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蘭斯洛特是英國騎士中的代表人物,就其在英國騎士文學中的地位而言,可與中國俠義文學中的南俠展昭相提并論。然而二者卻有諸多不同之處。本文通過對圓桌騎士蘭斯洛特與南俠展昭進行比較進而對歐洲騎士精神與中國俠義精神進行異同之比較。
關鍵詞:騎士;俠客;騎士精神;俠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2
亞瑟王和他的十二名圓桌騎士的故事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影響深遠,堪稱家喻戶曉。相傳亞瑟王結婚時曾得到他的王后格尼薇兒從娘家?guī)淼囊恢痪薮髨A桌,后來將此圓桌作為他和他的騎士們聚餐與會議之用,大家圍坐在一起,不分尊卑,少了排座次的糾紛,他的騎士們由此便被稱作“圓桌騎士”。蘭斯洛特正是這十二名騎士中最為著名者,他的理想信念以及所言所行,堪為當時騎士之代表。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的中國,另有一個英雄的團體聲名遠播,他們就是出現(xiàn)在諸如清代人石玉昆所著的著名公案俠義小說《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們,其中代表人物當屬南俠展昭。英國的騎士蘭斯洛特與中國的南俠展昭頗有相似之處,他們武藝高強,鋤強扶弱,效忠于代表統(tǒng)治階層的君主,做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然而由于身處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也是顯性的。蘭斯洛特是耶穌基督的第八世系,算得上神的后裔,當然有些常人所不能的神力,而展昭雖然武功高強,卻只是一個凡人。蘭斯洛特是法蘭西的王子,展昭是一介平民。作為騎士,蘭斯洛特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言行均需符合基督教的精神,展昭的理想則是“致君澤民”,所以他投靠了名臣包拯,成為他身邊衛(wèi)道的武士。在個人感情生活中二者也有明顯的區(qū)別。蘭斯洛特熱愛的是亞瑟王的王后格尼薇兒,為了她,他不惜挑戰(zhàn)他的主人和整個圓桌騎士的團體,終至兩敗俱傷。這樣的事情在展昭看來是匪夷所思的丑聞,因為他接受的主流文化是中國的綱常倫理。蘭斯洛特與展昭之間的異同正代表了歐洲騎士精神與中國的俠義精神的異同。
騎士的出現(xiàn)與中世紀的紛亂的社會秩序有必然的關系。在中世紀時期,歐洲出現(xiàn)了漫長的封建割據(jù)的局面。各個封建主為了爭奪地盤,控制人口而不斷地發(fā)動戰(zhàn)爭,去襲擾相鄰的領地。無論是國王還是各個小的割據(jù)勢力,為了在戰(zhàn)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往往要培養(yǎng)一批精銳的騎兵。這些騎兵正是騎士的前身。與貴族不同的是,騎士身份無法由世襲得來。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出身平民階層,參加軍隊之初,往往要接受一定的培訓,內容包括騎術,武術和作戰(zhàn)的基本常識。學習結束之后,他們還不能立即成為騎士。封建主或者他們所隸屬的貴族將領往往會給予他們一些艱巨的任務,在騎士文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的任務往往是一些幾乎難以完成的使命,諸如降妖除魔,與邪惡的領主斗爭等等。在完成這些艱險的任務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具備一些美德,如忠誠、勇敢等等。在完成這些任務之后他們載譽歸來,就可以成為騎士中的一員。騎士雖然不能像貴族那樣世襲,卻可以如同貴族一樣擁有崇高的社會榮譽,享有封地,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分子。有些騎士通過戰(zhàn)爭的磨礪,最終成為統(tǒng)帥,不過這樣的例子在漫長的中世紀中實在是為數(shù)不多。在信仰上,騎士們必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赴湯蹈火去完成的任務,正是宗教所賦予他們的使命。因此,騎士們往往為自己的征戰(zhàn)而感到自豪。他們把自己的戰(zhàn)斗和犧牲看做是高貴的、正義的行為。而后世的人們往往出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而對過去的英雄事跡加以夸張,騎士們因此又披上了更加輝煌和神秘的外衣。在個人情感生活中,騎士們在接受訓練時就形成了崇拜那些優(yōu)雅高貴女性的心理基礎。在騎士的愛情中,對方的婚姻狀況往往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事實上,他們熱愛的女性往往是一些已婚的貴族女性,雙方也并不會因此感到倫理的困惑。隨著中世紀的結束,騎士和騎士制度也最終走向了消亡。
在中國歷史中,俠客的出現(xiàn)要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當時在一些諸侯中形成了蓄養(yǎng)門客的風氣。在這些門客中有一些武藝高強,并且在社會中形成了互相勾連的力量。他們一方面追隨自己的理想,為了他們認為的社會公平和正義而開展斗爭。另一方面,他們效忠于自己的主人,諸如魏國的信陵君這樣的王侯,為了他們的事業(yè)忠心耿耿的奉獻自己的武力和智慧,在李白著名的長詩《俠客行》中就描述了像候嬴和朱亥這樣的俠客。在詩中,李白贊揚他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到了漢代,游俠漸少,更多的俠客是以郭解、朱家等人為代表,自身已經成為地主豪強,依然為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而奮斗。當然,他們所認為的公平和正義也許有些狹隘和偏執(zhí),往往為了某些局部的利益,他們也會去做出暴力的侵襲事件,比如郭解就曾經參與了刺殺漢武帝的活動,其原因只是感恩于淮南王劉安的信任和恩賜。在封建專制時代,為了鼓勵公眾效忠統(tǒng)治階級,宣揚忠君報國的思想,一種叫做公案小說的文學類型得以流行。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包公案》、《施公案》等。在這兩部作品中,分別有大俠展昭及黃天霸等人參與了包拯和施世綸的工作團隊。當然,這些俠客們的初衷依然是追求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他們要“致君澤民”。這四個字正是公案小說中俠客的核心價值觀。他們要上報效以君王為象征的國家,下?lián)嵩庥霾还钠矫癜傩?。中國文學中的大俠們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因而并不會因為宗教理念的不同而開展殺伐的斗爭。對于中國的俠客而言,推動他們有所作為的只是一個“義”字。關于這個“義”,唐人李德裕曾經進行過介紹:“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jié)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边@里的“義”應該包括兩個層面,其一為道義,即俠客鋤強扶弱、維護正義和所謂的道統(tǒng);另一個含義應該是俠客們誓死捍衛(wèi)的義氣,即朋友有難則需拔刀相助,對自己做出的承諾不惜代價去實現(xiàn)。二者有時會有沖突。那么,在這個時候,正如李德裕所言,俠客們就需要做出選擇:“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jié)義為本”。在《包公案》一書中,我們就可以讀到為了維護所謂的節(jié)義,展昭曾經一次又一次的與他的江湖朋友為敵,不惜將他們緝拿歸案甚至開展你死我活的斗爭。
由此可見,歐洲的騎士和中國的俠客的社會理想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們個個有著崇高的理想,武藝高強,藉此去維護一種社會公平和正義并為之奮斗,甚至不惜犧牲生命。然而,相似的表現(xiàn)卻有著大不相同的社會歷史根源和價值觀因素。騎士們唯一的宗教信仰就是基督教?;浇淘诎l(fā)源之時,羅馬帝國對外窮兵黷武,對內橫征暴斂,階級矛盾尖銳。為基督教贏得人心的正是其秉持的教義,這些教義在摩西十誡中得到了表現(xiàn),其中有“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等內容。應該說,基督教的這些教義符合了當時的社會普通民眾的訴求。作為虔誠的基督徒,騎士們的行為自然應該以此為尺度,騎士精神中就包括了“謙卑、榮譽、犧牲、忠誠、憐憫”等核心詞??梢哉f,騎士們去做什么,去反對什么,并非完全是自發(fā)的,而是被動地接受了教義的結果,當然,這和基督教教義的合理性及其影響力密切相關。騎士們虔誠的衛(wèi)道和忠誠的保護領主及其人民也具有比較明晰的目的性,那就是躋身于他們所渴望的貴族的行列,成為受人尊敬的群體中的一員,在物質生活上,也可以擺脫之前的困窘狀況。成功的騎士名利雙收,這也是大多數(shù)平民不辭勞苦的努力成為騎士的重要原因。
俠客們的社會理想同樣表現(xiàn)為追求社會公平和正義。然而這樣的社會理想卻和宗教關系不大。以儒、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價值要求中國人的生活充滿了和諧和平等。無論是《禮記》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還是老莊哲學的無為治世而得清明世道,都清晰地描述了中國人的社會理想。作為普通民眾中自覺意識極強的俠客們,義無反顧的肩負起了實現(xiàn)和維護這樣一個世道的任務。和孔子一樣,他們的作為并非為了鬼神,而是為了現(xiàn)實中的人。由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沒有存在像基督教那樣可以從精神和生活兩個層面約束世人的宗教力量,那么,中國的俠客們衛(wèi)道的行為大多出于自發(fā),是完全的“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當然,這種自發(fā)也是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對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至于行俠仗義的結果,俠客們僅僅在乎的是他們的社會理想有沒有得到實現(xiàn),而不是個人的生死榮辱和物質上的個人享受。所以在《包公案》及其他公案小說中,俠客們的個人理想大多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一點與歐洲的騎士們也大不相同。
在情感生活中,騎士們自從進入這個階層起,就接受尊重女性的教育。他們有意無意地去欣賞那些高貴優(yōu)雅的貴族女性并熱衷于維持和她們的浪漫關系。在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的故事中,蘭斯洛特就愛上了他的女主人格尼薇兒。無論在哪一種文化背景中,這樣的愛都是違背人情常理的,但是高傲的騎士們不會介意。蘭斯洛特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和格尼薇兒的感情被人發(fā)現(xiàn),圓桌騎士之間的斗爭也因此爆發(fā)。在斗爭中,蘭斯洛特失去了他的朋友,甚至亞瑟王本人也受此連累,導致了他平叛戰(zhàn)爭的受挫,自己也身死沙場。蘭斯洛特本人在后來深感負疚,在修道院中孤獨的度過了余生。這樣的行為在中國的俠客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女性在俠客們的生活中只是配角。展昭的妻子丁月華是一位有智慧的女性,可惜在整部小說中出現(xiàn)的機會非常少,和小說的主線的開展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事實上,不僅展昭故事如此,在其他俠客故事中,女性的角色一直難以突出,這和中國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有關。女性作為俠客文學的主角出現(xiàn)恐怕也只有在風塵三俠的故事中。作為三俠之一的女性紅拂嫁給了唐初的名將李靖,一直作為他的事業(yè)和精神的伴侶,在這個故事中得到了濃墨重彩的贊揚。遺憾的是,在閱讀關于紅拂的描寫時,我們難以發(fā)現(xiàn)她因為女性的特征,她睿智勇敢,其言行基本上是男性化的女人。在俠客文學中,過于女性化的女人往往和不道德的情色故事相關,這幾乎成了一種模式。
參考文獻:
[1] 白樺 中國俠客與西方騎士之比較 東南大學學報 2009年6月
[2] 肖明翰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與宮廷愛情 外國文學研究 2005年第3期
[3] 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