策略解決差異可能帶來的翻譯問題,以諾德為代表的目的論很好地符合了這種要求。本文試以諾德的“功能與忠誠”原則、“文獻性翻譯”與“工具性翻譯”等理論入手,對旅游文本翻譯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分析,并在功能論的視閾下對旅游文本的翻譯技巧進行舉例探討。
關鍵詞:諾德;功能論;旅游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2
德國功能翻譯學派興起于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它試圖把翻譯從原始的語言學“對等”觀中解放出來,將翻譯視為一項須考慮讀者和客戶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際活動??死锼沟侔博q諾德是德國功能學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其集大成者。她吸取了其前輩凱瑟琳那﹒萊斯、漢斯﹒弗米爾、賈斯塔﹒赫茲﹒曼塔利的理論精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功能翻譯理論。
一.諾德的目的論理論
諾德對目的論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功能加忠誠”的翻譯原則。這一概念在她的著作《翻譯中的語篇分析》中首次出現(xiàn),所謂“功能”,是指使譯文得以在譯入語環(huán)境中按預定的模式運作的要素。諾德認為,譯文目的應居于翻譯過程中一切確定因素之上,譯文目的是對“預定目的環(huán)境的描述”1,要從“委托人”的指示中定出。這里的“委托人”指的就是譯者為之工作的雇主,而非書的原作者,盡管他們也有可能成為委托人。也就是說,譯者需要關注的不僅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應當將翻譯的內(nèi)容置于“委托人”的視角下進行關照,以目標文本對源文本做出一定的、必要的修正。“忠誠”指的是目標語文本的意圖必須與原作者的意圖一致。這里的忠誠與對等中的“忠實”或者“忠信”意思不同,后者指的是源文本與目標語文本之間的關系,而目的論中的忠誠是指譯者、原文作者、目標語讀者和翻譯活動發(fā)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這一原則中和了目的論過度“歸化”的傾向,實際上旨在部分地消解翻譯中的激進主義。
在這兩個翻譯原則的基礎上,諾德對應地提出了兩個主要的翻譯策略,即“文獻性翻譯”和“工具性翻譯”。與“忠誠”原則對應,“文獻性翻譯”就是對源文作者和源語文本讀者之間在源語文化中的交際所作的“文獻記錄”,即譯文要讓接受者了解曾在源語文化中發(fā)生的一次交際行動,它充當了源文作者和源文接受者之間進行源語文化交流的“文獻”,源語文化特色在譯文中保持不變,翻譯方式無需根據(jù)目的語語境作出調(diào)整;與“功能原則”對應,“工具性翻譯”的目的是在譯語文化中實現(xiàn)新的交際功能,即譯文要在譯語文化里一次新的交際行動中充當獨立的信息傳遞工具。翻譯本身被視為一種交際活動,而不僅僅是對源語作者與源語讀者之間交際行動所作的“文獻記錄”。譯文根據(jù)自身的目的對源文作出調(diào)整。
二.旅游翻譯的目的論關照
按照諾德提出的四種文本功能,即指稱功能、表情功能、訴求功能、寒暄功能來劃分,旅游文本應該主要地視作稱功能和訴求功能的結(jié)合體。指稱功能旨在傳遞信息,訴求功能旨在誘導行動。這就要求旅游文本必須同時具有信息性、準確性和誘導性、煽動性。然而,由于中英文在語言表達習慣、文化接受傾向性等方面存在的既有差異,如:漢語多借助大量的背景鋪墊,多使用華麗的辭藻、排比比喻等修辭格等文學性較強的手段來營造氣氛,以吸引游客;而英語更注重信息的表達與傳遞,多采取簡潔明了的事實描述,多使用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比比較等科學性的方法以達到使游客信服,激發(fā)其旅游欲望的目的。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旅游文本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尊重源文本的信息,另一方面必須在此基礎上按照譯入語的需求和習慣,對源文本進行適當?shù)脑鎏韯h改等,以使得譯文能夠符合“委托人”面向受眾———即吸引游客的要求。按照諾德的翻譯理論,也就是說譯者在“功能”和“忠誠”這兩個翻譯原則下,更需要注重前者,即應采取在“忠誠”原則上突出“功能”的翻譯態(tài)度。相應地,在“文獻性翻譯”和“工具性翻譯”兩大翻譯策略中,譯者應該把重點落在后者上,即應使用“文獻性翻譯”基礎上的“工具性翻譯”策略。
三.目的論指導下的旅游翻譯技巧及譯文舉隅
(一)改寫
由于旅游文本大都出現(xiàn)在范圍狹小的空間里,比如景區(qū)門票、景點宣傳手冊,甚至是一塊紀念石碑上,這就決定了英語譯文不能像漢語那樣進行長篇幅的鋪張渲染。再加上絕大多數(shù)的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并無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英譯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對于中國文化涉及過深的地方進行必要的改寫。
例1: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后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nèi)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zhàn)勝利后,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nèi)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nèi)。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nèi)弟李旭接替,家眷住在園內(nèi)達二三十年之久。(“拙政園導游詞”)
可以看到,原文中林林總總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不下于十多個,這些人名對于許多中國人而言都尚屬陌生,更何況是對于中國歷史一無所知的外國游客。并且,如果按照字面一一對應地翻譯,勢必造成譯文冗長拖拉,不僅不能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反而很有可能會消磨掉游客的耐心而適得其反。鑒于此,應將原文進行改寫,將源文本的意思理順后,可以得到這樣改寫后的句子: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咤風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大文豪、有宮廷重臣、有戰(zhàn)功顯赫的將領、有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有愛國詩人。
所以對應的英語譯文就可以寫作:
The Humble Administration Garden has earned its fame mainly for two reasons. One is that…The other is that the Humble Administration Garden had been the stage for many celebrities of great influence in Chinese history. Among them were great eminent writers, high-rank civil officials, marshals with illustrious war deeds, leaders of peasant uprising and patriotic poets.
(二)重組
漢語多使用排比句式、四字格修辭以增強氣勢,而英語則傾向于盡量避免重復,所以遇到此類源文本時應當注意對其進行結(jié)構(gòu)的合并與重組,使譯文更符合英語習慣。
例2: 這里,每個季節(jié)都有它獨特的魅力:春天,綠茵茵的山坡上,爭奇斗艷的花朵到處可見。夏天,泰山的雷暴雨堪稱奇觀。秋天,楓樹葉漫山遍野,蔚藍色的河水穿流而行。冬天,雪蓋群峰松批霜,靜觀素雅悲壯,別有一番情趣。西風艷陽日,極目遠眺,重巒疊嶂,盡收眼簾。但遇天陰時,環(huán)顧四周,蒼茫大地,盡入云海。(“泰山導游詞”)
諸如“雪蓋群峰松批霜,靜觀素雅悲壯”,“重巒疊嶂,盡收眼簾”等表達雖然國人讀來朗朗上口,意境優(yōu)美,但是用外國人的眼光來看,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應當進行重組修改,最后達到的目標文本就變成:
Each season here has its own beauty: bright flowers in full bloom covering the green slopes in spring; spectacular summer thunderstorms which are rarely seen elsewhere; blue rivers running across the mountains overlaid with red maple leaves in autumn; snow-capped mountains and frosted pine trees in winter that stage a quiet grandeur spectacl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On a clear day one can see the peaks rising one after another. When the sky is overcast, the horizon disappears into a sea of clouds.
(三)增刪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在旅游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也會遇到漢語源文本中出現(xiàn)許多中國痕跡過濃的信息的情況,比如某個特定的人名地名,或者某種文化現(xiàn)象的描述等。以目的論的視角看,必須對這些不能很好地為受眾所接受的信息進行增補或刪減,以達到使讀者更好理解的目的。
例3:1933年11月,我國杰出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梁啟超之子)曾到趙州橋進行過實地考察,當他看到這種造橋方法時深感意外。(“趙州橋?qū)в卧~”)
這里引入梁啟超為梁思成作注解,一方面是為了給不熟悉梁思成的讀者一個鮮明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梁評價的權威性。而引用梁思成的對于趙州橋的評價,最終目的是在于向外國游客說明趙州橋的獨特結(jié)構(gòu),如果將梁思成連同括號里的注解一并直譯出來的話,頗顯突兀,且因為這個不必要信息的跳入,使得源文本向外國游客傳達的信息重點受到了干擾,所以應該把括號中的信息去掉,并增補上對于梁思成與建筑方面有關的信息進行說明。所以建議譯為:
In, November 1931, the famous architect Liang Sicheng, one designer of China’s national emblem, conducted a field investigation. When he saw this bridge construction method, he was quite surprised.
再如:
例4:細心地游客常會發(fā)現(xiàn)匾上的“避”字多寫了一橫,讓人覺得文武雙全的康熙皇帝,怎么會寫錯字呢?其實清代的“辟”字兩種并存,無論哪一種寫法都是正確的,再說到書法,為了字體美觀大方,當然是多一橫的“避”字更妙了。(“皇城相府導游詞”)
多數(shù)外國人對于漢字是一竅不通的,所以即便將這段文字逐句譯出來,也無法達到如中國人那樣使其感到趣味盎然的效果,反而會使外國游客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翻譯時這段可以直接刪去不譯。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來中國旅游、工作,進行學術研究,為旅游翻譯開拓了廣闊的市場。旅游景區(qū)的雙語宣傳手冊、告示牌、標示語等等,不僅僅是一種翻譯產(chǎn)品,更是一面鏡子,直接決定了是國家形象的好壞。所以必須采取積極的翻譯態(tài)度和正確的翻譯策略對待旅游文本的翻譯,而諾德的目的論就較好地符合了這種翻譯要求。在目的論的指導下,輔之以改寫、重組、增刪等常用的翻譯技巧,就可以達到使外國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物產(chǎn),從而更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
注釋:
1.[德]諾德:《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論方法及教學應用》(第2版),外文社翻譯研究組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8頁。
參考文獻:
[1] 諾德. 外文社翻譯研究組譯.翻譯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論方法及教學應用(第2版)[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 陳剛.旅游翻譯與涉外導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卞建華.關于翻譯目的論先骨干問題的討論——與克里斯蒂安·諾德的四次網(wǎng)上交流[J].中國翻譯,2006(1):44-46.
[4]暢元元.諾德功能理論視角下的導游詞英譯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5]張美芳. 功能加忠誠——介評克里絲汀·諾德的功能翻譯理論[J].外國語,2005(1):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