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昆德拉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廣泛閱讀的一本書,在該書中,昆德拉勾勒了現(xiàn)代人在偶然性的選擇中的生活狀態(tài):個人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目標,拓展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做出自由選擇,伴隨著這種選擇而遭遇的沉重,而后又經(jīng)歷各種抗爭,擺脫這種沉重,走向生命的美好與幸福。同時,每個人對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也必須承擔責任。
關鍵詞:托馬斯;特蕾莎;選擇;抗爭;人生目標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9-0-01
一、選擇
(一)托馬斯的選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一書的第一部分與第五部分都是以“輕與重”命名的。輕與重無疑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的生活狀態(tài)。個人生命感覺的輕重不是自然而然降臨的,而是伴隨著每一個個體在生存環(huán)境中的選擇出現(xiàn)的。個體雖有主觀之意志,可以根據(jù)自己認定的某種法則做出選擇,但人們作出選擇后的結果,不是事先所能夠預知的,而是事后突兀地擺在個體面前,讓個體去面對。因為托馬斯救起“草筐里飄來的孩子”,他和特蕾莎,兩個背景迥異的人的命運有了交點。托馬斯也因為出于一種無法解釋的愛與憐憫的選擇,而感受到生命的沉重。當個體慣常的生活法則被突然擾亂,他就會感到不知所措:托馬斯是愛著特蕾莎的,盡管他無法為她徹底地改變自己,斷絕輕松隨意的性友誼,可在關鍵的抉擇時刻,托馬斯又總會不由自主地倒向特蕾莎沉重的美麗之愛。
蘇軍入侵以后,由于特蕾莎的堅持,托馬斯像被告接受判決一樣帶著她一起流亡瑞士。特蕾莎渴望移居國外,借此擺脫托馬斯無休止性冒險的陰影,然而,當后者再次前去與薩比娜幽會時,不堪忍受的特蕾莎選擇不告而別,獨自返回了已被占領的布拉格。被拋下的托馬斯,在傷心憂郁的同時,也卸掉了腳跺上的鐵球,腳步輕盈,仿佛“置身于巴門尼德的神奇空間”。然而,這份輕松和解脫的“奇異的迷醉”卻是短暫的,托馬斯始終無法忍受沒有特蕾莎的生活。對妻子的懷念甚至使他失去了同其他女性聯(lián)系的欲望,連眼前的病人都呈現(xiàn)出特蕾莎的模樣。輕松變成了沉重,“重得連俄國人的千萬噸坦克也微不足道”。在強烈的同情和思念的驅(qū)使下,托馬斯義無反顧地回到危險重重的布拉格。為了特蕾莎,他寧愿擔負起可能遭受種種災難的風險;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證明了這次回歸間接地毀掉了托馬斯作為一個優(yōu)秀外科醫(yī)生的職業(yè)生涯,以至在小說結尾處特蕾莎無比悔恨自己的愚蠢,“我是造成你一生不幸的人……是我讓你到了這么低的地步?!?/p>
另一個命運的選擇時刻,發(fā)生在與記者和兒子的對話中。兒子用“責任”的名義要求托馬斯在拯救政治犯的請愿書上簽字。在這樣進退兩難的尷尬時刻,托馬斯情感的法碼卻不由自主地再一次偏向了特蕾莎?!柏熑巍?,這個字眼,在托馬斯心里,聯(lián)想到的情景是特蕾莎雙臂摟著烏鴉的形象,是她低聲地訴說警察的糾纏,是她那雙又開始顫抖的手?!巴蝗?,她出現(xiàn)了……這個形象令他為之一振。這個形象的出現(xiàn),是來告訴他:特蕾莎還活著,此時此刻和他在同一個城市里,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在托馬斯看來,他最大的責任不是拯救政治犯,而是令特蕾莎幸福?!叭绻谡堅笗虾灹嗣?,他幾乎能肯定,警察騷擾她的次數(shù)還會更多,她的手會抖得更厲害”。拒絕簽名,拒絕兒子的請求,他所有的決定只依據(jù)一個標準:不做任何可能傷害到特蕾莎的事情。
在這兩個關鍵的時刻,托馬斯首先想到的都是特蕾莎,都為了她而犧牲了其他的一切選擇。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又深深地傷害了特蕾莎,他的性友誼并沒有因為兩人的婚姻關系而中斷,以致讓特蕾莎一直生活在強烈的嫉妒和不安中。特蕾莎把托馬斯輕盈的生命拉回到大地,重新貼近大地,托馬斯從此便在生命感覺的輕與重之間徘徊。
二、抗爭
(一)托馬斯的抗爭
特蕾莎讓托馬斯在“輕與重”之間徘徊,進而引起托馬斯關于“非如此不可”和“別樣也行”的思考,面對沉重的生命,哪些是可以選擇,哪些是可以拋棄的呢?從形而上的意義上來說,托馬斯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證明,人是自由的,是可以保持自我的獨立性,是可以讓自己處于“非如此不可”的規(guī)則之外。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客觀環(huán)境的逼迫,周圍人們的預期以及個人習性和追求目標的規(guī)定性,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情境之中。而這種在無形之中對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傷害,正是托馬斯最無法忍受的。他在生命中的幾次重要選擇,就是對必然性的反叛,也是對“非如此不可”桎梏的掙脫。他不甘心接受這種在某些必然規(guī)律的束縛下對人豐富生命和心靈自由的剝奪,他所堅持的是對于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精神的尊重。
對“非如此不可”的抗拒,使他選擇了與此相對立的另一種態(tài)度“別樣也行”,奉行個人的自由意志,這成為了他一貫的人生態(tài)度。然而放棄家庭和血緣的責任,放棄留居蘇黎世的機會,放棄醫(yī)生的職業(yè),甚至最后放棄城市中的性冒險。在一系列的“別樣也行”之后,對托馬斯而言,還有什么是“非如此不可”的呢?
從性伙伴與肉體的“別樣也行”到妻子與靈魂的“非如此不可”。在摒棄了人生中的種種欲望之后,托馬斯唯獨無法割舍對特蕾莎的愛。這使其明白了什么是他生命中永遠不能放棄的,是他每一次重大選擇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他人生中始終無法否定的“非如此不可”。托馬斯也最終得以明白,放棄手術刀,做自己不在乎的事情,真美。
參考文獻:
[1]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薩特.存在與虛無.陳宣良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3]薩特.薩特文論選. 施康強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4]彭北海.淺議薩特的自由選擇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M].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5).